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耳炎你知多少

来源 :家庭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xiaoi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中耳炎的分类
  耳朵由外耳、中耳及内耳组成。外耳包括耳廓和耳道。中耳由鼓室、乳突、鼓窦和咽鼓管四部分组成。内耳分骨迷路和膜迷路二部分。慢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或非化脓性疾病的总称,包括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和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 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炎不是化脓性疾病,故称作分泌性中耳炎,其病程达8周以上者,称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主要表现为中耳有非化脓性的液体积聚,引起患者耳胀,听东西就像隔了一层纸,并且听力会随头的转动或体位的改变而有所提高。医生能用注射器从患者的耳朵里抽出草黄色液体。本病后期,因液体长期积聚变黏甚至呈胶冻状而抽不出来,此时病名“胶耳”。若不及时治疗,就会在耳朵里长出“胆固醇肉芽肿”,严重影响听力,特别是婴幼儿,会影响患儿的呀呀学语和智力发育。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以耳内长期间断或持续流脓、鼓膜穿孔和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化脓性疾病,称作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上分为单纯型、肉芽型和胆脂瘤型三型,后两型危害最大。单纯型者中耳病变较单纯,有间断或持续流脓,甚至出现鼓膜大穿孔,但无肉芽和胆脂瘤病变。此型临床最常见,当时危害不明显,但数年后会有严重的听力下降。肉芽型为中耳内长出红色肉芽而破坏听骨链和妨碍引流,引起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等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胆脂瘤型就是在中耳处长出一种医学上称作“胆脂瘤”的东西,它如同葱皮样一层一层的,又像一个大布袋,里面装满了脏东西,包括脱屑、角化物、分泌蛋白酶、胶原酶、酸性磷酸酶等。这些酶可以破坏中耳的骨质,打通颅内外,也会引起颅内外并发症。
  患了中耳炎,应该马上去看专业的耳科医生,前往有条件的医院做鼓室成形术。若是分泌性中耳炎,还需行鼓室置管,不要抱侥幸心理。耳CT可以明确病变的类型和范围、听骨链残存情况以及是否有面神经裸露、脑板低位、颈静脉球高位、乙状窦前位等中耳畸形。耳分泌物培养以明确感染菌的种类,特别应注意是否为绿脓杆菌等严重感染。电测听、假鼓膜试验、咽鼓管通畅试验等听力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为手术作好准备。
  生活中注意用耳卫生
  在日常生活中有关中耳炎的预防,医生建议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外耳道进水应及早清除:洗澡或游泳时经常有水进入外耳道,应及时清除积水,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可采用侧耳单脚跳动,使水自动流出,然后用消毒棉签擦拭干净,无效者应到医院处理。患有中耳炎和鼓膜穿孔者,应禁止游泳或潜水,以免耳内进水。如不慎进水,应及时应用抗生素滴耳预防感染。
  2.耳道有耵聍莫乱挖:正常外耳道不断有耵聍生长,有保护外耳道的作用,大多可随咀嚼等运动脱落。因此,若耵聍积聚成块堵塞外耳道影响听力,应及时到医院治疗,切不可自己乱挖耳,以免损伤外耳道和鼓膜,引起耳道和中耳发炎。
  3.耳毒性药物勿乱用:许多药物有耳毒性,常见有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氨基甙类抗生素;阿司匹林等水杨酸类解热止痛药;奎宁、氯奎等抗疟药;速尿、利尿酸等袢利尿剂;长春新碱、顺氯氨铂等抗癌药;其他如四氯化碳、反应停、保兰勃林、砷、苯等,据统计有90余种之多。
  4.耳机音量要适当:有些青年人追求刺激,喜欢戴耳机听重金属打击乐和摇滚乐,长时间处于强音乐之中,可引起噪声性耳聋。
  5.采取正确擤鼻方式:耳朵通过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感冒时,不正确的擤鼻会把鼻咽部带有病菌的分泌物带入中耳,引起中耳炎。正确的擤鼻方法为紧压一侧鼻翼,轻轻擤出对侧鼻腔的鼻涕,然后交替。或者将鼻涕吸入鼻咽部,经口吐出。
  已经接受了耳部手术的病人要注意休息,避免感冒,严禁用力擤鼻,直至新鼓膜生长牢固,这一般需要半年时间。
其他文献
老王腹泻已经持续两个多月了,刚开始他不当回事,自己到药店买黄连素、痢特灵,服用快一个月了,疗效甚微。后来,家人让老王到医院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结果发现是肝癌,幸亏发现的早,及时手术才“逃过一劫”。  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的肝癌并非罕见。肝癌患者的肝脏解毒功能下降,肠黏膜在有害化学物质的刺激下产生肠毒素,致使大量水分排入肠腔引起腹泻。患者多以为是胃肠道疾病或受凉、食物不洁造成的,因而自选药物服用,以致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