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执著于审读工作的老报人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gcsw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宝鸡日报》总编辑卢愚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老报人。2003年11月退休后从事报刊审读工作。他政治素质高,新闻业务强,以专家的眼光评析报纸,指陈得失,为省出版物审读中心被评为全国报刊审读先进单位做出了贡献。
  
  积极热情,勤奋敬业
  
  卢愚虽患有白内障等眼病,但工作一直十分认真勤奋。他审读的《华商报》是陕西省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每天出刊几十版,卢愚每天都要过目10多万字的文字量,他从不懈怠,坚持逐字逐句包括广告、图片都要细细审阅,做好摘记、剪辑,每月认真撰写3000—5000字的审读报告及其他专题简报,年审读量超过3600多万字,先后写出各类审读报告、辅导讲稿30多万字,评出好稿、好版面1200多篇(组)。其审读文章多次被国家级报刊、网站刊发、转载,有的被评为省级优秀调研成果。卢愚家居外地,每周都要搭班车往返360多公里,但为了他钟爱的审读工作,他多次推掉其他薪酬优厚的聘请,热情专注地投入审读工作,风雨无阻、乐此不疲,一干就是6年。
  
  坚持原则严把关口
  
  对自己的审读对象,卢愚一直坚持“双重激励”,既有“正向激励”——及时表扬引导,又有“逆向激励”——坦率批评敦促,立足于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不计较人际关系的得失,做到讲真理、说直话,即使和媒体面对面交流,也依然是一针见血,“以直道行之”。
  《华商报》在国内都市报中名列前茅,在境外华人界也有较大影响,发行40多万份,年总收入突破10亿元,都市报中人脉资源广、财力雄厚。对于这面报刊界的“响鼓”,卢愚在审读中坚持使用“重槌”,严审细辨,随时坦率地指出问题。
  《华商报》广告量大,但长期存在一些问题,违反了《广告法》及相关条例的规定。由于此类问题在西部媒体中带有一定普遍性,虽经多次指出但改进成效甚微。卢愚除坚持在审读报告中提出批评,在有关会议上反复呼吁之外,又两次赴华商报社,面对面向该报领导成员力陈利害,2008年10月专门撰写了题为《事业鼎盛之际更应敬畏法律》的报告,利用上门审读之机,当面向该报广告经营人员进行宣讲。这份报告在详细补述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归纳出“新闻广告”的几种表现形式及其危害,鲜明提出“媒体作为社会监督者也必须受监督”的观点,引起该报高度重视,接受批评,不惜蒙受几百万元的经济损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阻止“新闻广告”的出现。针对这种转变,卢愚立即向审读中心反映,及时发出简报予以表扬,同时给《新闻出版报》发稿,推广了华商报社的有效做法。
  言论是报刊的旗帜,舆论的风向标。在国内思想领域出现多元化趋势的情况下,《华商报》的言论也时有出格之处。对此,卢愚坚持严密关注、严格辨析、严肃要求,采取了简报点、当面谈、专题辩等多种方式,对编辑人员进行引导。如该报刊出《大学自治是西南联大最宝贵的遗产》一文,提出在当今要“拒绝与权势苟合”,实行“教授治校”、“大学自治”的错误观点。卢愚及时起草了“审读内部通讯”对此进行批评,审读中心将内部通讯直送该报,既纠正了问题,又收到了良好效果。
  此后,为了引导编采人员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卢愚又应邀赴华商报社,配合该社开展的“三项教育活动”,做了题为《对主流大报品格的几点思考》的长篇辅导报告,有理有据地分析了该报一些文章的观点错误,强调在国内思想领域“多元并存,一元为主”的形势下,媒体必须有高度责任感,坚持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能让报纸成为错误思想的“跑马场”,被听讲者赞为“报人的诤友”。
  
  深入基层,热诚服务
  
  按照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审读中心的整体部署,卢愚在工作中注重将审读与服务结合起来,将监督与促进报刊发展结合起来,近年来10多次深入省、市有关媒体登门服务,指问题,找原因,提建议,教办法,不怕麻烦,不惮细碎,深受欢迎。
  近两年来,他4次走进华商报社,两次走进西安晚报社,同报社领导、编采人员一起分析在市场经济新的传播环境下报纸发展出现的新问题,研讨改进措施,总结成功经验,议定新的对策。在《华商报》改版十周年之际,他帮助总结了改革政务报道的经验,撰写了长达6000字的论文《在多维的解读中寻求突破》,刊发在《今传媒》杂志上,对破解普遍存在的政务报道难的问题提出了卓有见地、操作性强的建设性意见。在西安晚报社他两度参与研讨,撰写了《十日观花说晚报》的文章,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八条具体实用的改革对策,促进了该报的二次改版。
  为了促进地市党报整体上台阶,陕西省以两年时间开展了十地市党报专题审读和评比,卢愚在广泛阅读、调研的基础上,写出了《扮靓地市党报的四点思考》,为各地市报把脉开方,提供良策。紧接着又和同事一起,深入宝鸡、渭南、商洛、安康、榆林等地党报,逐家进行审读调研,提出了版面设计、头版筹划、新闻采写、摄影、美化等10多条改革建议,撰写了5万多字的辅导分析材料,受到广泛欢迎。其中,在渭南日报社总结撰写的《让改革之光照亮党报品牌》一文,被《中国新闻报》辟专版刊发,多家报纸、杂志、网站转载,被评为陕西省调研报告三等奖,在促进陕西地市报全面改革的过程中,发挥了良好作用。在去《商洛日报》进行现场审读座谈时,正值卢愚93岁的老母发病,为了不影响审读工作,他坚持连夜和大家一起赶赴商洛山区,坚持在现场讲完审读建议报告,才赶回病房照顾老人。
  在组织院校新闻研究生对十地市党报进行分类审读时,为了确保质量,力求准确,省局审读中心组织了业务辅导。卢愚又在繁忙的工作中,详细阅读学生们撰写的审评意见,起草了《审读的立足点要高一些》的报告,提出了“用好审读三把尺子”等观点,形象具体地进行了面对面辅导,为开展群众性审读工作,促进地市报提高质量,做了培训队伍、打牢基础的重要工作。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