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格的自主到此在绽出生存的自由——论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对康德人格理论的突破

来源 :浙江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p541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德格尔晚年在《关于人本主义的书信》中对人本主义及其人格学说提出了强烈的批评,与之相比他在《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中对康德的人格学说则作了一定的肯定性诠释,阐发了康德对敬之情感的分析、对人格和物的划分所具有的现象学识度,但是也指出了康德的人格学说的局限性。以自由概念为线索我们可以看到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生存论如何突破康德的人格学说。以自律为特征的人格的自由虽然具有超感性的崇高品格,但是具有片面性、现成性,而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则显示了一种创造性的、实际的、整体的此在绽出生存之自由。 In his later years, Heidegger strongly criticized humanism and his personality theory in his “epistle of humanism”. Compared with Kant’s personality theory, Heidegger made a strong criticism in “the basic problems of phenomenology” Certain positive interpretations, elucidated Kant’s analysis of the emotion of respect, the phenomen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division of personality and object, but also pointed out the limitations of Kant’s theory of personality. Taking the concept of freedom as a clue, we can see how Heidegger’s existentialism in “Being and Time” breaks through Kant’s personality theory. Although the freedom of personality characterized by self-discipline has super-sensual lofty character, it has one-sidedness and ready-madeness, while Heidegger’s existentialism shows a creative, practical and overall freedom to bloom .
其他文献
从文化比较视域考察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必须突破以往实证性叙事方式和政治学术的壁垒,对二者关系进行重撰,才有可能真正把握融合的内涵。李大钊提出的“第三文明”说,是
世俗化是宗教发展的历史趋势,它意味着宗教观念和宗教情感淡化,宗教活动领域缩小,宗教的社会影响减弱,宗教的价值观念失落,以及宗教意识趋于科学和理性.藏传佛教的世俗化由来
物自体的产生需要两个前提,即社会生产关系的总体性生成与理论形态的实体性外观,这表明它只有在现代资本主义的物化背景下才可能呈现.物自体就是形式理性对剩余价值的物化认
高校的基础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而高校干部队伍、特别是领导班子的建设是关键所在.要加强高校管理,当前有四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深思:第一,要将教育、高等教育、高等学校正确定
目的 探讨护理人员自我效能感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方法 应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白评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230名健康护理人员进行测试,采用相关分析和t检验的统计方
三统论是西汉公羊学和谶纬的重要思想内容,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学以道德作为政治合法性依据的政治哲学,在确定刘汉政权的正统合法地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三统论同时试图
在当下生态主义思潮的强势影响下,一部分研究者往往把"庄子尚自然"中的"自然",误解为现代汉语中"自然"一词最俗常的涵义--作为自然物总和的"自然界".而分析表明:自然界的概念
文章认为,学术期刊评价分为宏观评价与微观评价。宏观评价的利益相关群体主要是期刊管理部门,微观评价的利益相关者涉及方方面面的社会群体,如图书馆员和信息服务人员、科学
穆伊什·普斯通是芝加哥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他的力作《时间、劳动和社会支配: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重新解读》探讨了马克思的商品、劳动和资本概念,以及当前新自由主义语境下马
本文对以往发展观念的产生和递嬗做了简要的逻辑梳理,试图揭示发展问题的本质及过去被人们所忽略的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并以此为参照系反思和剖析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前景.本文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