春拍纪念“张大千”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fengtao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纪念 “张大千诞辰110周年”,也为了更好抗击金融风暴,今春,很多拍卖行都在春拍打出了“张大千牌”:北京翰海、北京荣宝、上海敬华、北京诚轩、上海工美、浙江南北、北京万隆、北京匡时等皆有定数量张大千作品上拍。香港佳士得在5月25日则隆重其事推出20件张大干作品。当中包括估价达300万的《红满山》,创作于1979年,据云此画为藏家直接得自张大千本人,两人是多年深交。画之题诗构思始于上世纪50年代,张大千刚离开中国,居于阿根廷时去国怀乡所得的诗句。30年后,张大千回忆当时心情,创作此画。由于诗中有红满山一句,在当时的政治时空下,并不适合题于画作上,故未见于其他作品。张大干用他最得心应手的泼墨技巧,虽隔多年,画面现仍感觉尚未干透,飘逸的烟霭,清薄的朱砂渲染着天空,隐然看到山麓的小屋,把虚幻带回实在,足见大干的才华与功力。
  中国嘉德推出张大千书画作品30余件,作品创作年代自上世纪30年代早期Z80年代,几乎涵盖了画家各个艺术阶段。其中,0637号《苕溪春晓》立轴,设色纸本,估价200余万,此乃仿宋代米友仁,是大干先生生中十分重要的作品《为范竹斋作仿古十二屏》之一,于1938年3月为民国时期天津的著名实业家、金融家范竹斋(1869-1949)七十整寿而作。煌煌十二巨屏,仿唐、宋、元诸家山水各四条,甫一问世,即轰动津沽,往观者络绎不绝。此题“米虎儿苕溪春晓”为其中之第七幅。傅申先生认为“大干先生的仿古路线,从此屏可以略见端倪。“足见其在大千先生的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十二屏当中的《仿盛子昭苏长公行吟图》、《仿赵承旨秋江闲钓图》2008年已由嘉德公司拍卖。
  卢沟桥事变后,张大千先生被困北平,生活日渐拮据,加上当时社会传言他已经被日本人枪毙,大干先生决定在天津永安饭店举办画展。其间与范竹斋结识,并应邀前往范宅观赏所藏历代书画。范竹斋祖籍山东范县,在天津经营纱厂十分成功,被称为天津“纱布业八大家之”。创作背景如此,也足为该画增色。
  国内几大拍卖公司中的北京匡时将在6月下旬推出 “五百年来——大千——张大干诞辰110周年纪念专场”。此专场精选了张大干各个时期的作品二十件。
  两件在海内外拍卖场上十分罕见的张大千壮年精品将领衔这个张大干纪念专场。此前有消息传出谓, “如不出意外,张大干作品的国内拍卖纪录将在这两件作品中诞生”。一件是作于1947年的《文会图》,原收藏者是著名民族资本家、上海纺织大王吴昆生,题材取自唐代韩滉所作《文苑图》,不过大干将背景置换为山林之下,更具匠心。此画笔法取宋元诸家而风采不输古人,体现了张大千壮年时期的高水平,观者叹为观止。另一件是绢本重彩青绿山水《仿宋人山寺图》。据著名学者、张大千研究权威傅申先生考证,该作为张大千1948年在上海举办画展中标价最高的作品,傅申先生将其收录在其《血战古人的张大干》一书中,并特地著文对此画赞叹不已。
  保利的“纪念张大千诞辰110周年”专题拍卖,专场作品以1949年前张大千在大陆时期作品为主,有他临摹石涛、石溪、徐渭、任伯年、恽南田、张大风、董其昌及宋元诸名家的各式作品,有他各时期风格流变之作,还有他与其他知名画家合作作品及其各式临古书法若干。其中的张大千《峒关蒲雪》是近年屡见出版的作品,估价380万-480万。为张大千上个世纪40年代之作,在此期间他精研古典,其传统山水的技法更臻于成熟,尤其是对于“没骨山水”的临习,大大拓展了他的技法空间,此幅山水以“没骨法”为之。没骨设色的技法对于张大千有重要意义,他以此法结合传统泼墨法及敦煌重彩,才引发其晚年之变法,此作可见端倪。作品曾入选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张大干110周年冥诞书画纪念展。
  近年来的张大千天价拍品,多是其晚年艺术成熟期的典型代表作,这也反映了市场的审美倾向:他晚年,特别是移居海外所创作的作品最受欢迎。自从2002年秋,张大千1975年创作的《泼彩朱荷》屏风在香港苏富比以2022万港币的天价成交以来,张大干作品的市场表现一直是呈稳步攀升之势。而2022万!至今仍是张大干作品的最高拍卖成交纪录。
  此后,张大干作品屡在海内外创出天价,如中贸圣佳2004春拍的张大千《幽翠飞泉》镜心,成交990万元。2004年10月31日香港佳士得的张大干1975年作《钩金红莲》成交逾1000万港币,2005年10月24日香港苏富比的张大干1967年作《瑞士雪山》镜心,成交1580万港币。2007年秋,香港佳士得有张大千1973年作《泼墨山水》镜心成交1000万港币,同期香港苏富比的张大千1982年作《松下高士》镜心成交900多万港币。
  总的来说,泼墨泼彩山水、泼彩朱荷墨荷,壁画临摹(包括有敦煌风格的人物画)和摹古山水这几类张大千画作最值得收藏。
  
  
其他文献
难以否认,中国山水画经历了上千年的传承演变,直到今人所创作的山水画已经与古人作品中的趣味有了很大的差异。尤其是经历了20世纪初西风东渐,写实主义对中国画的渗入,新中国建立后对中国画的改造,及至写生课程进入每一个美术院校国画教学体制里,这时的中国画已经展现出有别于传统的新面貌。尽管有人对此看法不一,但这已成不可逆转的态势了。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山水画作品就是在前述近一百年对国画改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写
期刊
全美洲规模最大之名酒拍卖行及历史最悠久的酒商Acker Merrall&Condit将于5月31日在香港举行首场拍卖会。该拍卖将在港岛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预料总成交额逾4,000万港元(约500万美元)。这是亚洲区有史以来最大型的名酒拍卖会,同时亦是香港近十年来再次举办国际性的名酒拍卖会,预料届时将吸引名酒收藏家及饮家的激烈竞投。Acker Merrall&Condit于2006及2007年均曾创
期刊
刘秉衡(图1)(1915—2003)是广东国画研究会中的较为后期的成员。他字平之,广东番禺人,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毕业。关于他在广东国画研究会中的角色,知之者似乎并不多;至于他在近现代广东绘画史上的地位,学术界也未有足够的认识。笔者偶有在拍场上见其佳作,但对其艺术亦知之甚少。近有其家属及弟子向广东省博物馆慨捐其书画作品,余参与其事,得以了解其生平及其艺术概略。    刘秉衡是一个非常传统的画家,家学渊
期刊
6、玉器碾琢    乾隆二十五年至嘉庆十七年即公元1760年至1812年,共52年,制玉业空前繁荣。此期玉器产量巨大,器形多样,用途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因此,在玉器的碾琢上出现各种不同的作工。清代玉二有条件全面继承历史悠久、素称发达的古代玉器的多种碾工和技术,如阴线、阳线、平凸、隐起、起突、镂空、烧色等传统作工并有所损益。    山水花卉、人物故事等题材玉器,要求碾工能够适应所描写的对象
期刊
在舆论的喧嚣中,国人已经越来越清楚艺术品是继房产、股票之外的第三种有效投资手段,如果真的把艺术品的收藏当作一项投资行为,以此心态贸然对待艺术品的收藏,风险到底有多大?当下人们在热衷讨论艺术品投资收益的背景下,似乎忽略了艺术品市场还有与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性质不同之处,即艺术品所具有的精神文化属性与股票、房产作为物质财产的不可比性!业内一篇提醒人们谨慎“艺术品投资"的报道中,出现了触目惊心的“90%
期刊
关于林良的生卒约年    关于林良的生卒年,古人无确考,检阅《画史会要》、《图绘宝鉴》、《明画录》、《广东新语》等,皆各有出入,相互矛盾。直至上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才开始对此作过有益的探索,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李天马先生、汪宗衍先生和李育中先生的考述。李天马先生依据黄佐修撰的嘉靖版《广东通志》和《广州人物传》考作:“是知林良少年从游颜(宗)、何(寅)两师之门,景泰六年至八年(景泰只有七年,没有八年
期刊
香港苏富比将于2008年4月8日至11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大会堂,举办2008年春季拍卖会。除了常设的中国艺术品、珠宝及腕表外,今季苏富比将首次于香港拍卖现代及当代东南亚艺术。此次拍卖将呈现1400件珍品,总估价超过13亿港元。苏富比亚洲区行政总裁程寿康(Kevin ching)表示:今季香港苏富比配合“寰宇寻珍,集中销售”的全球企业策略,首度在港拍卖现代及当代东南亚艺术品,让这以往多年来在新加
期刊
泰安孙家勤(1930-),大风堂居巴西时所收之门人也。善画。巴西圣保罗大学授其文学、艺术双博士。曾仿乾隆用印,刻“乾隆未览之宝”、“古稀赤子”、“宝笈四编”。作画时喜钤其上,风趣可见一斑。  “文革”中,某军代表任人民日报代理社长。该军代表文化不高,好读白字,某次作传达,把“墨西哥”念为“黑西哥”。座中有人即席成打油诗以赠之:“墨西哥与黑西哥,两个哥哥差不多。下面只欠一个土,只欠一土又如何?”  
期刊
艺术品市场又掀起抢购潮。这种热潮有其历史渊源,吉拉珍·凯恩在她《艺术和金钱》(Geraldine Keen:“Moneyand Art—A Study Based on the Times-Sotheby Index”)一书里,提供了良好的思考线索。根据她的考证,自从罗马时代开始,艺术品就随财富的兴替而转移。罗马帝国国力强盛时,她从被征服国中抢回了大批的艺术品,用以装饰罗马的皇宫神殿:当时发了战争
期刊
即将举行的北京诚轩拍卖,除了常规的书画及瓷器等项目,此次拍卖别出心裁呈现“新文学插图原稿”专题。这不但令书画藏家关注,更引起了新文学版本藏家乃至连环画藏家们的关注。  1950-60年代,在当时的文艺方针指导下,各个领域的艺术家都加入到插画的创作行列中,如中国画画家程十发和范曾、装饰艺术家张光宇、工笔画家华三川、书画家杨之光,以及漫画家丁聪和连环画大家贺友直等,这在当时形成了插画创作百花齐放、繁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