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旧村改造要受到经济、思想、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在改造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缺乏规划指导、资金缺乏等问题。做好旧村改造工作要立足实际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模式、用足政策整合资金,还要在旧村改造的最后积极落实配套工作,搞好改造后的配套设施。
关键词:旧村改造 影响因素 改造模式 科学规划 整合资金 配套
对于旧村改造,人们并不陌生。但如果要给旧村改造一个科学的定义却尚缺乏一致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旧村改造的理解还停留在“城中村”改造、乡村合并整治、农村社区化管理等局部范围,没有从整体上去正确认识和把握旧村改造的内涵。
对于旧村改造的定义,从狭义来看,可以理解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的所有活动。从广义来看,可以看做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村庄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提升生活质量,对原村庄的基础设进行进行提升的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辅以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村民就业保障等多方面的改革创新。
1 旧村改造的影响因素
1.1经济因素
在旧村改造中经济因素始终是最主要的因素,并一直贯穿在旧村改造的各个阶段。从前期的资金的筹集启动,到拆迁补偿,在到改造后土地收益的分配均涉及经济利益。在具体的旧村改造项目中,由于经济问题处理不佳而影响旧村改造的情况也较为多见,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是拆迁补偿问题,在这个环节中,如果经济利益调节合适,旧村改造就会赢得广大村民的赞同,使改造的步伐加快,如果经济利益调节处理不好,旧村改造将会遭到村民坚决反对,并使旧村改造受阻。在实际拆迁补偿难过程中,难以达成共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要针对不同问题,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措施,才能够使旧村改造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
1.2思想因素
旧村改造的实施对象是农民居住的村屯,在改造过程中,如果不能赢得农民在内心深处的理解和认可,相应的改造活动将十分困难。我们发现,制约农民对旧村改造态度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广大农民普遍有着较深的乡土意识,思乡恋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我国是一个历史悠长的农业国家,土地在始终是农民的保障和生活的寄托。千百年来广大农民的乡土意识经过积累已经变得十分浓厚。另一方面是农民对于旧村改造认识不够,有一些农民对旧村改造有着较深的疑虑。因此,在旧村改造过程中,通过宣传和引导促进村民的思想转变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
1.3自然因素
村庄是一种人文形态的反应,但同时也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为此,在进行旧村改造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当地气候、土壤、河流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尽力用最少的开支赢得最好的改造效果。
2 旧村改造的模式
2.1整体搬迁改造模式
适用那些村庄位置比较偏僻,因环境问题或其它原因必须搬迁的村庄,在新址建设新村,对于原村屯的土地进行整理复垦。
2.2拆旧建新改造模式
这种模式比较常见,主要适用于村屯内闲置土地较多的空心村,采取有计划的实施旧村改造,将村屯内荒废的土地合理地利用起来,减少土地浪费。通过这种方法部分村屯可以节约出近30%的土地,成效十分明显。
2.3归村并点改造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自然村数量较多的大行政村,通过有计划的改造建设中心村,来完成村屯的集聚,进一步提高土地的使用率,这种模式在节约土地、提高基础设施效率方面的效果十分明显,但需要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前期的宣传工作至关重要。
3 旧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3.1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
旧村改造的村庄特别是山区的村庄和农民,仍以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主,住宅布局凌乱,“有新房无新屋”,“室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现象十分突出。这些旧村基础设施缺乏、设施不配套、共享性差。这些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乏力,致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
3.2缺乏村庄建设规划指导
旧村改造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全新的工作。对村庄居民点的布局、村庄规模大小、村庄人口聚集量与基础设施投资的规模效应等方面可参考借鉴的经验办法不多,具体操作有很大难度。大部分村庄规划编制较为落后,甚至没有规划编制,浪费土地资源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布局和建设形式同农村城市化整体风貌或农村山水景观、生产生活环境很不协调,配套基礎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重欠缺。
3.3旧村改造资金缺乏
农村经济条件差,经济不发达,特别是没有企业的村庄,村委会账上没有多少资金,另外村民都各顾各的,通过村民筹集资金的道路基本不通。由于缺少资金的支持,旧村改造中,村庄依靠村级实力自主完成改造很困难。大部分村需要借助开发商的项目投资、搬迁工程款等外部资金来带动旧村改造。这样又形成了受制于人的困境,无法或很难保障村民和村居的利益。
4 旧村改造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4.1立足实际,对旧村改造科学规划
搞好旧村改造,规划是关键。要坚持规划先行,把规划作为旧村改造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来抓。旧村改造需要立足区情,切合镇情、村情,面对现实,面向未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可以结合自身区位优势,对区域功能进行准确定位,利用农村旅游资源开发优势和民俗旅游接待优势及村庄地理位置等,做好综合开发、合理和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规划。要结合搬迁政策,将山区地理位置偏、生存条件差、自然资源少的村向镇乡政府、向公路主干线大村、自然村向主村、向平原村迁并进行规划。规划编制绝不能脱离目前农民的生活水平、经济承受能力以及住宅状况,要合理规划、布局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从而为旧村改造创造有利条件。
4.2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旧村改造模式 旧村改造中,要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特点,不同地区的村在实施旧村改造时应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合各自特点的改造模式。对地处镇区边缘或村级经济基础较好且原有住房条件较差的村,以及规模较小的行政村、自然村、政策性搬迁村可通过整体拆迁、集中建设、统一安置的方式,建设一批新型居住小区,以促进现代化新镇、新区、新村的形成;对规模较大的村庄,采用部分保留、部分迁建的方式进行改造,在其周围扩建新区,吸引周围自然村向新区迁移;对需要保留的村,治理为主,拆除违章建筑及危房,使整体环境达到整齐、干净、美观。
4.3用足政策,整合资金
目前,我国很多地方对旧村改造的用地、规划、建设、资金支持等都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力度。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用足用好这些政策,按照相关法规进行规划、组织、实施。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建立以村民建房投资为主体,村集体投入基础设施为配套,财政投入为扶持的旧村改造投资机制。
目前,对于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及资金扶持较多,如山區搬迁政策、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引进社会资金促进山区综合开发的试点政策等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果整合利用这些政策和资金用于旧村改造,对旧村改造的推动作用会更加显著。
4.4落实配套工作
村庄改造完毕后,要保证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在村民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进行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套时,要本着“服务群众,方便群众”的原则进行,使村民在村庄改造后能切实享受到改造的好处。
实践表明,旧村改造在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等方面,效果良好。进一步对旧村改造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旧村改造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对于以后旧村改造的顺利进行和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建.论究城市化建设中旧村改造的实践方法[J].中华民居.2011.09.
[2]谭春芳,胡胜飞,张希.旧村改造的规划与实施[J].浙江建筑.2003.02.
[3]陈建平.加快旧村改造步伐 实行集约节约用地[J].浙江国土资源.2008.01.
[4]苏本善,薛兴利.关于新农村建设中旧村改造问题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
作者简介:刘建钢(1970.05— ),男,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工作于烟台市莱山区镇村规划管理处,从事旧村旧居改造工作。
关键词:旧村改造 影响因素 改造模式 科学规划 整合资金 配套
对于旧村改造,人们并不陌生。但如果要给旧村改造一个科学的定义却尚缺乏一致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旧村改造的理解还停留在“城中村”改造、乡村合并整治、农村社区化管理等局部范围,没有从整体上去正确认识和把握旧村改造的内涵。
对于旧村改造的定义,从狭义来看,可以理解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的所有活动。从广义来看,可以看做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村庄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提升生活质量,对原村庄的基础设进行进行提升的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辅以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村民就业保障等多方面的改革创新。
1 旧村改造的影响因素
1.1经济因素
在旧村改造中经济因素始终是最主要的因素,并一直贯穿在旧村改造的各个阶段。从前期的资金的筹集启动,到拆迁补偿,在到改造后土地收益的分配均涉及经济利益。在具体的旧村改造项目中,由于经济问题处理不佳而影响旧村改造的情况也较为多见,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是拆迁补偿问题,在这个环节中,如果经济利益调节合适,旧村改造就会赢得广大村民的赞同,使改造的步伐加快,如果经济利益调节处理不好,旧村改造将会遭到村民坚决反对,并使旧村改造受阻。在实际拆迁补偿难过程中,难以达成共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要针对不同问题,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措施,才能够使旧村改造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
1.2思想因素
旧村改造的实施对象是农民居住的村屯,在改造过程中,如果不能赢得农民在内心深处的理解和认可,相应的改造活动将十分困难。我们发现,制约农民对旧村改造态度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广大农民普遍有着较深的乡土意识,思乡恋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我国是一个历史悠长的农业国家,土地在始终是农民的保障和生活的寄托。千百年来广大农民的乡土意识经过积累已经变得十分浓厚。另一方面是农民对于旧村改造认识不够,有一些农民对旧村改造有着较深的疑虑。因此,在旧村改造过程中,通过宣传和引导促进村民的思想转变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
1.3自然因素
村庄是一种人文形态的反应,但同时也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为此,在进行旧村改造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当地气候、土壤、河流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尽力用最少的开支赢得最好的改造效果。
2 旧村改造的模式
2.1整体搬迁改造模式
适用那些村庄位置比较偏僻,因环境问题或其它原因必须搬迁的村庄,在新址建设新村,对于原村屯的土地进行整理复垦。
2.2拆旧建新改造模式
这种模式比较常见,主要适用于村屯内闲置土地较多的空心村,采取有计划的实施旧村改造,将村屯内荒废的土地合理地利用起来,减少土地浪费。通过这种方法部分村屯可以节约出近30%的土地,成效十分明显。
2.3归村并点改造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自然村数量较多的大行政村,通过有计划的改造建设中心村,来完成村屯的集聚,进一步提高土地的使用率,这种模式在节约土地、提高基础设施效率方面的效果十分明显,但需要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前期的宣传工作至关重要。
3 旧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3.1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
旧村改造的村庄特别是山区的村庄和农民,仍以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主,住宅布局凌乱,“有新房无新屋”,“室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现象十分突出。这些旧村基础设施缺乏、设施不配套、共享性差。这些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乏力,致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
3.2缺乏村庄建设规划指导
旧村改造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全新的工作。对村庄居民点的布局、村庄规模大小、村庄人口聚集量与基础设施投资的规模效应等方面可参考借鉴的经验办法不多,具体操作有很大难度。大部分村庄规划编制较为落后,甚至没有规划编制,浪费土地资源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布局和建设形式同农村城市化整体风貌或农村山水景观、生产生活环境很不协调,配套基礎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重欠缺。
3.3旧村改造资金缺乏
农村经济条件差,经济不发达,特别是没有企业的村庄,村委会账上没有多少资金,另外村民都各顾各的,通过村民筹集资金的道路基本不通。由于缺少资金的支持,旧村改造中,村庄依靠村级实力自主完成改造很困难。大部分村需要借助开发商的项目投资、搬迁工程款等外部资金来带动旧村改造。这样又形成了受制于人的困境,无法或很难保障村民和村居的利益。
4 旧村改造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4.1立足实际,对旧村改造科学规划
搞好旧村改造,规划是关键。要坚持规划先行,把规划作为旧村改造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来抓。旧村改造需要立足区情,切合镇情、村情,面对现实,面向未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可以结合自身区位优势,对区域功能进行准确定位,利用农村旅游资源开发优势和民俗旅游接待优势及村庄地理位置等,做好综合开发、合理和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规划。要结合搬迁政策,将山区地理位置偏、生存条件差、自然资源少的村向镇乡政府、向公路主干线大村、自然村向主村、向平原村迁并进行规划。规划编制绝不能脱离目前农民的生活水平、经济承受能力以及住宅状况,要合理规划、布局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从而为旧村改造创造有利条件。
4.2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旧村改造模式 旧村改造中,要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特点,不同地区的村在实施旧村改造时应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合各自特点的改造模式。对地处镇区边缘或村级经济基础较好且原有住房条件较差的村,以及规模较小的行政村、自然村、政策性搬迁村可通过整体拆迁、集中建设、统一安置的方式,建设一批新型居住小区,以促进现代化新镇、新区、新村的形成;对规模较大的村庄,采用部分保留、部分迁建的方式进行改造,在其周围扩建新区,吸引周围自然村向新区迁移;对需要保留的村,治理为主,拆除违章建筑及危房,使整体环境达到整齐、干净、美观。
4.3用足政策,整合资金
目前,我国很多地方对旧村改造的用地、规划、建设、资金支持等都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力度。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用足用好这些政策,按照相关法规进行规划、组织、实施。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建立以村民建房投资为主体,村集体投入基础设施为配套,财政投入为扶持的旧村改造投资机制。
目前,对于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及资金扶持较多,如山區搬迁政策、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引进社会资金促进山区综合开发的试点政策等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果整合利用这些政策和资金用于旧村改造,对旧村改造的推动作用会更加显著。
4.4落实配套工作
村庄改造完毕后,要保证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在村民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进行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套时,要本着“服务群众,方便群众”的原则进行,使村民在村庄改造后能切实享受到改造的好处。
实践表明,旧村改造在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等方面,效果良好。进一步对旧村改造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旧村改造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对于以后旧村改造的顺利进行和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建.论究城市化建设中旧村改造的实践方法[J].中华民居.2011.09.
[2]谭春芳,胡胜飞,张希.旧村改造的规划与实施[J].浙江建筑.2003.02.
[3]陈建平.加快旧村改造步伐 实行集约节约用地[J].浙江国土资源.2008.01.
[4]苏本善,薛兴利.关于新农村建设中旧村改造问题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
作者简介:刘建钢(1970.05— ),男,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工作于烟台市莱山区镇村规划管理处,从事旧村旧居改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