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为风险买单?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icom_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舆论的喧嚣中,国人已经越来越清楚艺术品是继房产、股票之外的第三种有效投资手段,如果真的把艺术品的收藏当作一项投资行为,以此心态贸然对待艺术品的收藏,风险到底有多大?当下人们在热衷讨论艺术品投资收益的背景下,似乎忽略了艺术品市场还有与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性质不同之处,即艺术品所具有的精神文化属性与股票、房产作为物质财产的不可比性!业内一篇提醒人们谨慎“艺术品投资"的报道中,出现了触目惊心的“90%”——入市的人90%对收藏一知半解。如果真的仅从“投资”意识去看待艺术品,那么,由投资带来的风险谁来买单?恐怕是本身没做好功课,以“投资”心态进入艺术品市场的买家自身!
  
  警惕风险一、投机泡沫
  
  人们投资理财的目的都很单纯,就是想以钱赚钱。如何以最小的风险换来最大的收益?于是,他们发现了收藏品的价值。诚然,收藏品有其他投资产品所不具有的保值特性——好的艺术品,很少贬值,是一项真实存在的有形资产,关键是它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加,这几乎是不变的定律。因此,并非全部活跃在市场中的收藏家都是为了兴趣爱好而入市的,其中有一部分人只是单纯以快速获利的投机心理来看待收藏。当然,收藏作为一项投资活动,带有获利心理本无可厚非。但市场既然“火”起来,就不能不考虑市场中存在某些炒作或者故意破坏市场交易的行为,须知道,像索罗斯一样的“股市大鳄”同样会出现在收藏品市场中。加之目前国内的收藏品市场体制并不完善,尽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但能否应对即将兴旺的交易仍是未知之数。早前有报道称,有外资进入了国内收藏市场,看中的就是紧随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人民币资产的升值。一件收藏品价值人民币100万元,若以美元兑人民币1:8的实时汇率结汇购买,投资者花12.5万元美元就可获得这件收藏品。一段时期后,人民升值,美元兑人民币升至1:7,那么这件收藏品就值14.29万美元,这时投资者考虑卖出该收藏品,按原价卖出的话,收藏品一转手就已经为他赚了1.79万美元(12.53万人民币),如果是拍卖的话,卖出的价格会更高,而折价出售的情况在收藏品市场极少出现,除非是赝品。相似的情况也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当时中英谈判陷入僵局,港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1984年的“九月风暴”时期,美元兑港元曾跌到历史最低的1:9.6,香港的经济前景一片灰暗。但是据香港中文大学的莫文光教授调查研究发现,整个80年代香港的收藏品市场却异常火爆,其中以中国书画市场尤为兴盛,投资收益率高达52.9%,仅次于同期的台湾证券市场,远高于香港和新加坡的证券市场。这说明在整体经济形势向好,在某些传统的投资市场不景气的时候,更多的人选择了进入收藏品市场,用即将贬值的货币购买使用即将升值的货币结算的收藏品,以期保值。2007年中国内地的经济情况与80年代的香港有些许相同,先是突然冲高的股市、楼市,接下来便是人民币屡破历史最高纪录,年底证券市场才尝了尝年中美国次按危机的“后劲”,加上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证券市场大热之后开始感受鼠年的第一场“雪”,开年后第一个交易日的沪深股指让众多资深分析家“跌”破了眼镜。这些都为将来的收藏市场走向“火爆”提供了前提条件,也为“龙蛇混杂”提供了外部环境,有时兴旺与混乱之间,只有一墙之隔。而且收藏品市场的行业规范和监管力度远不如证券市场,游资散户数量增加过多,也不是有序市场所应该出现的情况。
  
  警惕风险二、真伪难辨
  
  市场旺是因为需求大,“有需求就会有市场”,但问题是照目前的形势,收藏品的供给增量是否就能需求的增量呢?按照人们广泛的猜想,08年市场会“火”起来,想把“火”烧起来不是还需要生“火”的“柴”吗?“柴”又从何处来呢?于是一种新的风险不可不防——市场上交易的收藏品有可能是赝品。2005年市道辉煌的时候,曾有不少拍卖行成立,但市场具有一定的饱和度,大家都想分一杯羹,但是僧多肉少,一些小的拍卖行连生存下去都很难,哪里会有那么多的时间金钱耗费在鉴定上?以前为一件收藏品真伪而争个脸红脖子粗的拍卖行,近年来却出现了少有的“联合”态势,大家面对真伪问题开始集体保持沉默,在这样的环境下, “以次充好”的状况在所难免。以历史的眼光来看,不仅是真品的制作工艺在不断完善,就连仿制品的仿造技术也在不停的“与时俱进”,各朝各代都有仿品,有时候就连专家也会分不清楚哪些是真品哪些是赝品。业内一篇提醒广大消费者谨慎“艺术品投资”的报道中,赫然出现了2个触目惊心的“90%”——中国收藏家协会首席专家张教授鉴定的藏品90%是仿品;入市的人90%对收藏一知半解。我们不能断定上述数字绝对准确,但它起码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收藏市场的鉴定制度和人员的素质培养还远远不能负荷市场的膨胀。因此投资者在决策之前最好仔细考虑,自己是属于“10%”还是“90%”。
  
  警惕风险三、资金周转
  
  俗话说:盛世收藏,乱世黄金。盛世就是繁华的时代,前途光明;乱世就是衰败的时代,未来隐晦。说起上面那句话,大家都会想到:盛世的年代,社会上资金充裕,生活物资充足,人人手中都有一笔数目不小的闲置资金,用闲置资金购买收藏品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从中获利,因此大家都用黄金换收藏品;乱世的时代,当以保全性命为第一要务,黄金这种真实的货币不仅可以直接换取乱世中匮乏的日用品,也十分方便于携带,有利于战略转移,可谓“进可攻、退可守”,这时就与盛世相反,大家争相用收藏品换取黄金,多少稀世珍宝在乱世中易手。但是拨开迷雾,跳出民生的圈子,我们不难发现,上文中隐含着一个经济问题——收藏品的资金周转速度或者是变现速度比其他投资产品要差得多。很难想象抗日战争逃命的时候还有人带着一堆古玩瓷器。当然现在的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远好过于抗战时期,但社会上总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我们不能以鸵鸟心态去看待这些或有的突发事件,“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需要资金周转,收藏品交易的程序复杂,其快速反应能力有限,原先在收藏品上的投资很可能会被“套牢”。好在收藏品市场内部也划分了不少“板块”,有字画板、瓷器板、玉石板等等众多细分市场,每个市场的行情相对独立,如果有组合有比例的选择投资,哪一块行情高就进行哪一种收藏品的交易,这样的话可以提高收藏品的变现速度,但是会制约变现的数量。毫无疑问,证券投资的变现能力优于收藏投资,而收藏投资是长期投资的一种,它的短期变现能力则不如证券投资,加上其庞大的管理、保养费用,只有长期持有才会盈利。因此家庭理财并不能完全把收藏投资取代证券投资,只能作为一种抵御证券投资风险的相应投资方式。
  
  警惕风险四、所谓的衍生理财产品
  
  精明的企业家总是目光如炬,2007年6月,出于对市场的乐观,民生银行首开国内艺术基金先河,推出了 一款名为“非凡理财系列——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的理财产品,向社会广泛集资进入收藏品市场。不少人认为,这个项目的推出极大鼓舞中国的艺术发展,国内的收藏品市场前景将是一片光明。但我们一阵狂热之后,冷眼旁观一下,却发现这类艺术收藏衍生理财产品还是遭到了人们的一系列质疑:中国的艺术品金融体制完善了吗?这一类的投资顾问和机构成熟了吗?这个基金能赚钱吗?这几个问题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如果我们聚焦民生银行所设置的“投资顾问”,会发现有个巨大的瓶颈牵制:民生银行选择的投资顾问,要求必须是全职投资顾问,而且外带多少能通晓一些金融投资技巧的人或企业。但是从赝品问题就知道,整个行业中懂得鉴定又有经济眼光的人少之又少。这一类人才培养成本极高,耗费的时间也很长,找人真如海里挑针。找不到好的投资顾问,又如何能得到收益、如何向客户兑现当年的收益呢?此外,国内的艺术基金还受到国外艺术基金的挑战,相比国外资深的收藏投资机构而言,资金、人才国内实在是差强人意的多。会不会被国外基金挤掉尚难断言,能否达到入银行宣传时所说的投资收益率,不少国人也都持怀疑态度。大部分人抱着这些疑虑转而投向国外的艺术基金,这又失去了当初设立基金的意义。如果不尽快在情况恶化之前找出自己独特的突破口,国内的艺术衍生理财产品将变成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像这种基金型大庄家进入了收藏品市场,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对一些散户来说是极为不利的,风险将变得更大,毕竟个人的能力有限,能否对抗集体的力量还是未知之数。但也毋庸讳言,这一类随艺术衍生的理财产品,至少会为市场注入一些活力,也能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蓬勃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结语:中国收藏品市场的诸多风险归根到底都与这个行业的发展速度以及相关各项体制发展尚不健全紧密相联,这就是反向的“鞋脚瓶颈”:当市场如同鞋只一样,发展得越来越快的时候,市场的内涵——各类行规制度却像脚一样,并没有成长到支撑整个鞋子的程度,将他们硬是配在一起,就会留下各种不良行为存活的“空间”,且这个空间还非常的大。我们没有权力去阻止、干涉“鞋子”的选择,只能奉劝“鞋子”在与脚配对的同时要顾及一下“脚”的尺寸,警惕那些能钻空子的地方,须知道“空”多了还是会有“风”的。如果个人以“艺术品投资者”的姿态入市,而不是根据美术史的判断,不是根据自己的眼光所好,那么。那句非常著名的口号当然也适用于艺术品市场,艺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其他文献
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希勒在2000年,以一本《非理性繁荣》准确预测了美国科技股股灾而名震世界;2005年起,他开始频频发出警告:美国房产市场处于非理性繁荣,不久后美国楼市面上应声下落,直至酿成了今天横扫全球的次级债金融风波。全球经济自2007年以来因美国次贷的影响产生了较大的波动,这场危机也使全球经济在2008年的发展受到拖累,美国财长保尔森曾警告说,次级债危机在信贷币场引发的信心危机,可能
期刊
4月16日至20日,第六届上海春季艺术沙龙即将再次开幕。此次沙龙最终选定了25家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印尼等国家的海外艺术机构,70家国内机构参展,本届沙龙主推艺术的实验性、当下性、未来性和经典性,以此汇聚海内外精品。    (一)专题展依然是今年沙龙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上海春季艺术沙龙上由各大艺术机构推出的八大专题展览仍将成为本届沙龙的最大看点。  本届沙龙
期刊
青花青,色彩淡雅、幽青,华而不艳,明快悦目。青花瓷始创于唐代,盛于元,明、清达到顶峰。历代各个窑口的青花瓷器烧制最完美的唯属景德镇窑。唐代的青花瓷为形成萌芽状态,纹饰色彩很不稳定,不管是从胎、釉、彩都可以感受唐代初期青花水平的特点,而且数量极少;元代青花已经达到成熟、精美的程度,胎体有厚重、轻薄,大、中、小器形都有,釉色白中泛青,青花纹饰极富特色,青花发色苍翠浓艳,层次多,画面主、次分明,浑然一体
期刊
清代广州外销画,又称贸易画,在照相术出现以前,是记录中国风土人情的主要图像载体,在当时受到话方人的热情追捧,远销欧美各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由广州本土画工绘制。广州外销画品种之一的外销水彩画,是中国水彩画萌芽时期的丰硕成果,在中国水彩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清代广州外销水彩画虽然谈不上什么高艺术水准,其商品性大干艺术性,但作为中国西画早期发展历程之一,其历史地位理应予以重视,对其研究也应
期刊
2008年3月5日,英国举行了一场关于经典电影海报的专拍,将电影爱好者的目光从刚结束不久的第80届奥斯卡金像奖上再次吸引到20世纪的老电影身上,令全球影迷得以从另一个角度体会这些沉淀在电影历史中的经典作品。这次拍卖总共成交24.6万英镑左右,而此次拍卖中成交价最高的拍品,则是第686号,电影《复仇女巨人》(Attack of The 50ft woman)的海报,以11875英镑被拍出。而一些广为
期刊
西方首次举办中国丝织品专题拍卖会    佳士得将于2008年3月19日,在纽约拍卖著名中国丝织品收藏家Linda wrigglesworth私人珍藏。Wrigglesworth多年来致力于推动中国丝绣品的发展,尤其专注于清朝(1644—1911年)服饰的收藏。这次拍卖是西方首次举办中国丝织品专题拍卖会,其中拍品共150余件,总估价约为300万至500万美元。其中几件珍品曾著录于Wriggleswo
期刊
难以否认,中国山水画经历了上千年的传承演变,直到今人所创作的山水画已经与古人作品中的趣味有了很大的差异。尤其是经历了20世纪初西风东渐,写实主义对中国画的渗入,新中国建立后对中国画的改造,及至写生课程进入每一个美术院校国画教学体制里,这时的中国画已经展现出有别于传统的新面貌。尽管有人对此看法不一,但这已成不可逆转的态势了。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山水画作品就是在前述近一百年对国画改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写
期刊
全美洲规模最大之名酒拍卖行及历史最悠久的酒商Acker Merrall&Condit将于5月31日在香港举行首场拍卖会。该拍卖将在港岛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预料总成交额逾4,000万港元(约500万美元)。这是亚洲区有史以来最大型的名酒拍卖会,同时亦是香港近十年来再次举办国际性的名酒拍卖会,预料届时将吸引名酒收藏家及饮家的激烈竞投。Acker Merrall&Condit于2006及2007年均曾创
期刊
刘秉衡(图1)(1915—2003)是广东国画研究会中的较为后期的成员。他字平之,广东番禺人,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毕业。关于他在广东国画研究会中的角色,知之者似乎并不多;至于他在近现代广东绘画史上的地位,学术界也未有足够的认识。笔者偶有在拍场上见其佳作,但对其艺术亦知之甚少。近有其家属及弟子向广东省博物馆慨捐其书画作品,余参与其事,得以了解其生平及其艺术概略。    刘秉衡是一个非常传统的画家,家学渊
期刊
6、玉器碾琢    乾隆二十五年至嘉庆十七年即公元1760年至1812年,共52年,制玉业空前繁荣。此期玉器产量巨大,器形多样,用途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因此,在玉器的碾琢上出现各种不同的作工。清代玉二有条件全面继承历史悠久、素称发达的古代玉器的多种碾工和技术,如阴线、阳线、平凸、隐起、起突、镂空、烧色等传统作工并有所损益。    山水花卉、人物故事等题材玉器,要求碾工能够适应所描写的对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