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看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来源 :海外文摘·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527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国广播公司播出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内容是5名中国教师用中国式教学法在英执教,并产生了强烈的文化碰撞。该纪录片一播出,立刻点燃舆论,一场关于中西方文化冲突和教育方式孰优孰劣的争论在中英两国展开。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导致中国老师和英国学生产生文化冲击的因素,对环境和恰当行为的预期以及思维方式和交际风格。随着教育的日益国际化,中国留学生越来越多,如何避免该纪录片中的各种“不适症状”,在跨文化教育环境里应对自如呢?本文将从跨文化思维的角度分析该纪录片中老师与学生之间产生文化冲突的原因,并就如何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出建议。
  关键词:文化冲击;中英教育;定型观念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15-0011-04
  中断了还在酣睡的美梦,排列整齐与早晨的太阳一同做早操;操场上没有了男孩追逐打闹的身影,也听不到了女孩子彼此之间的八卦新闻,同学们开始慢慢习惯晚自习;教室的墙壁上撤走了“Happy everyday”的标语,挂上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中文书法。所有的场景都来自于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Chinese school),一项由BBC发起的名为“中国化的英国学校”的研究项目。
  该纪录片讲述了5名中国老师到英国汉普郡一所顶级公立学校博航特中学对50个13-14岁的英国学生进行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但是纪录片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水土不服”,片中的中国教师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英国学生也颇有怨言:英国学生活泼好动,中国老师严格刻板;英国学生思维特立独行,喜欢挑战权威,中国老师思想保守传统,习惯墨守成规;英国学生随心所欲,享受生活,中国老师严于律己,兢兢业业;英国学生信奉个人主义,重视差异性,中国老师崇尚集体精神,培养同一性。
  “种种水土不服”归根结底是因为中英两种不同理念的教育方式在融合时产生了文化冲击。在奥布格①异文化适应过程的四阶段说②理论中,文化冲击被归类为沮丧期和困难期,而以下两方面正是文化冲击产生的原因。
  1 对环境和恰当行为的预期
  不同的文化对环境和恰当行为的预期不同。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一种文化中编码的信息必须在另一种文化中解码,因此A文化中已编码的信息在B文化中解码之后,其赋予的意义或多或少都会偏离原信息的意义,反之亦然。但是A在B文化中期待的仍然是和A文化价值观与行为一致或者相似的的因素,B实际上是在扮演A文化背景里的人,扮演者无论多么惟妙惟肖,也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因为母体文化对成年人有着很强的制约性。③当中国老师在英国文化中教学时,他们会很自然地在异国文化中寻找和本国文化相似或相同的因素,而他们预期的着落点正是在英国学生身上。这些预期体现在两个方面:对权威的尊重以及对纪律的恪守,当英国学生在这两方面的做法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时,误解和冲突就会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
  1.1 权利距离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认为,各个国家由于对权力的理解不同,在这个维度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欧美人不是很看重权力,他们更注重个人能力。而亚洲国家由于体制的关系,注重权力的约束力。④
  在纪录片中,我们发现英国学生习惯质疑老师,这在中国老师看来是在挑战自己的权威性。学生菲比对中国哲理名言“知识使人进步,无知使人落后”不屑一顾,安吉丽娜认为孔子提倡的对父母百依百顺的做法颇有偏失,她的想法赢得了全班的陣阵掌声。而中国老师对课堂上突如其来的新奇想法不知如何应对,因为他们习惯了学生顺从老师,尊重权威。但英国人却不看重权利,他们坚信在课堂上“没有愚蠢的问题,只有愚蠢的回答”。
  笔者曾经在上海大学国际班里上课,班里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半年以来,笔者发现来自欧洲以及美国的学生更喜欢上课积极提问并和老师有不同观点,而拉丁美洲以及亚洲的同学则很少质疑老师的观点,这就体现了权利维度不同的国家对于权威表现的差异。纪录片中的英国学生可能不懂“学贵自疑”的中国古训,但他们知道,质疑的权利并不只属于那些有能力正确质疑的,而宽容不正确的质疑正是英国教育的做法。这样的课堂保障了学生的质疑自由,有助于创造一个言论自由的空间,而言论自由正是其他所有自由,尤其是思想自由的基石。
  1.2 不确定性规避
  不确定性规避是指组织或群体面对不确定性时所感受到的威胁以及试图通过制定安全规则和其他手段来避免不确定性的程度。回避程度高的文化通过规章制度、安全措施以及对于绝对真理的信仰尽力回避各种不确定因素。而回避程度低的文化很有能力对付模模糊糊、模棱两可的事,对此没有心理的压力,对于反常的行为和意见比较宽容,他们的规章制度比较少,在哲学和宗教方面他们容许不同的主张同时存在。④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属于回避程度高的文化,而英国恰恰相反。中国古代就重视以己律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取则焉”。而英国教育中事事顺其自然,没有太多规矩去遵守,没有太多条例去约束。
  纪录片中,中国老师和英国学生关于纪律的冲突屡屡出现:杨老师认真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告诉他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英国同学不以为然;菲比扰乱课堂秩序被罚面壁思过,菲比没有丝毫尴尬,反而觉得老师滑稽无比;因往教室里带水壶而被叫家长,英国学生毫不羞愧,仍然谈笑自若。这些事情如果放在中国学生身上,都会觉得颜面无存,并以此为戒。
  因为欧洲人习惯坦诚布公,积极处理矛盾,当问题发生时,并不将其视为消极因素,和规避程度高的文化相比,他们的纪律与处罚观念相对薄弱。
  2 思维组织方式与交际风格
  当中国的病人手术后感谢医生的辛苦时,西方的医生却在感谢病人手术时的配合;当我们用太极图来完整地描述一件事的整个过程时,西方人却用二进制构成计算机最基本的计算基础;当中国倡导“集体高于一切”时,西方却在颂扬“人的高贵超过了天使的高贵”。上述差异都是因为中西方的思维组织方式和交际风格不同,因此对于同样的事情他们会有不同的反应和表现。   2.1 思维组织方式
  不同文化采用不同的思维组织方式,例如英国为speaker oriented,中国为listener oriented;英国为分析思维,中国为综合思维。
  2.1.1 speaker oriented 和listener oriented
  纪录片中,中式与英式数学课堂形成鲜明对比:中国数学老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而台下的学生却不知所云;而在英式数学课中,老师会根据学生的进度和接受能力开展课程。英国老师在采访中说,现在应该是学生的课堂而不是老师的。在中国教育文化中,学生没有听懂是学生的过错而不是老师的责任,但在英式课堂中情况则相反,会归咎于老师没有讲清楚从而导致学生不明白。这就体现了listener oriented和speaker oriented思维方式的差异。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英国学生听完中国数学课后气急败坏地去找英国老师,而经过他的梳理,学生们豁然开朗。这是因为英国老师更加了解英国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责怪中国数学老师的教学能力,最重要的原因是师生都缺乏一种跨文化思维。
  2.1.2 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
  中国人习惯于传统的综合思维方式,即把事物的各个方面综合成统一体进行思维,然后得出结论。而英国人偏向于分析思维,习惯在思维活动中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逐一分析,逐一解决。因此中国教师在讲授时更注重结论,以便学生记忆和模仿。而欧洲国家的教师在上课时则更注重学习方法的讲授以及内容引入,具体内容和细节让学生通过自己分析获得。因此在中国老师教授的化学课上,同学们只是一板一眼地记笔记,老师将讲实验的结果告诉学生,而学生们只需记下就好。而英国的化学课,老师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做实验,自己分析实验过程,在错误中摸索出正确的结果。
  2.2 交际风格
  不同文化间的交际风格也大相径庭,东方注重集体主义,西方强调个人主义;东方看重工作绩效,西方喜欢享受过程。
  2.2.1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中国的文化是一元的,体现为集体主义,而西方文化则是多元的,强调个性发展,体现为个人主义。相比西方来说,中国人自古以来注重的便是整个家族、整个民族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太过个性化的东西在中国文化中很显然是受到排斥的。与中国的集体主义相反,西方的文化是多元的。他们非常重视个人的权益和自由,并抓住机会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独特性。
  统一的校服在中国学校是集体主义的表现,而英国学生对校服的评价是“降落伞”,认为统一着装毫无意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表现更为突出的一点在于中英两国学校教学大纲的不同。众所周知,中国的教育是只有一个教学大纲的,通常是一个学校的整个年级通用。英国则不同,他们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学习进度被分为不同的组,不同的组所要学习的知识难度也不同。通过这点可以看出,英式教育最大的特点在于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因材施教。
  2.2.2男性化与女性化维度
  男性化与女性化维度主要看某一社会代表男性的品质如竞争性、独断性更多,还是代表女性的品质如谦虚、关爱他人更多。在男性气质突出的国家中,社会竞争意识强烈,成功的尺度就是财富功名,社会鼓励、赞赏工作狂,其文化强调公平、竞争,注重工作绩效;而在女性气质突出的国家中,生活质量的概念更为人们看重,人们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是物质上的占有,而是心灵的沟通,信奉的是“人生是短暂的,应当慢慢地、细细地品尝”,对生活的看法则是“工作是为了生活”。④
  在纪录片中,安吉丽娜作业中只有一个错误,满心欢喜以为自己要受到表扬,结果法语老师仍然让她更加努力,这使她有些灰心丧气。中国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坚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教育界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所以老师们对学生的要求近乎于苛刻。而中国与英国男性社会和女性社会的差别在体育课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乔是一个缺乏运动细胞的英国男孩,他在其它学科很出色却最不擅长体育运动。在英国,体育课只是为了同学们的兴趣而设的,没有强制性的要求指标,而中国体育课在每一项体育运动中都得比拼排名。乔在跑步落后于他人时非常沮丧,甚至流下泪水。英国体育老师认为不及格没什么大不了的,让他做他擅长的事情。
  在中国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最大标志就是财富和地位,从古代的科举考试到现在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国人对仕途的追逐热情有增无减,因为中国信奉权利财富大于一切。因此中国家长异常重视小孩的教育,把全部心血都投资到了他的读书上,似乎只有上一个好大学才是达到人生幸福的唯一途径。而英国则追求的是老子的一种顺其自然的境界,事事尽力而为就是成功。英国的教育更看中的是孩子们的个性化发展,让他们选择自己擅长喜欢的课程,其他弱项可以尽力而为。所以把中国男性化教育放在体育课里,必然会让英国学生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甚至让学生和老师都留下了痛苦的泪水,这正是女性化文化不适应高强度竞争的表现。
  由此可见,定型观念,对环境和行为的预期以及思维组织和交际风格的差异导致了纪录片里中国老师和英国学生之间产生了强烈的文化冲突,导致中英之间相互“水土不服”,那么以点扩面,中国教育模式在英国推行尚且困难重重,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是否会有相同的“症状”呢?
  3 中国文化“走出去”启示
  Edward T.Hall在《无声的语言》中谈到,“文化所隐藏之物大大甚于其所揭示之物,奇特的是,他所隐藏的东西最难为其自身的参与者所识破。”⑤学习跨文化沟通,关键就是要意识到我们目光所及的只是跨文化领域的冰山一角,海面之下隱藏的是体量巨大的冰川,也是作为翻译专业学生所能获取无穷知识财富的宝藏。认识到不同文化背后存在巨大差异,积极把握不同文化维度远近高低的衡量标尺,就能达到“授人以渔”的效果,在这样一部噱头十足的纪录片中,我们也能拨开冲突、碰撞、对抗等现象的重重迷障,参照他山之石反躬自省,得到一些中国教育“走出去”的启示。   3.1 中国文化”走出去”潜力无穷
  这部纪录片引起西方舆论和教育界的聚焦,成功之处在于它击中了西方发达国家对它们的基础教育产生了集体焦虑的软肋,从文化维度上看,这部纪录片恰恰体现了英国社会当下的文化维度和价值取向,英国公立私立双轨制的教育体系以及对培养人格和思想的独立性的追求导致他们权力差距较小,强调个人主义、肯定个人价值;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给予孩子过分的宽容和鼓励的宽松化教育等也使得英国社会趋向女性化气质,不确定性规避意愿较弱等。种种英式教育面临的顽疾正在磨平英国新一代的锋芒,也是英国社会对基础教育产生集体焦虑的根源。
  于是他们喊出了“向中国学习”的口号,中国教辅《一课一练》的英国版走进伦敦中小学的课堂,中国高考的模式引进了俄罗斯及一些过去没有全国统一高校招生考试的欧洲国家,更别提火遍全球,四处生根发芽的孔子学院了。那我们能不能将这些现象视作中国教育走出去,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硕硕战果呢?毫无疑问答案是肯定的。
  京剧、旗袍、舞狮、宫保鸡丁,甚至是出现在时代广场大屏幕上的中国宣传片,这些中国符号固然是中国文化中已展露并被接受的一部分,但它们停留在满足西方人猎奇趣味和国人寻找民族自豪感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这些中国符号不足以让西方人低下高傲的头颅,向曾经远远落后于他们的中国学习。而当世界看到了中国的进步和强大,中式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在过去三十年取得的辉煌成绩,他们才会开始以平等的姿态关注和谈论中国文化,向价值观和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东方教育模式取经学习,进而成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不竭动力。因此,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学子也走出国门,在各项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屡创佳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潜力是无穷的。
  3.2 中国文化输出不可一刀切
  教育是文化的载体,教育反映文化。“文化可分为形式文化和深层文化,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作为文化主体的人是否能够意识或观察到文化的作用。”⑥而在涉及跨文化教育时,引起文化休克的往往不是形式文化,在纪录片中,英国学生穿起山寨版的中国校服,做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学习包饺子,玩九连环,跳扇子舞,这些包含中国元素的教学安排不但没有导致学生出现文化休克症状,相反,英国学生乐在其中,以一种欣赏猎奇的心态去学习模仿,校长甚至以颇为钦羡的语气称希望引进早操这一中国典型的集体活动。可见,具有形式文化特征的服装、饮食、舞蹈、民俗文化等不但不会在跨文化沟通中引起隔阂或冲突,反而更像是文化输出的敲门砖,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所谓深层文化,可以用文化“洋葱论”很好的解释,处于洋葱核心的是精神文化,其主要埋藏物是在传统观念和当代观念交错融合之上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就教育领域而言可以具化为人权观、发展观、自我实现价值观、以及个人与集体主义观念等。在这场掀起中西教育界讨论和反思风暴的“中式教育”实践中,我们能发现就在第一集中国教师和英国学生相互接触了解的“蜜月期”之后,冲突的高潮密集于第二集因纪律、成绩压力、尊重个人还是服从集体等而爆发的冲突事件中,这就犹如剥去洋葱的层层外皮,深层核心的文化价值观发生了激烈碰撞,进而揭露了中英文化根本上的纬度差异。那么不论是这群九年级的英国学生还是中国教师,均陷入文化冲击的漩涡之中就是情有可原了,毕竟我们都知道,剥洋葱是个会让人“流泪”的过程。
  不论是对待中式教育还是中国文化,一刀切的做法必然会导致思维定式,形成简单粗暴的刻板印象,同时难以解决实质问题,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愿景则遥遥无期。面对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中国老师口中反复提到的“survival”,“competition”固然是丛林法则的产物,但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温故知新”,“严师出高徒”,“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传统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血液,中式教育中的深层文化成功“走出去”,才能真正发挥古老东方文明的魅力。
  注释
  ①奥布格(Oberg):美国著名的教育人类学家。认为Cultural shock是指:“在新的文化情境中,由于人们失去熟悉的交往符号和象征而导致的焦虑。”
  ②奥布格(Oberg)的四阶段说:人们适应异文化环境需要经历四个阶段:蜜月期,敌意期,恢复期以及适应期。
  ③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能力的交流学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④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Hofstede’s cultural dimensions theory)是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提出的用来衡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一个框架。
  ⑤ Edward T.Hall著,何道宽译:无声的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⑥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 爱德华·T·霍尔.无声的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3]高永晨.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的理论框架构建[J].外语界,2014,(4):80-88.
  [4]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能力的交流学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韩晓蕙.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与思考——以高校英语教师为考察维度[J].外语学刊,2014,(3):106-110.
  [6]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6):2-8.
  [7]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8]刘丹霞.跨文化交际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李建军.中华文化走出去新视角[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5,(4):85-91.
  [10]李文娟.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与跨文化研究[J].社会科学,2009,(12):129-129 18.
  [11]米尔顿·J·贝内特.跨文化交流的构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2]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3]吴卫民,石裕祖.中国文化“走出去”路径探析[J].学术探索,2008,(12):108-104.
  [14]張红玲.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历史、现状与未来[J].外语界,2012,(2):2-7.
  [15]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6]张志洲.文化外交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动因、问题与对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6):12-16.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职业需求为主线,计算机信息素养与能力为基础,建立基于“任务贯驱动”网络教学模式,根据本文研究的界定,以人为本,结合具体课程《计算机信息素养与能力》,从学习参与者、教学环境和教学信息三个维度出发,以教材资源、PPT课件、图片图像资料、视音频资料和课程网站资源这五种形式为基点,教材资源为基础,任务贯穿为主线,通过网络形式来体现其内容组织和方法,论述本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以及具体实践。  关
看过一篇写味道内涵的文章,对里面一句话特别有感触:你要是记住了一种味道,你就会一生不忘,它让你在一生的岁月中,一次次出其不意地怀旧.而这一次,走进土乡,品尝那浓得化不开
期刊
【正】为了加快新兴产业大项目落户开工投产,宁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专门建立工业重点项目库,对全市600多个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投资项目实施监测。对市级重点产业项
期刊
介绍了几种自然语言检索的方法,着重说明了在采用主题、分类检索时,利用分面分类、后控技术和超链接检索技术,保障数据检索查全率、查准率,以及能方便的进行缩检、扩检等。
目的论和变译理论是国内外比较新的两种翻译理论。它们产生的文化背景、研究角度虽各不相同,但两者却有着一些共通之处。功能派翻译理论以译语文本及译入语读者为中心,从新的
近日,一则“今年全国要拿出45万亿用于投资,相当于每人3.3万!”的新闻火爆网络等媒体,引发一片质疑、恐慌之声:“2008年才4万亿,45万亿投下去,房子又要暴涨了!”,“45万亿大投
通过对MARC记录存放格式的分析,介绍使用VFP开发环境从MARC记录中任意读取各字段数据的一种方法.
介绍了 Internet网上常用的几种拷贝方法及相关概念。具体包括 :拷贝文字信息、拷贝图象信息、拷贝文字图象信息、拷贝超级链接、拷贝网址等。
该文从微观角度分析家族融资偏好和商业银行贷款倾向,从宏观角度分析金融市场的不平衡和金融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在系统研究家族企业融资困境成因的基础上,得出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