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件之命运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s1974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久阴久雨天气里的双休日,更多只能在自家居所里活动。成天追剧,也难免有倦怠的时候。于是,我这不安分的脑子,开始想着是否该调整一下某些房间的陈设。
  重新摆布,就得有新的格局与意境。平常习惯了的居室空间和视觉,一旦添加或抽去某几样较大体量的家具,必须比原先更合理才对。为此,我要把博古架从落寞的后台推送到醒目的前台,并赋予客厅隔断的新功能,把还算宽敞的客厅,从形式上分成过道与客堂两个空间。虽说只是房间陈设的局部调整,有搬动,有清理,但总归费时又费力。挪动大小物件,看似小活儿,但也讲谋划与效率,讲究行动的次序。比如先要腾好新的位置,在归拢物件时,要为搬运大物件留出通道等等。懂得了干活儿的窍门,整理起来往往事半功倍。很快,前后不到两个小时,我们夫妻俩就搞定了博古架新的定位与小物件的摆设,原来的后半间,更显宽敞与亮堂。
  整理旧物件的过程,好比是播放一部怀旧的电影。博古架上的每一摆件,分别来自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域,反映的是物件主人当时的兴趣爱好与经济水平。像那件按比例铜铸的埃菲尔铁塔,真是从法国巴黎购的,是我当年欧洲之行的纪念物。又如一小碗的贝壳化石,记得是从云南的一个景点购的,那地方的地质,在远古曾为沧海。还有一只用红木做的小帆船,从收藏至今,有几根帆索早已松脱,但当年从老单位调走的情景,仿佛又跳到了眼前,这里头有着老同事祝我在新单位一帆风顺的寄寓。有的物件,算起来,估计伴随我已有三十多个年头了。这不会言语的小物件,就因為不曾丢弃,它们承载的全都是我人生旅程的一个个片段。它们能在万千个商品中被选中,从遥远的他乡来到我家中,不光是缘分,还有着生命的某种默契。
  多少年过去,好多物件当从博古架上取下,拂去尘埃,除了带来瞬间的回忆,有的,已不想把它再放回去了。尽管它们还保持着原貌,有着某种精湛的工艺与精美的造型;尽管当年是咬着牙花不少积蓄,被当作“奇珍异宝”请回家中的,但在我今天的眼里,它们已不是原来那回事了。
  所谓的时过境迁,其结局最容易发生在家里那些四处收集来的各种藏品身上。就因为岁月的沉淀和发酵,导致物件主人的观念发生转变。无论沉寂了多少年的物件,一旦遇到主人的整理与检阅,在某种理由与观点的支撑下,其命运,有的可重见光明,继续被主人珍藏;有的则被主人毫不留情地舍弃,甚至扫地出门。它们中间,难免有赝品,是某种低劣的工艺品,也还是物件主人一张张为收藏知识交纳的学费单据。而有的,已然失去了收藏应有的价值。
  人,毕竟是任何物件的主宰。人的见识一旦增长,经济条件一旦改善,鉴赏能力一旦提高,原来的眼光,原有的喜好,也会跟着转移。话又说回来,有时候人的命运,也如那物件。
  责任编辑:李梅
其他文献
第一次见到狐尾,我就被它蛊惑了。虽然,它并不是九尾狐。  那是一个雨后的早晨,我在一条小河里见到了它。雨水洗过的大地,尘埃生香。它妖娆地铺展在水面上,身姿修长,体态婀娜,可爱的小脑袋俏皮地昂着,葱绿色的羽衣同心发散,层层堆叠,华贵的造型丝毫不亚于牡丹。我恍然觉得它就是一朵花,一朵秀美的花。一颗颗水珠也似乎有了思想,它们停留在“花心”上,剔透的珠子吻着清秀的“花瓣”,仿佛相亲相爱的两个人,相依相偎,
期刊
一眨眼,父亲住院十天了。  我是难得进自己的工作室,也记不清我有多久没进去过了。于是,摸索着口袋里的钥匙,打开了房门,只见桌案上、地上都蒙了一层薄薄的灰尘。我踱步来到窗边,随手拉开窗帘,打开窗户,这不看不打紧,一看立马惊呆了。  让我吃惊的是窗户栏上全是鸟屎,这鸟儿都学会鸠占鹊巢了吗?我站在窗前,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还真是越没时间越让人忙乱呢?也罢!实在无法直视,那就干脆去阳台拎只水桶装水,再寻出
期刊
小玉的妈妈四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却得了食道癌,我们整个小村子发生地震似的,全村男女老少都在谈论这件事,声音里有惶恐,有担忧,有悲伤,甚至连树上的鸟叫声,也凄惨起来。  小玉妈妈为什么得食道癌,一时也是众说纷纭。不过,也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  小玉家住在村头,那里有一棵大槐树,以往从初夏开始,树下就坐满纳凉的人,枝头的鸟在树上跳来跳去,叽叽喳喳地叫,树下的人也不甘寂寞,三五一群兴高采烈地闲聊
期刊
父亲是农民,父亲爱土地,土地就是父亲的命根子!  父亲是种庄稼的好把式。犁地耙田、插秧锄草,样样在行。秋天的傍晚,父亲总爱坐在田边地脚,咂着叶子烟,眯着眼看着果实沉甸甸的庄稼,皱纹层层叠叠的脸就笑成了一朵花。收完秋,父亲把家里多余的粮食拿到集市上卖掉,又借了一些钱,买了一头小黄牛,取名叫大黄。我小时候,父亲戴一顶破草帽,穿一件汗褂,脖子上挂一条毛巾。把犁套往大黄身上一套,犁头往地里一插,嘴里“哦、
期刊
一路遐思,下高铁、转地铁,2018年12月14日晚上6时,我终于到达了北京。  第二天,和宁子姐相逢于“2018年中国散文年会”会场,偌大一个天翔厅,来自五湖四海的一百多号人云集于此,年长的居多数,一部分老作家自称已经参加过好几届散文年会了 。我们四人是第一次参加。当谭仲池老师将获奖证书和奖杯递给我时,刹那间,有几丝恍惚,居然得了二等奖,成了梁晓声老师的邻居(他是一等奖)。  又近距离接触了那么多
期刊
走了很久,终于累了,坐在路边,发现经过的和未抵达的,一样辽远。  被冬天的天空罩着,似乎一座灰旧舞台,植物率先卸妆,动物也各自藏匿起来,只有风在不停地吹,把天上的雪花都吹落了下来,紛纷扬扬,充满了天地间这巨大的空洞。  我突然心血来潮,要跟你说老实话,比雪花还纯洁的老实话。我拿出手机,摁下你的号码,我怕你接又怕你不接——你接了,我倒吸一口凉气,呆若木鸡,傻看着大雪给世界盖上棉被。  责任编辑:李梅
期刊
窗外又是一场秋雨,淅淅沥沥,天气也凉爽了许多。目光穿过阳台,去感触那秋雨的况味,眼光所到之处,竟然有了几分萧索。特别是那阳台上几盆“不争气”的花木,竟然死的死,败的败,就连那平日里最好养的吊兰,竟也黄了叶。  就在眼光转过的一瞬,突然发现了“蹲在”墙角的那盆酒瓶兰,咦!它竟然还欣欣向荣地活着,尽管已是“蓬头逅面”,却掩盖不了它蕴藏的勃勃生机。盆还是那个紫红色的泥瓦盆,周边没有任何修饰。酒瓶兰的茎已
期刊
我曾在祖国的北疆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从戎驻守了近十年,中蒙边境、中俄边境都待过,我爱边疆的一切。记得冬天的时候,执勤来回换班的边防公路,要途经俄罗斯和蒙古的边境,如果下雪,从边境望向国内就只有白茫茫一片,而从边境往外看,所构成的画面总是一半雪白、一半枯黄,并以边界的网围栏为分明的界限,这很是奇怪,就像雪知道是中国的雪,就不应留在外国一样,界限感非常强。  我始终以为,人的潜意识其实就是人们所说的命
期刊
我听的第一首歌曲是《今天是你的生日》,是谷建芬为国庆40周年专门创作的。这首歌曲不仅曲子的旋律美,而且歌词的意境也美,极富有诗情画意。曲子的美与歌词的美相辉映,实乃珠联璧合,形成了美的共鸣,故深得广大歌迷的喜爱。  我原来没在意过歌词的作者究竟是谁,读了小师妹转发的文章后,才知道歌词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文坛奇才”韩静霆。去年初冬的一个周日,我到北京参加《散文选刊·下半月》举办的年会,有幸听到韩静
期刊
作为湘西永顺人的媳妇,逢年过节,得跟上先生回到老家探亲访友,这是很平常的。  十多年前,还没能力买上自驾车,都是坐县际间班车回老家。每次车到永顺城郊,目光总会被街道两边墙面上的城市“牛皮癣”所吸引。最为夺人眼球的,是一排排用毛笔写下的语句,或者说是介于打油诗之类的警句。作者笔力遒劲洒脱,行云流水。最关键在于,所写的那些字落款总标明为“超光语录”。认真细读间,已觉内涵极其丰富,令人匝味不已。比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