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数学的心脏。数学学习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学习活动,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一个又一个数学问题的过程。而“提山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解决问题,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并提出问题。
一、让“生问”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很强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识。课堂上不能为了省事而用“师问”来代替“生问”,应抓住一切可以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机遇,把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让“生问”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首先,在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情境是为问题而创设,如果学生不能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那么情境的创设就失去了价值。其次,在探究的过程中生成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探究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的任务不仅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还要能让学生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成新的问题,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不断进行“非平衡→平衡→非平衡→平衡……”的转换,从而积极主动地进入一个又—个探索领域,让他们的思想逐步深刻起来,体验逐步丰富起来。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新课的大概过程如下:
1.学生操作:校园里有一块正方形的空地,现在把这块地的一半种上月季花,剩下的种其他品种的花。请你帮助设计种花的方案,并表示出种月季花的面积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学生在准备好的正方形纸上设计出不同的方案,交流比较后发现: ……这时学生生成这样一些问题:这些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怎么会相等?什么样的分数大小是相等的?其中有什么规律?
2.初步总结规律:学生通过观察等式并讨论,归纳出: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3.练习: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练习中学生发现,规律用“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来表述不够准确,又生成了新的问题:规律的表述怎样修改?
4.修改规律: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5.完善规律:引导学生反思,“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是不是包含所有的数?再一次组织讨论交流,最终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另外,在课尾的总结与反思中质疑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要引导学生对前面环节的学习活动进行总结。每一次总结,不只是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和梳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和质疑,进一步生疑,不断提出新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二、教师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还要善待学生的提问,正确处理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孩子天生好奇善问,而我们的教学常常却使学生失去了这种天性,变得不敢问、不愿问、不想问和不会问,这不能不说是教学的失败。学生好问,教师要用心呵护,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好奇善问的天性得到保持,还要进一步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敢问、愿问、想问、会问。
首先,可通过营造氛围,让学生敢问。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提问的前提,只有在宽松的环境里,学生的嘴才能真正得到解放,他们才敢说,才能自由表达,才可能主动提出问题。教师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要尊重和关爱,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谨慎处理,恰当解决,是同学作答还是教师讲解,是课内解决还是课外研究,是组织讨论还是查阅资料,一定要有明确的说法,切不可置之不理。
对待学生的提问,要在多表扬鼓励的前提下,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要把提出问题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记入学习档案,并作为学生数学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以此来激励学生提问,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如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时,除了要及时鼓励表扬外,还可以奖励一颗“智慧星”。每学期结束,参考“智慧星”的多少评定学生平时的数学成绩。课堂上,要积极倡导学生多质疑多提问,允许随时发问,允许出错,鼓励创新。要通过激励性的评价机制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培养主动发展和提出问题的兴趣,在心理上产生提问的愿望,从而想提问题。
一、让“生问”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很强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识。课堂上不能为了省事而用“师问”来代替“生问”,应抓住一切可以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机遇,把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让“生问”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首先,在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情境是为问题而创设,如果学生不能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那么情境的创设就失去了价值。其次,在探究的过程中生成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探究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的任务不仅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还要能让学生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成新的问题,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不断进行“非平衡→平衡→非平衡→平衡……”的转换,从而积极主动地进入一个又—个探索领域,让他们的思想逐步深刻起来,体验逐步丰富起来。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新课的大概过程如下:
1.学生操作:校园里有一块正方形的空地,现在把这块地的一半种上月季花,剩下的种其他品种的花。请你帮助设计种花的方案,并表示出种月季花的面积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学生在准备好的正方形纸上设计出不同的方案,交流比较后发现: ……这时学生生成这样一些问题:这些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怎么会相等?什么样的分数大小是相等的?其中有什么规律?
2.初步总结规律:学生通过观察等式并讨论,归纳出: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3.练习: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练习中学生发现,规律用“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来表述不够准确,又生成了新的问题:规律的表述怎样修改?
4.修改规律: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5.完善规律:引导学生反思,“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是不是包含所有的数?再一次组织讨论交流,最终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另外,在课尾的总结与反思中质疑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要引导学生对前面环节的学习活动进行总结。每一次总结,不只是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和梳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和质疑,进一步生疑,不断提出新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二、教师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还要善待学生的提问,正确处理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孩子天生好奇善问,而我们的教学常常却使学生失去了这种天性,变得不敢问、不愿问、不想问和不会问,这不能不说是教学的失败。学生好问,教师要用心呵护,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好奇善问的天性得到保持,还要进一步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敢问、愿问、想问、会问。
首先,可通过营造氛围,让学生敢问。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提问的前提,只有在宽松的环境里,学生的嘴才能真正得到解放,他们才敢说,才能自由表达,才可能主动提出问题。教师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要尊重和关爱,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谨慎处理,恰当解决,是同学作答还是教师讲解,是课内解决还是课外研究,是组织讨论还是查阅资料,一定要有明确的说法,切不可置之不理。
对待学生的提问,要在多表扬鼓励的前提下,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要把提出问题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记入学习档案,并作为学生数学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以此来激励学生提问,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如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时,除了要及时鼓励表扬外,还可以奖励一颗“智慧星”。每学期结束,参考“智慧星”的多少评定学生平时的数学成绩。课堂上,要积极倡导学生多质疑多提问,允许随时发问,允许出错,鼓励创新。要通过激励性的评价机制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培养主动发展和提出问题的兴趣,在心理上产生提问的愿望,从而想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