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模拟试题的解法探究及其应用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教师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h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对苏州大学2010届高考指导测试(一)的第13题的解法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深思一个定义,品味和借鉴一种解法,变换情境加以运用,触类旁通,从中感悟出题者的独具匠心.
  关键词:向量;数量积;投影;最值
  
  苏州大学2010届高考指导测试(一)的第13题是一道三角与向量运算结合的题目.
  题?摇 在?荀ABCD中,已知AB=2,AD=1,∠DAB=60°,点M为AB的中点,点P在CB与DC上运动(包括端点),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法一:建立如图1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则易知D,,M(1,0),B(2,0),C,. 设P(x,y),当P∈DC时,x∈,,y=,=x,,=,-,所以•=-∈-,;当P∈BC时,y=(x-2),x∈2,,所以•=-x+3∈,1,所以•的取值范围为-,1.
  点评:利用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把•化归成分段函数求取值范围,典型的几何问题代数化. 学生多数使用这种方法,运算简单,准确率高.
  法二:依据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对向量进行分解.
  当P∈DC时,
  =+,所以•=•+•=-+•cos=-+,其中∈[0,2],所以•∈-,;
  当P∈BC时,=+,
  所以•=•+•=1+•cos=1- ,其中∈[0,1],所以•∈,1,所以•的取值范围为-,1.?摇
  点评:利用向量数量积的几何运算,把数量积•转化为以或为变量的分段函数来讨论,学生想得到,但会越化越乱,缺乏建模的思想.
  法三:过点A作与平行的直线l,在l上取点M′,使=,由•=•cos,= •cos,.
  其中cos,的几何意义是:向量在向量方向上的投影,注意到点P在D点时的投影最小,在点B时的投影最大,设点D,B在l上的射影分别为D′,B′,易求?摇?摇?摇?摇
  cos,=cos=-,
  cos,=2•cos=1,
  所以•的取值范围为-,1.
  点评:依托一个向量在另一个向量方向上的投影这一定义,借形助数,从课本最朴素的定义中得到最简便的解法. 站在高考的角度来看,立足于课本的同时又体现了一定的区分度,这个区分度体现在“识图”上,此题此法值得品味和借鉴.
  深思一个定义,品味和借鉴一种解法,变换情境加以运用,触类旁通,方能从中感悟出题者的独具匠心,下面借题发挥,继续探究:
  (1)设O为坐标原点,A(1,1),若点B(x,y)满足
  x-1?摇+y-1?摇≥1,1≤x≤2,1≤y≤2, 则•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
  解:作出其可行域如图3中的阴影部分所示,•=•cos,=•cos,.
  
  由向量投影的定义可知,当点B(x,y)在线段CD上时,•cos,取最小值是,
  所以•的最小值为3.
  (2)在△ABC中,BC=2,AC=,AB=+1,O是△ABC的外心,若=λ•+μ•,求λ,μ的值.
  解:由=λ•+μ•知,
  •=λ••+μ•,•=λ••+μ••.
  又O是△ABC的外心,设线段AB,AC的垂直平分线与AB,AC交于点F,E,所以•=•cos∠OAB=•=2=(+1)2,
  同理•=1,
  即有
  (+1)2=λ•(+1)+μ•(1+)2,1=2•λ+μ•(+1),
  所以λ=,μ=.
  (3)在等腰三角形ABC中,已知AB=AC,且点B(-1,0),点D(2,0)为AC的中点,
  (1)求点C的轨迹方程;
  (2)已知直线m:x+y=4,求在直线m上的投影的最大值.
  解:(1)易得点C的轨迹方程为M:(x-1)2+y2=4(y≠0).
  (2)过点B作直线n∥m,在直线m上的投影转化为在直线n上的投影,作直线l⊥m且与圆M切于点E,观察图象易知,当点C运动到E点时,在直线m上的投影最大.
  设l:y=x+b,由=2,得b=-1-2,联立方程组y=x-1-2,(x-1)2+y2=4 求出E(+1,-).
  因为E到n的距离d==,BE=,
  所以在直线m上的投影的最大值为==2+.
  评注:(1)以图4中的线段CD和直线OA垂直为情境直接运用定义;
  (2)以O是△ABC的外心,即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为情境构造数量积运算,进而运用定义;
  (3)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为情境,动向量看似不可捉摸,却可“走”临界点,从而快速确定答案.
  从一道好题开始进行解题后反思,品味和借鉴一种方法,解决不同问题情境下的问题,形散而神不散,这正是数学的魅力.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