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屋的冬天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er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旧屋坐落在城西一条寂静的后街上,是一座长而深的四合院,已近百年。
  院子有两个门,西门是对合开的,对着后街,是出门的唯一通道。东门是独扇门,临着一条内城河。对岸参差住着些人家。河很窄,却是活水,水成日流得哗哗响,夏日的夜晚声音尤其大,冬天感觉要安静些。院子东西向,分三进,住着兄弟三户。按照从大到小的规矩由东到西各住一进。北面的正屋叫上堂屋,是全家人议事、祭祀的地方。北墙上是中堂,下面的条几上摆放着烛台和香炉,供着神龛。堂屋中间放着一张八仙桌,两邊的墙上挂着先人的画像。下雪天,关上门窗,屋里生一个炭炉,炉上炖一钵鸡汤,烧一壶开水,热气腾腾的,女人弓着身子,在一张油亮乌黑的桌上给孩子仔细剪着鞋样。快过年了,屋檐下挂着一串串自家腌渍的香肠、萝卜干、咸肉、风鱼。炭炉旁蜷着一只老猫,一动不动,不小心踩着,发出惨厉的尖叫,惊得人一身鸡皮疙瘩。
  院子的最东南角有一个青砖围砌成的小花圃,种着一些很寻常的花草。鸡冠花、美人蕉、凤仙、鸭趾草,还有一小撮米葱和青蒜。下雪天这些花草都蔫了,埋在雪地里。只有万年青搁在高处,青枝绿叶的。天竺结果了,红彤彤的,挨挨挤挤,很是醒目。最靠墙角是株老蜡梅,开满了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谓之为暗香,我倒觉得很浓郁,半条街都能闻见。夜晚,月亮把冷光投在天井里,西北风野兽般的吼,卷着落叶盘旋,发出莫名的怪声,联想起老人讲的鬼故事,吓得缩进被窝里,不敢露头,直到东方既白。
  旧屋的冬天吃得最多的是咸货。我最喜欢青菜烧咸肉,“九天的青菜赛羊肉”,经雪的青菜味道特别好。咸肉不宜太瘦,和青菜一起半汤半烩。那滋味,至今不能忘记。香肠,切成片,搁些姜丝葱花,淋几点香油,在炭火上隔水蒸着,不一会儿,诱人的香气弥漫开来。掀开锅盖,只见熟好的香肠红白相间,明油亮脂,薄如蝉翼,不由你不大快朵颐。咸菜是不可少的,与慈姑片炒,或与干丝炒,味道都很好。装盘以后,一定会洒一把碧绿的蒜花。就着黏稠的大米粥,呼啦啦就是一碗,喝得全身暖洋洋的。还有萝卜干,开水焯过,切成小块,用糖醋浸透,临吃时滴几滴麻油,蘸点辣椒酱。放学回来打开碗橱,捻上几块放在嘴里解馋,酸甜香辣,脆生生的,煞是好吃。
  旧屋是孩子们的天堂,不上学的日子里,女孩子就在天井里跳绳、踢毽子、跳橡皮筋。至今还记得那些童谣:“一二三四五六七,马兰花开二十一……周扒皮,坏东西,半夜起来学公鸡……”男孩子玩打陀螺、滚铁环,还不时跑过来打闹,直到各屋的灯亮了,院子里飘满了饭菜的香味,女人们高声叫着自家孩子的小名,我们才鸟归巢一般散去。
  除夕这一天,旧屋里最为热闹。黄昏时分,大人忙着贴门联, 小孩抢着放鞭炮,晚上,一大家族老老少少全聚在上堂屋吃团圆饭,喝着自家酿的甜米酒,大人们觥筹交错,开怀畅饮,孩子们则叫嚣着围住长辈讨要压岁钱,等不及酒席结束,呼啦一下全跑开,在院子里玩掼炮、点烟火去了。
  责任编辑:秀丽
其他文献
一眨眼,父亲住院十天了。  我是难得进自己的工作室,也记不清我有多久没进去过了。于是,摸索着口袋里的钥匙,打开了房门,只见桌案上、地上都蒙了一层薄薄的灰尘。我踱步来到窗边,随手拉开窗帘,打开窗户,这不看不打紧,一看立马惊呆了。  让我吃惊的是窗户栏上全是鸟屎,这鸟儿都学会鸠占鹊巢了吗?我站在窗前,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还真是越没时间越让人忙乱呢?也罢!实在无法直视,那就干脆去阳台拎只水桶装水,再寻出
期刊
小玉的妈妈四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却得了食道癌,我们整个小村子发生地震似的,全村男女老少都在谈论这件事,声音里有惶恐,有担忧,有悲伤,甚至连树上的鸟叫声,也凄惨起来。  小玉妈妈为什么得食道癌,一时也是众说纷纭。不过,也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  小玉家住在村头,那里有一棵大槐树,以往从初夏开始,树下就坐满纳凉的人,枝头的鸟在树上跳来跳去,叽叽喳喳地叫,树下的人也不甘寂寞,三五一群兴高采烈地闲聊
期刊
父亲是农民,父亲爱土地,土地就是父亲的命根子!  父亲是种庄稼的好把式。犁地耙田、插秧锄草,样样在行。秋天的傍晚,父亲总爱坐在田边地脚,咂着叶子烟,眯着眼看着果实沉甸甸的庄稼,皱纹层层叠叠的脸就笑成了一朵花。收完秋,父亲把家里多余的粮食拿到集市上卖掉,又借了一些钱,买了一头小黄牛,取名叫大黄。我小时候,父亲戴一顶破草帽,穿一件汗褂,脖子上挂一条毛巾。把犁套往大黄身上一套,犁头往地里一插,嘴里“哦、
期刊
一路遐思,下高铁、转地铁,2018年12月14日晚上6时,我终于到达了北京。  第二天,和宁子姐相逢于“2018年中国散文年会”会场,偌大一个天翔厅,来自五湖四海的一百多号人云集于此,年长的居多数,一部分老作家自称已经参加过好几届散文年会了 。我们四人是第一次参加。当谭仲池老师将获奖证书和奖杯递给我时,刹那间,有几丝恍惚,居然得了二等奖,成了梁晓声老师的邻居(他是一等奖)。  又近距离接触了那么多
期刊
走了很久,终于累了,坐在路边,发现经过的和未抵达的,一样辽远。  被冬天的天空罩着,似乎一座灰旧舞台,植物率先卸妆,动物也各自藏匿起来,只有风在不停地吹,把天上的雪花都吹落了下来,紛纷扬扬,充满了天地间这巨大的空洞。  我突然心血来潮,要跟你说老实话,比雪花还纯洁的老实话。我拿出手机,摁下你的号码,我怕你接又怕你不接——你接了,我倒吸一口凉气,呆若木鸡,傻看着大雪给世界盖上棉被。  责任编辑:李梅
期刊
窗外又是一场秋雨,淅淅沥沥,天气也凉爽了许多。目光穿过阳台,去感触那秋雨的况味,眼光所到之处,竟然有了几分萧索。特别是那阳台上几盆“不争气”的花木,竟然死的死,败的败,就连那平日里最好养的吊兰,竟也黄了叶。  就在眼光转过的一瞬,突然发现了“蹲在”墙角的那盆酒瓶兰,咦!它竟然还欣欣向荣地活着,尽管已是“蓬头逅面”,却掩盖不了它蕴藏的勃勃生机。盆还是那个紫红色的泥瓦盆,周边没有任何修饰。酒瓶兰的茎已
期刊
我曾在祖国的北疆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从戎驻守了近十年,中蒙边境、中俄边境都待过,我爱边疆的一切。记得冬天的时候,执勤来回换班的边防公路,要途经俄罗斯和蒙古的边境,如果下雪,从边境望向国内就只有白茫茫一片,而从边境往外看,所构成的画面总是一半雪白、一半枯黄,并以边界的网围栏为分明的界限,这很是奇怪,就像雪知道是中国的雪,就不应留在外国一样,界限感非常强。  我始终以为,人的潜意识其实就是人们所说的命
期刊
我听的第一首歌曲是《今天是你的生日》,是谷建芬为国庆40周年专门创作的。这首歌曲不仅曲子的旋律美,而且歌词的意境也美,极富有诗情画意。曲子的美与歌词的美相辉映,实乃珠联璧合,形成了美的共鸣,故深得广大歌迷的喜爱。  我原来没在意过歌词的作者究竟是谁,读了小师妹转发的文章后,才知道歌词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文坛奇才”韩静霆。去年初冬的一个周日,我到北京参加《散文选刊·下半月》举办的年会,有幸听到韩静
期刊
作为湘西永顺人的媳妇,逢年过节,得跟上先生回到老家探亲访友,这是很平常的。  十多年前,还没能力买上自驾车,都是坐县际间班车回老家。每次车到永顺城郊,目光总会被街道两边墙面上的城市“牛皮癣”所吸引。最为夺人眼球的,是一排排用毛笔写下的语句,或者说是介于打油诗之类的警句。作者笔力遒劲洒脱,行云流水。最关键在于,所写的那些字落款总标明为“超光语录”。认真细读间,已觉内涵极其丰富,令人匝味不已。比如,“
期刊
久阴久雨天气里的双休日,更多只能在自家居所里活动。成天追剧,也难免有倦怠的时候。于是,我这不安分的脑子,开始想着是否该调整一下某些房间的陈设。  重新摆布,就得有新的格局与意境。平常习惯了的居室空间和视觉,一旦添加或抽去某几样较大体量的家具,必须比原先更合理才对。为此,我要把博古架从落寞的后台推送到醒目的前台,并赋予客厅隔断的新功能,把还算宽敞的客厅,从形式上分成过道与客堂两个空间。虽说只是房间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