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关键还是要老师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广积博学,鼓励学生积极实践,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去体味、揣摩和感悟,直到心领神会,逐步掌握。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这几年,笔者有幸参加了中考语文阅卷工作。语文成绩揭晓之后,不难发现语文成绩好差相差悬殊,其中作文分数高与低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为什么学生作文分数之间有如此大的差距呢?除了因为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等因素影响以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作文语言。翻开中考作文试卷,有的作文语言赏心悦目,给人以美感,这样的作文当然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有的作文语言苍白无力、贫乏干瘪、人云亦云,这样的作文阅卷老师怎么可能会给出高分。中考作文评分标准里也明确规定,一类文的作文语言要求“语言流畅、富有文采”。可见中考作文要想得高分,作文语言不可小视。
古人说:“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传也。”可见我们在写文章时,务必使自己的文章语言生动、形象、亮丽起来。如何使你的中考作文语言亮丽起来呢?笔者认为可以掌握以下的一些语言技巧,就一定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就会让学生在考场上以文采取胜。
1 恰当用词,让语言充满新鲜美
写文章讲究用词精当,力求传神。恰当地选用动词和修饰语,不仅能使语言生动形象,给人以新鲜感。而且能够把所写的事物有声有色有形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如见其人、其景,如闻其声的感觉,留下难忘的印象。
1.1 选用动词,写活对象
选择恰当的动词,不仅能够把描写对象的动作写得准确、具体,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描写对象,还能够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
如:“仔细想想,我和爸妈之间并不常说‘爱’、‘喜欢’之类的话,我们都很含蓄。所有的话都蓄在这杯茶里。但无声的心灵感应又让我时时刻刻都感受到父母的爱。我想他们也是。现在,我终于明白我们都把浓浓的爱泡在了茶中,点点滴滴都藏在我们的心间。哦,这茶韵味深远。” 这是学生习作《茶韵》中的一个片段,句中“泡”、“藏”两个动词运用极妙,把那种至纯至真至美的亲情彰显无遗。
如:“轻轻地旋开被盖,一股浓郁的茶香扑面而来,不久便弥漫成一种沉静而清香的氛围。浅绿色的茶叶安静地躺在杯底,轻轻晃动茶杯,它们微微浮动,像沉浸在甜梦中的小娃娃呢喃细语的模样。看久了,茶叶的柔嫩似乎也触手可及。倘若浅浅地品上一口,涩涩的苦,幽幽的香,刹那间,我的五脏六腑便通通地向这可口的茶俯首称臣了。” 这也是学生习作《茶韵》中的一个片段,句中巧妙地运用了“扑”、“弥漫”、“躺”、“浮动”一系列的动词,化静为动,渗透情意的描写,语言富有感染力。
1.2 选用修饰语,绘声绘色
适当在文章中添点调味品--修饰语(即选用准确的形容词、副词、数量词、拟声词等),让画面充满立体感,可使文章烨然生辉。
如:那双和他本人一样消瘦的手节骨分明,静脉的轮廓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粗壮,弯曲。他娴熟地拿着毛笔,不急不躁、徐徐地在洁白的宣纸上练着字。看着宣纸上慢慢出现的苍劲有力的笔画,我心里着急起来。“不能再写快一点吗?”我忍不住问道。老爷爷终于意识到了我的存在,缓缓地抬起头,对我笑了,然后慢条斯理地说:“小丫头,练字不能快,心平气和才能练出好字呀!”说完他又低下了头,边蘸墨水边呢喃:“在做任何事时,都要心如止水,全神贯注啊!” 这是学生习作《生活中的一朵浪花》中的一个片段,这位同学精心选择了一些形容词和副词,形象地描绘出一位心如止水,全神贯注地练字的老人的形象。
在写文章的时候学生不可能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但是要要求学生在写文章的时候要能够注意遣词造句,精心选择动词和一些修饰语,语言就会生动、形象、活泼、给人以新鲜感。
2 善用修辞,让语言充满典雅美
修辞的作用在于修饰和调整语言,它对于美化语言能起到得天独厚的作用。有人称修辞为“魔杖”,说它点到哪里,哪里的语言就亮丽起来。巧用修辞能让语言达到典雅古朴,情感浓郁。
2.1 巧用比喻,生动形象
比喻能让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让平淡的事物变得生动,让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而通俗。修辞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比喻。有些同学在写作时也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使语言熠熠生辉,美不胜收。比如学生习作中的精彩比喻,如:“记忆化作一只多情的蝴蝶盘旋在童年的天空,久久不肯离去。” “丹顶鹤像一位国际时装模特,优雅地站在‘T型舞台’上,向人们展示它那修长的腿。”“独自一人走在这条大街上已经有无数次了,不知为什么这次却觉得脚步如此沉重,仿佛脚下穿着铁鞋走在宽阔无比的磁场中,寸步难移。”
2.2 巧用拟人,意蕴丰富
拟人的主要作用是化无情为有情,使形象生动,意蕴丰富。
如:同学们也被这可怜的小家伙给逗乐了,有的发出“叽叽”的鸟鸣声,希望同它对话;有的干脆站在凳子上,脱下衬衫挥舞,希望与它友好地对阵……可还没有到两分钟,这小家伙(小鸟)突然瞅准了一个半开的窗户,一个劲儿地钻了出去,它获救了!它又站在春风微拂的柳条上,跳跳蹦蹦,和它的同伴们唧唧喳喳地讨论着什么,在讲述它的冒险,在庆幸它的逃生,在夸耀它的勇敢……这是学生习作《当小鸟飞进教室……》中的一个片段,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鸟写得活灵活现,生动形象。
如:“透过窗前的薄帘,月光幽幽地照进屋里来,给小屋披上一层薄雾般的轻纱,朦胧而婉约。窗外传来娓娓动听的《月光曲》,把月和海紧紧地融合在一起。” 這是学生习作《海之韵》中的一个片段,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美轮美奂、如诗如画的意境氛围。
2.3 巧用排比,增强语势
排比能让语言熠熠生辉、文采顿生的一种修辞。使用排比句,形成语言的整齐美,同时能够增强气势,让情感喷薄而出,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比如学生习作中的一些精彩的排比句。
如:“初三的少年在题海中奋力挣扎,却矢志不渝;初三的少年在学山上尽力攀登,却无怨无悔。为了一睹彼岸的繁华,为了领略‘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为了体味搏击后的酣畅,为了感受成功的喜悦,初三的少年包好伤口……”这样的语言形式整齐,结构紧凑,气势雄浑、语气连贯,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感。”
如:“父爱如茶,开始是苦的,细细品味都是缕缕清香,父爱如湖,儿女们的任何不适都是惊起一片涟漪,父爱如山,无论山高山矮,他就要把自己的儿女托上山顶,让他们比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除了以上三种修辞手法,夸张、对偶、双关等也常被运用,巧妙地运用修辞,语言读起来就如同饮香茗,余甘未尽;如食橄榄,余香无穷。文采斑斓,引人入胜。
3 活用妙句,让语言饱含意蕴美
写作中如果能根据文意的需要,适当引用一些诗文、名言、格言、谚语乃至优美清新的歌词等,既可以展示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又可以增加作品的文化含量和灵动色彩,从而增强文章语言的辞采。
不过,要特别注意的是,引用妙句要准确,引用要适当,美丽的文字太多,也就成了累赘。引用要是文章的需要,不能为引用而引用,要锤炼引用的句子,让引用和自己的文字融为一体。
如:在飘着油墨书香的境地里,我始终兴致勃勃一任激情四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的身心已融入了那千年的唐风宋雨。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在夕阳斜晖里品情爱绵绵,在古道长亭边,听古筝轻叹,在细雨飘飞中,捕捉着我与书的悄悄话,感受着书香乐如故。这是学生习作《油墨飘香》中的一个片段,诗词佳句、巧妙入文,辞采飞扬、底蕴丰厚。
如:“我读诗,读的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气;读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气;读的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愁;读的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切。这是学生习作《诗海拾碎》中的一段,文中精心引用了李清照、文天祥、李煜、杜甫的诗句。这样一来意蕴优美,文采飛扬。
一篇文章虽不可以语语警策,字字珠玑,但如果在关键处活用几句妙句,文章就会从平淡之中忽然转出一个波澜,转出一份惊喜。但愿学生能更多地积累一些妙语,让妙语之花绽放在文章之中。
4 巧借幽默,让语言增添情趣美
不少学生的佳作意到笔随,语言幽默诙谐,生动俏皮,让文章情趣顿生。在平时乃至中考作文中,如果我们在把握好文章主题和内容的前提下,采用“俗语妙用”、“成语活用”、 “大词小用”、“褒词贬用”、“行语移用”等方法让我们的作文充满幽默情趣,从而使文章新颖别致,情趣顿生。
如: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开始,我读的是带拼音的童话书。年龄稍长,我“野心膨胀”,开始了“殖民扩张”:获奖作文、古典名著都成了我涉猎的对象,我省下的钱一次又一次心甘情愿地被书商“骗”去。有时,为了得到一本好书,我竟“辗转反侧,茶饭不思”。家里的人见我爱书如狂,怕我“玩物丧志”。于是宣布了种种禁令:“吃饭不准看书”,“上厕所不能看书”……我诈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各种花招层出不穷……这是学生习作《我的读书生涯》中的片段,作者用语幽默诙谐的笔调,描绘出自己爱书的心态,让人看后,拍案叫绝。
如:接下来……糟了,什么来着?刚才由于太兴奋将思维搞乱了。我茫然不知所措,这回是牵着羊走进照相馆——尽出洋(羊)相了。我想,她肯定帮不了我。在失败面前,我是七尺汉子六尺门——不得不低头。面对老师等待的目光,面对同学诧异的眼神,我脸上火辣辣的。这是学生习作《窗外,鸟儿为我们歌唱》中的片段,作者巧借歇后语,描绘了自己茫然不知所措的心态,语言幽默诙谐,生动俏皮。
语言大师老舍说:文字要生动,必须利用幽默。文章中幽默的语言,不仅让读者读起来轻松活泼、趣味横生,而且能显示出作者的睿智和个性,让语言增添情趣美、灵动美。
5 融入思考,让语言散发出哲理美
我们在写文章时,如果能够把自己对事物的深刻的思考融人作文,并且能用生动、凝练、含蓄的语言来显现你这样的思考,你的文章就会意蕴优美,富有哲理,这样的文章语言很容易会让读者青睐。
如学生习作《生活中的一朵浪花》的结尾:是啊,只有用一颗平常心面对所有事,全神贯注地对待所有事,才会让智慧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会让每件事都拥有一个完美的、不留遗憾的结局。伫立老人身旁,我心波荡漾,久久难平……
如:学生习作《生活中的一朵浪花》的结尾:候车的车棚空了,雨仍旧淅淅沥沥的。生活就是大海,有风高浪急的波澜壮阔,然也有微波细浪的动人美丽。
如:学生习作《十六岁,我学会了坚强》的结尾:回首往事,不胜懊悔。也许只有经历坎坷的人生之路后,人才会长大,才会学着坚强。坚强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它使濒临绝境的人又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坚强是一首飘荡在夜空中的歌谣,它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了心灵的慰藉。
我们在注意追求文章语言亮丽的时候,如果又能够融入自己的思考,让语言散发出哲理美,这样的文章读起来应该充满了灵性且显得很大气。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要想让学生的中考作文出采,亮丽作文语言很重要。以上只是提供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关键是老师还是要老师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广积博学,鼓励学生积极实践,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去体味,揣摩,感悟,直到心领神会,逐步掌握,练好了内功,我相信学生们就能够写出语言亮丽的中考作文出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这几年,笔者有幸参加了中考语文阅卷工作。语文成绩揭晓之后,不难发现语文成绩好差相差悬殊,其中作文分数高与低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为什么学生作文分数之间有如此大的差距呢?除了因为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等因素影响以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作文语言。翻开中考作文试卷,有的作文语言赏心悦目,给人以美感,这样的作文当然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有的作文语言苍白无力、贫乏干瘪、人云亦云,这样的作文阅卷老师怎么可能会给出高分。中考作文评分标准里也明确规定,一类文的作文语言要求“语言流畅、富有文采”。可见中考作文要想得高分,作文语言不可小视。
古人说:“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传也。”可见我们在写文章时,务必使自己的文章语言生动、形象、亮丽起来。如何使你的中考作文语言亮丽起来呢?笔者认为可以掌握以下的一些语言技巧,就一定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就会让学生在考场上以文采取胜。
1 恰当用词,让语言充满新鲜美
写文章讲究用词精当,力求传神。恰当地选用动词和修饰语,不仅能使语言生动形象,给人以新鲜感。而且能够把所写的事物有声有色有形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如见其人、其景,如闻其声的感觉,留下难忘的印象。
1.1 选用动词,写活对象
选择恰当的动词,不仅能够把描写对象的动作写得准确、具体,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描写对象,还能够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
如:“仔细想想,我和爸妈之间并不常说‘爱’、‘喜欢’之类的话,我们都很含蓄。所有的话都蓄在这杯茶里。但无声的心灵感应又让我时时刻刻都感受到父母的爱。我想他们也是。现在,我终于明白我们都把浓浓的爱泡在了茶中,点点滴滴都藏在我们的心间。哦,这茶韵味深远。” 这是学生习作《茶韵》中的一个片段,句中“泡”、“藏”两个动词运用极妙,把那种至纯至真至美的亲情彰显无遗。
如:“轻轻地旋开被盖,一股浓郁的茶香扑面而来,不久便弥漫成一种沉静而清香的氛围。浅绿色的茶叶安静地躺在杯底,轻轻晃动茶杯,它们微微浮动,像沉浸在甜梦中的小娃娃呢喃细语的模样。看久了,茶叶的柔嫩似乎也触手可及。倘若浅浅地品上一口,涩涩的苦,幽幽的香,刹那间,我的五脏六腑便通通地向这可口的茶俯首称臣了。” 这也是学生习作《茶韵》中的一个片段,句中巧妙地运用了“扑”、“弥漫”、“躺”、“浮动”一系列的动词,化静为动,渗透情意的描写,语言富有感染力。
1.2 选用修饰语,绘声绘色
适当在文章中添点调味品--修饰语(即选用准确的形容词、副词、数量词、拟声词等),让画面充满立体感,可使文章烨然生辉。
如:那双和他本人一样消瘦的手节骨分明,静脉的轮廓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粗壮,弯曲。他娴熟地拿着毛笔,不急不躁、徐徐地在洁白的宣纸上练着字。看着宣纸上慢慢出现的苍劲有力的笔画,我心里着急起来。“不能再写快一点吗?”我忍不住问道。老爷爷终于意识到了我的存在,缓缓地抬起头,对我笑了,然后慢条斯理地说:“小丫头,练字不能快,心平气和才能练出好字呀!”说完他又低下了头,边蘸墨水边呢喃:“在做任何事时,都要心如止水,全神贯注啊!” 这是学生习作《生活中的一朵浪花》中的一个片段,这位同学精心选择了一些形容词和副词,形象地描绘出一位心如止水,全神贯注地练字的老人的形象。
在写文章的时候学生不可能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但是要要求学生在写文章的时候要能够注意遣词造句,精心选择动词和一些修饰语,语言就会生动、形象、活泼、给人以新鲜感。
2 善用修辞,让语言充满典雅美
修辞的作用在于修饰和调整语言,它对于美化语言能起到得天独厚的作用。有人称修辞为“魔杖”,说它点到哪里,哪里的语言就亮丽起来。巧用修辞能让语言达到典雅古朴,情感浓郁。
2.1 巧用比喻,生动形象
比喻能让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让平淡的事物变得生动,让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而通俗。修辞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比喻。有些同学在写作时也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使语言熠熠生辉,美不胜收。比如学生习作中的精彩比喻,如:“记忆化作一只多情的蝴蝶盘旋在童年的天空,久久不肯离去。” “丹顶鹤像一位国际时装模特,优雅地站在‘T型舞台’上,向人们展示它那修长的腿。”“独自一人走在这条大街上已经有无数次了,不知为什么这次却觉得脚步如此沉重,仿佛脚下穿着铁鞋走在宽阔无比的磁场中,寸步难移。”
2.2 巧用拟人,意蕴丰富
拟人的主要作用是化无情为有情,使形象生动,意蕴丰富。
如:同学们也被这可怜的小家伙给逗乐了,有的发出“叽叽”的鸟鸣声,希望同它对话;有的干脆站在凳子上,脱下衬衫挥舞,希望与它友好地对阵……可还没有到两分钟,这小家伙(小鸟)突然瞅准了一个半开的窗户,一个劲儿地钻了出去,它获救了!它又站在春风微拂的柳条上,跳跳蹦蹦,和它的同伴们唧唧喳喳地讨论着什么,在讲述它的冒险,在庆幸它的逃生,在夸耀它的勇敢……这是学生习作《当小鸟飞进教室……》中的一个片段,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鸟写得活灵活现,生动形象。
如:“透过窗前的薄帘,月光幽幽地照进屋里来,给小屋披上一层薄雾般的轻纱,朦胧而婉约。窗外传来娓娓动听的《月光曲》,把月和海紧紧地融合在一起。” 這是学生习作《海之韵》中的一个片段,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美轮美奂、如诗如画的意境氛围。
2.3 巧用排比,增强语势
排比能让语言熠熠生辉、文采顿生的一种修辞。使用排比句,形成语言的整齐美,同时能够增强气势,让情感喷薄而出,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比如学生习作中的一些精彩的排比句。
如:“初三的少年在题海中奋力挣扎,却矢志不渝;初三的少年在学山上尽力攀登,却无怨无悔。为了一睹彼岸的繁华,为了领略‘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为了体味搏击后的酣畅,为了感受成功的喜悦,初三的少年包好伤口……”这样的语言形式整齐,结构紧凑,气势雄浑、语气连贯,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感。”
如:“父爱如茶,开始是苦的,细细品味都是缕缕清香,父爱如湖,儿女们的任何不适都是惊起一片涟漪,父爱如山,无论山高山矮,他就要把自己的儿女托上山顶,让他们比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除了以上三种修辞手法,夸张、对偶、双关等也常被运用,巧妙地运用修辞,语言读起来就如同饮香茗,余甘未尽;如食橄榄,余香无穷。文采斑斓,引人入胜。
3 活用妙句,让语言饱含意蕴美
写作中如果能根据文意的需要,适当引用一些诗文、名言、格言、谚语乃至优美清新的歌词等,既可以展示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又可以增加作品的文化含量和灵动色彩,从而增强文章语言的辞采。
不过,要特别注意的是,引用妙句要准确,引用要适当,美丽的文字太多,也就成了累赘。引用要是文章的需要,不能为引用而引用,要锤炼引用的句子,让引用和自己的文字融为一体。
如:在飘着油墨书香的境地里,我始终兴致勃勃一任激情四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的身心已融入了那千年的唐风宋雨。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在夕阳斜晖里品情爱绵绵,在古道长亭边,听古筝轻叹,在细雨飘飞中,捕捉着我与书的悄悄话,感受着书香乐如故。这是学生习作《油墨飘香》中的一个片段,诗词佳句、巧妙入文,辞采飞扬、底蕴丰厚。
如:“我读诗,读的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气;读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气;读的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愁;读的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切。这是学生习作《诗海拾碎》中的一段,文中精心引用了李清照、文天祥、李煜、杜甫的诗句。这样一来意蕴优美,文采飛扬。
一篇文章虽不可以语语警策,字字珠玑,但如果在关键处活用几句妙句,文章就会从平淡之中忽然转出一个波澜,转出一份惊喜。但愿学生能更多地积累一些妙语,让妙语之花绽放在文章之中。
4 巧借幽默,让语言增添情趣美
不少学生的佳作意到笔随,语言幽默诙谐,生动俏皮,让文章情趣顿生。在平时乃至中考作文中,如果我们在把握好文章主题和内容的前提下,采用“俗语妙用”、“成语活用”、 “大词小用”、“褒词贬用”、“行语移用”等方法让我们的作文充满幽默情趣,从而使文章新颖别致,情趣顿生。
如: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开始,我读的是带拼音的童话书。年龄稍长,我“野心膨胀”,开始了“殖民扩张”:获奖作文、古典名著都成了我涉猎的对象,我省下的钱一次又一次心甘情愿地被书商“骗”去。有时,为了得到一本好书,我竟“辗转反侧,茶饭不思”。家里的人见我爱书如狂,怕我“玩物丧志”。于是宣布了种种禁令:“吃饭不准看书”,“上厕所不能看书”……我诈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各种花招层出不穷……这是学生习作《我的读书生涯》中的片段,作者用语幽默诙谐的笔调,描绘出自己爱书的心态,让人看后,拍案叫绝。
如:接下来……糟了,什么来着?刚才由于太兴奋将思维搞乱了。我茫然不知所措,这回是牵着羊走进照相馆——尽出洋(羊)相了。我想,她肯定帮不了我。在失败面前,我是七尺汉子六尺门——不得不低头。面对老师等待的目光,面对同学诧异的眼神,我脸上火辣辣的。这是学生习作《窗外,鸟儿为我们歌唱》中的片段,作者巧借歇后语,描绘了自己茫然不知所措的心态,语言幽默诙谐,生动俏皮。
语言大师老舍说:文字要生动,必须利用幽默。文章中幽默的语言,不仅让读者读起来轻松活泼、趣味横生,而且能显示出作者的睿智和个性,让语言增添情趣美、灵动美。
5 融入思考,让语言散发出哲理美
我们在写文章时,如果能够把自己对事物的深刻的思考融人作文,并且能用生动、凝练、含蓄的语言来显现你这样的思考,你的文章就会意蕴优美,富有哲理,这样的文章语言很容易会让读者青睐。
如学生习作《生活中的一朵浪花》的结尾:是啊,只有用一颗平常心面对所有事,全神贯注地对待所有事,才会让智慧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会让每件事都拥有一个完美的、不留遗憾的结局。伫立老人身旁,我心波荡漾,久久难平……
如:学生习作《生活中的一朵浪花》的结尾:候车的车棚空了,雨仍旧淅淅沥沥的。生活就是大海,有风高浪急的波澜壮阔,然也有微波细浪的动人美丽。
如:学生习作《十六岁,我学会了坚强》的结尾:回首往事,不胜懊悔。也许只有经历坎坷的人生之路后,人才会长大,才会学着坚强。坚强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它使濒临绝境的人又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坚强是一首飘荡在夜空中的歌谣,它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了心灵的慰藉。
我们在注意追求文章语言亮丽的时候,如果又能够融入自己的思考,让语言散发出哲理美,这样的文章读起来应该充满了灵性且显得很大气。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要想让学生的中考作文出采,亮丽作文语言很重要。以上只是提供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关键是老师还是要老师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广积博学,鼓励学生积极实践,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去体味,揣摩,感悟,直到心领神会,逐步掌握,练好了内功,我相信学生们就能够写出语言亮丽的中考作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