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兴趣爱好有千百种,回想起来,我曾爱写字、做手工皂,好像还有阵子热爱运动,多半是博爱而情不专。最终小有收获后就半途而废了。仔细想想一生中长久的爱好,除了读书就是好吃。最近有个热词是“吃货”,常有长着一双小鸟腿的妹子们在微博里叫嚣着自己是纯“吃货”。其实时间再往前移一点,“吃货”这个词并没有那么美好,大抵就是饭桶,与蠢货的构词异曲同工,曾有些美食家用这个词聊以自嘲。“吃货”除了必备有容乃大百折不摧的胃部,必须有积极探索的精神和动手能力。记得有次和芳芳姐去小炒店,她说热爱吃的人是真正活着为自己的,热爱穿的是活在别人眼球里的。这话倒是很有道理的。
我从小就好吃。记得老姥爷还在世,我们每年都要回县城里团圆。过年的时候街上最热闹,本不宽阔的道路两旁支起各种各样的小食摊,摆两条长凳、一张长桌,架一口热腾腾的大锅,摊主舀着热汤,再配上抑扬顿挫的吆喝,真是亲切极了。摊子上食客多数都大大咧咧,哈着白气,吃得不亦乐乎。也有细致的,盛饭前要再涮一遍碗,抹搭抹搭板凳儿才落座,吃的时候也小心翼翼,生怕新衣服溅上了油点。
我很喜欢摊上用淀粉做的鱼鱼。淀粉糊里冲上热开水,顿时就变得半透明了,用漏勺把糊糊漏到凉水盆里定型,再在黑亮的大鏊子里用蒜末炝锅,倒入沥干水的鱼鱼里,呲啦一声,香气扑鼻,出锅之前再撒点胡椒和小葱,格外诱人。
吃不过瘾,再来一碗桂花元宵。元宵皮咬下去能拉好长的丝,里面包的糖馅儿流到勺子里,飘着清甜的桂花香。前些天在庙会上看到现滚的元宵,买来一吃,皮子添了大米粉,色彩鲜艳的馅料口感像是牛皮糖,食物带来的幸福感顿时荡然无存。难以再现的不仅是时光,还有传统的味道。
除了家乡的小吃,我更感兴趣的便是海鲜。
上世纪90年代初的北方小城,海鲜是稀罕货,河鲜是最接近的替代品。年幼时家住汾河岸边,汾河偶尔会发水,这便是收获的季节。混黄的河水里暗藏了大量巴掌大的小鱼,不一会儿便可以收获一脸盆,回家洗净裹上面粉一炸,金黄松脆的外壳包裹着粉白色的鱼肉,好不馋人。吃得大快朵颐,除了鱼肉鲜嫩之外,更多的幸福来源于劳动过程的喜悦,还有对上天恩赐的感激。
烧烤摊的羊肉串,一毛钱一串。有次辣椒粉揉进眼睛,还有次是竹签子扎了舌头,可对羊肉串的热爱丝毫不减,套用一句流行话:肉串虐我千百遍,我待肉串如初恋。现在街道上火烤肉串的小摊逐渐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洁净的电烤串。可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这个滋味不如那木炭的烟熏火燎来得正宗。羊肉串本身也越变越大,旧时的滋味彻彻底底地销声匿迹了。在唏嘘了很久之后,老爸托钳工朋友给我做了一副纯钢冲压的烤肉架子,告我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盼着什么时候能把羊肉串吃个饱。
家里人常说,会吃的人才会生活。会吃可比能吃难多了。奶奶喜欢买烹饪书,参考最多的是几本腌咸菜的指导书。每次奶奶照配方比例腌制出来的咸菜、酸菜色泽鲜亮,味道鲜美,楼上阿姨见了奶奶,总要夸奶奶送给她家的酸菜,大人不舍得吃,因为它是3岁小外孙的最爱。邻居的夸奖让奶奶心里非常高兴,以至于咸菜产量逐年增多,却还总是不够。
除了菜谱带来的直接实惠外,散文杂谈类的书籍对吃货的培养意义更大。我看的第一本是梁实秋先生写的《梁实秋谈吃》,这本书与其说讲吃,不如说讲食物在回忆中的味道。随后陆陆续续看了些例如《考吃》等杂七杂八的美食书籍,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一本《山西名吃三百种》,其内容真是大开眼界,太原的十大名吃如过油肉、头脑看得我直流口水。
去年起迷上了袁枚老先生的《随园食单》,这本书再一次燃起了我对食物的热情,书中描绘的很多烹饪手法,细腻传神,让我开始一遍遍模仿。接着又看《遵生八笺》《老老恒言》《随息居饮食谱》,它们令我对佳肴美馔的兴趣与日俱增,尤为敬佩古人对食物烹饪的一丝不苟。几本书中提到的多是寻常六畜五谷,只是在烹调过程中,格外讲究切、配与火候,使食材在炊具里借势接力互补罢了,才使成品散发出生机勃勃的味道。
我从小就好吃。记得老姥爷还在世,我们每年都要回县城里团圆。过年的时候街上最热闹,本不宽阔的道路两旁支起各种各样的小食摊,摆两条长凳、一张长桌,架一口热腾腾的大锅,摊主舀着热汤,再配上抑扬顿挫的吆喝,真是亲切极了。摊子上食客多数都大大咧咧,哈着白气,吃得不亦乐乎。也有细致的,盛饭前要再涮一遍碗,抹搭抹搭板凳儿才落座,吃的时候也小心翼翼,生怕新衣服溅上了油点。
我很喜欢摊上用淀粉做的鱼鱼。淀粉糊里冲上热开水,顿时就变得半透明了,用漏勺把糊糊漏到凉水盆里定型,再在黑亮的大鏊子里用蒜末炝锅,倒入沥干水的鱼鱼里,呲啦一声,香气扑鼻,出锅之前再撒点胡椒和小葱,格外诱人。
吃不过瘾,再来一碗桂花元宵。元宵皮咬下去能拉好长的丝,里面包的糖馅儿流到勺子里,飘着清甜的桂花香。前些天在庙会上看到现滚的元宵,买来一吃,皮子添了大米粉,色彩鲜艳的馅料口感像是牛皮糖,食物带来的幸福感顿时荡然无存。难以再现的不仅是时光,还有传统的味道。
除了家乡的小吃,我更感兴趣的便是海鲜。
上世纪90年代初的北方小城,海鲜是稀罕货,河鲜是最接近的替代品。年幼时家住汾河岸边,汾河偶尔会发水,这便是收获的季节。混黄的河水里暗藏了大量巴掌大的小鱼,不一会儿便可以收获一脸盆,回家洗净裹上面粉一炸,金黄松脆的外壳包裹着粉白色的鱼肉,好不馋人。吃得大快朵颐,除了鱼肉鲜嫩之外,更多的幸福来源于劳动过程的喜悦,还有对上天恩赐的感激。
烧烤摊的羊肉串,一毛钱一串。有次辣椒粉揉进眼睛,还有次是竹签子扎了舌头,可对羊肉串的热爱丝毫不减,套用一句流行话:肉串虐我千百遍,我待肉串如初恋。现在街道上火烤肉串的小摊逐渐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洁净的电烤串。可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这个滋味不如那木炭的烟熏火燎来得正宗。羊肉串本身也越变越大,旧时的滋味彻彻底底地销声匿迹了。在唏嘘了很久之后,老爸托钳工朋友给我做了一副纯钢冲压的烤肉架子,告我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盼着什么时候能把羊肉串吃个饱。
家里人常说,会吃的人才会生活。会吃可比能吃难多了。奶奶喜欢买烹饪书,参考最多的是几本腌咸菜的指导书。每次奶奶照配方比例腌制出来的咸菜、酸菜色泽鲜亮,味道鲜美,楼上阿姨见了奶奶,总要夸奶奶送给她家的酸菜,大人不舍得吃,因为它是3岁小外孙的最爱。邻居的夸奖让奶奶心里非常高兴,以至于咸菜产量逐年增多,却还总是不够。
除了菜谱带来的直接实惠外,散文杂谈类的书籍对吃货的培养意义更大。我看的第一本是梁实秋先生写的《梁实秋谈吃》,这本书与其说讲吃,不如说讲食物在回忆中的味道。随后陆陆续续看了些例如《考吃》等杂七杂八的美食书籍,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一本《山西名吃三百种》,其内容真是大开眼界,太原的十大名吃如过油肉、头脑看得我直流口水。
去年起迷上了袁枚老先生的《随园食单》,这本书再一次燃起了我对食物的热情,书中描绘的很多烹饪手法,细腻传神,让我开始一遍遍模仿。接着又看《遵生八笺》《老老恒言》《随息居饮食谱》,它们令我对佳肴美馔的兴趣与日俱增,尤为敬佩古人对食物烹饪的一丝不苟。几本书中提到的多是寻常六畜五谷,只是在烹调过程中,格外讲究切、配与火候,使食材在炊具里借势接力互补罢了,才使成品散发出生机勃勃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