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养育成本社会化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dong0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养育成本高是中国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的原因之一.现代社会,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国民收入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儿童养育的属性已经从私人品供给演变为公共品供给,从私人投资演变为社会投资,需要重塑儿童养育成本负担主体,构建儿童养育成本政府与家庭分担机制,化解儿童养育成本家庭化与养育收益社会化的矛盾.因而,建立政府托幼服务成本、生育时间支持成本和儿童教育成本社会化机制,实施儿童生活津贴和住房补贴制度,以降低儿童养育成本,有助于提升家庭生育意愿.
其他文献
生态美学对审美方式的关注意味着审美实践中视觉机制的价值凸显.观看的生理本质并不意味着其审美的应然,思维意识、社会机制以及观看媒介规约着生理观看趋向生态审美的内在逻辑.现代视觉机制创构了审美生态化的新场域,它在确立媒介观看现代地位的同时拓展了审美空间,在创构虚拟审美的同时实现了审美关系的重构,在营造技术时代审美情境的同时更新了审美体验,在强化形式自指的同时也推动了审美意蕴的复杂多元.现代视觉机制僭越的技术理性又将生态审美实践导向复杂,它在构建审美现代性张力的同时,也改变了生态美学既定的对象谱系.
立足于新文科提出的现实语境,着眼于我国新文科建设的战略目标,基于已有相关研究,论文提出新文科的五大理念:第一,新文科倡导以打破不同学科之间、学科与非学科之间界限的“超学科视野”,推动文科教育的融合发展;第二,新文科呼吁以强大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学术和学科”为一体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体系的创新发展;第三,新文科重新阐发并弘扬中国传统的“大文化观念”,为文科的内部融通和具有大文化素养的时代新人培养提供基础;第四,新文科以“生态人文主义”对既有人文主义进行更新,使生态文明时代的新文科具有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
人工智能技术由弱至强的发展,带来从劳动工具到劳动存在方式的转变.弱人工智能实现劳动工具的变革,强人工智能促进认知模拟的发展,超级智能构成存在方式的挑战.面对人工智能革命,在技能层面,劳动教育应该进行数字化的转向,从操作性技能训练转向数字化能力培养;在认知层面,劳动教育应该进行智慧化的转向,从静态旁观认识转向实践探究智慧;在存在层面,劳动教育应该进行美学化的转向,从工具实用谋生转向存在美学提升.劳动教育的三重转向,可以从强化人工智能素养、培养劳动实践智慧、提升劳动审美境界等方面加以推进.
作为当下主流的现实表征方式,短视频的技术特征及其社会影响引发了诸多讨论.旨在展开现实建构的纪实类短视频典型地体现出短视频技术所引发的新的视听话语形态及现实建构特征.短视频实践所带来的"主体间性"和"具身真实"革新了当下社会现实的表征方式,但也带来了碎片化和视觉超载的困境.进一步地,短视频不仅影响了传统媒体的内容与形态,也启发了众创式纪录片的影像实验,形成了以"社会缝合"的共同体建构为特征的新的视听话语形态.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保罗·赫斯特针对博雅教育与知识性质关系的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赫斯特秉承古希腊博雅教育的悠久传统,认为古希腊博雅教育关注追求知识的历程,通过知识追求培养理性心灵和实现良善生活,在此意义上是教育的最终形式.他以知识形式为切入点,讨论如何优化教育内容,主张博雅教育要摒弃政治、经济和宗教方面的功利追求,不以信息堆集和具体能力培养为目的,而要通过掌握知识形式来帮助人类理解各种经验,提高学生的心智水平.赫斯特提出了知识形式的衡量标准,梳理了七种不同的知识形式,奠定了中小学课程设置的基础.
新时代是世界整体性加速发展的时代.中国史学主体性构建要从中国传统史学中吸取营养,抱持开放、包容的宏大视域,推进"一体多样"的史学形态在传承中和合式创新;要提升中国史学的精气神,弘扬中国史学的宏大气魄,加强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关怀;要超越古今中外之争,融通古今中外的各种优秀资源,加强中国史学主体性中的对外公共性.
本研究基于CSSCI数据库文献,用统计和数据挖掘等数字人文的研究方法对我国近30年关涉美育研究的重要指标如选题导向、研究范畴、主题词、核心学者等进行了分析,进而对美育相关命题做出全景理论判断.首先,根据分析不同主题论文的数量差异和走势发现"主管部门政策导向"以及"美育传统弘扬"是我国美育研究的主要动力.其次,通过对主题词权重的分析发现,我国美育研究的主体框架主要由"美育基本命题""教育基本元素"等五组主题词群构成的.同时,根据词频分析发现不同时代美育研究的热议话题的变迁轨迹,具有"主题延续性强"、重视"学
作为第一批由古而今、贯通中西的中国美学家的重要代表,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是学界关注的一个重点,尤其是意境和境界两个概念.不过,学界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文学角度,如果从哲学的角度去观照,可以说,王国维美学的核心并非意境,而是境界.境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中国哲学与美学都以天人合一为归宿,其核心在于超越与自由.封建社会中后期,由于社会现实的变化,具有"文""官"双重身份的士人,面对现实中的各种困境,通过审美,获得精神境界的超越与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美学的最高追求是一种境界之美.
国际传播实践中,国家话语面临的主体性模糊、受众视角缺位和理性退遁等问题,源于全球性知识与权力同构和调校的话语霸权桎梏.知识社会学系统阐述了知识与权力、日常生活世界等社会之维共生共构的关系,提供了透视话语权力的理论视角.以话语的可理解性为前提,理性对话得以在主体间性与事实理性中展开,国家话语的知识属性得以彰明.在此基础上,从知识生产、知识共享和知识对话三个层面丰盈国家话语的自主性、开放性和理性维度,创新和优化基于知识生产的国家话语传播路径.
在视觉文化语境下,网络公共事件越来越多地由图像驱动而成,本质上体现为图像事件(image events).新冠肺炎防控中的图像事件侧重于建构平民化、多元化、人性、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英雄形象,而较少塑造精英化、模式化、神性、个体主义价值观的英雄形象.其中主要运用了符号凝缩、仪式征用、原型激活的视觉修辞方式,分别指向意义生产的图像流动、视觉发明和意象再造实践.借助图像事件及其修辞力量建构英雄形象,实现了意识形态话语的视觉化生产,最终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并增强国家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