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的地域风格与影响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随着美国本土色彩文学的出现,它成功促使美国文学打破了欧洲传统文学的框架,开创了美国文学史上的新时代,对后世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美国本土文学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美国地域风格的影响。美国本土色彩文学的核心人物主要包括了布莱特·哈特以及马克·吐温,本文将以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例,展开对美国文学的地域风格与影响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地域风格 马克·吐温 《汤姆·索亚历险记》 现实主义
  美国本土色彩文学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亦可称之为乡土现实主义,它的诞生与发展离不开本土作家的创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包括了马克·吐温以及布莱特·哈特等,他们开创推动了美国独立文学的发展,促使美国文学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弊端,逐渐迈向了成熟独立的文学世界,对之后美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 美国文学的本土色彩和重要发展意义
  文学本土色彩,顾名思义,指的是本土作家通过利用当地语言去进行文学创作,在作品中具体描写出当地的各种风俗习惯、人物事件以及文化传统等。根据美国文学历史的记载,美国本土色彩文学的创作发生时间始于19世纪年代末和70年代初,它作为美国现实主义运动的重中之重,是一个必不可缺的关键部分,在20世纪前一直占据着显著地位。美国当众普遍认为布莱特·哈特创作的《咆哮营的幸运儿》是本土色彩的首部代表作,然而真正将美国本土色彩文学推向新高度的还当属马克·吐温,他可以算的是美国本土色彩文学的重要开拓者。
  美国文学本土色彩的形成与出现,与其国家的地域风格以及内在动力有着紧密的联系。时间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当时美国的西进运动大力发展,正处于鼎盛的状态,虽然美国还未能形成完善统一的本土文化氛围。美国东部文学则还是停留在欧洲传统“贵族”文学上,与西部形成了鲜明的文学创作对比,西部更加注重的是自身文化地位以及身份的保护。与此同时,众多作家创作的幽默故事已经在当地流传了数十年,为美国本土色彩文学打下了扎實的基础。这些幽默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当地的人文景观、语言风格以及生活习惯等,角色大多数都是当地的人物形象。美国本土作家布莱特·哈特更是认为美国文学的本土色彩就是起源于西部的幽默故事创造发展。随着西部带有本土文化色彩的小说不断出现,吸引了越来越多读者的关注,文学杂志社也愿意付出更多的报酬去鼓励作家进行本土色彩文学创作,在各大报刊、杂志上刊登他们的作品,从而极大的推动了美国本土色彩文学的发展和进步。1868年,布莱特·哈特创造发表的《咆哮营的幸运儿》是美国本土色彩文学的肇始,对于美国本文色彩文学的发展具备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品的开展主要以哈特的西部淘金之旅为线索,采用西部当地幽默的语言风格去描绘出当地人的生活,人物形象极具当地文化色彩,在美国文学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力。随着时间推移,本土色彩文学逐渐成为了美国文学的中流砥柱,一大批本土文学作家涌现出来,其中马克·吐温成为了美国本土色彩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作品主要包括了《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以及《在密西西比河上》上,这些作品都具备了浓厚的本土文学色彩,受到了读者的强烈追捧和喜爱。正是因为在这些本土色彩文学作家的大力倡导和努力开拓下,美国本土色彩文学成功打破了欧洲传统文学的束缚,建立了完善成熟的现实主义文学,马克·吐温也成为了美国独立文学的重要标志。
  二 美国地域风格文学的分析
  在美国本土色彩文学标志作家马克·吐温的大力倡导下,本土色彩成为了美国文学现实主义的核心构成部分。美国本土色彩文学携带着浓郁的西部当地乡土气息,作品主要描绘了美国西部区域特有的乡土人情、风俗习惯以及人文景观等,采用的是当地幽默的语言,从而自然真实地反映出当地的生活,这样的作品能感染到每一位读者,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贴近当地人们实际生活的。通常而言,美国文学的本土色彩元素主要包括了四个部分,它们分别是作品的创作者、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发生地以及作品采用的语言风格。马克·吐温所创作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就具备了上述四大元素,是美国本土色彩文学的典型代表作,作家通过文学创新,赋予了作品中人物新的生命,充分展现了当地的语言风格和自然环境。
  《汤姆·索亚历险记》作为马克·吐温标志性的创作作品之一,主要讲述的是在美国西部小镇生活着一群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小孩子,这个小团体以主人公汤姆·索亚为首,汤姆·索亚是一个追求自由的小孩,为了成功摆脱乏味枯燥的功课,不再聆听虚伪的教义,他开始做出各种冒险经历。马克·吐温在作品中通过对汤姆·索亚冒险经历的描写,从另一个角度讽刺了当时美国庸俗虚伪的社会风俗、腐败落后的学校教育以及伪善的教义,赞扬了少年儿童单纯可爱的心灵。《汤姆·索亚历险记》作为一部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带着浓厚的本土色彩,塑造出了一位生动形象的聪明勇敢少年,受到众多读者的热烈欢迎。
  作品的创作者作为本土色彩的重要构成元素之一,可以看出,没有本土的作家,也就很难产生本土的色彩文学。马克·吐温作为一位出生成长于西部农村的本土作家,他的生活习惯、语言风格都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汤姆·索亚历险记》就是源于其童年的生活经历,充分反映了西部当地的儿童真实生活。真实的人物才是最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记忆,作品中主人公的种种生活经历都发生在作者身边或者身上的故事。创作更多的是来源于真实生活,试想作者没有这样丰富的童年生活经历,也无法创作出这样形象生动的本土色彩文学作品。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主人公汤姆机智勇敢,他崇尚自由快乐,不愿受到任何的束缚,在作者的笔下他是一种旧传统叛逆的象征。由于汤姆的双亲早亡,他只能住在对他要求严厉同时又很关心疼爱他的波利姨妈家中,从小汤姆就十分天真活泼,不热爱学习,对于枯燥乏味的功课练习是排斥的,脑袋里总是藏着一些鬼点子,喜欢和流浪儿哈克贝利·芬去嬉戏玩耍,收集各种各样的稀奇物品。以汤姆为首的一群儿童,厌恶牧师虚伪的祷告,他们勇敢机智,敢于和黑暗势力作斗争,坚持正义。在种种的冒险经历中,主人公汤姆开始逐渐成熟起来,面对危险他丝毫不畏惧退缩,在“鬼楼”当中,他和乔于山洞中周旋斗智,无时无刻都在用行动保护着害怕的蓓基。正是在这样的磨练下,汤姆快速成长,从原来的天真幼稚成为了一个无所畏惧、勇往之前的男孩。在马克·吐温的笔下,他用当地的语言刻画了一味具备美好心灵和优秀品质的青年儿童形象。汤姆的描写塑造就是一位典型的美国西部乡村儿童,具备了浓厚的本土色彩,受到了本土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他的生活成长离不开西部环境。《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各种人物都明显带着本土色彩特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 地域风格对美国文学产生的影响
  马克·吐温的创作扎根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伴随着马克·吐温年龄的增长,其对美国表面繁荣下所隐藏着的社会现实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因此,其开始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与揭露。这一时期无疑是马克·吐温创作的鼎盛时期,也是他在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观察,升华到对美国政治制度、生活理念、社会观念、思想情操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中,马克·吐温的创作更加尖锐、辛辣,笔锋更加犀利。随着马克·吐温作品范围的广阔以及人物形象的确定,更加充分地展现了马克·吐温娴熟的艺术技巧与魅力。而伴随着马克·吐温所创作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发表,他成功地将本土色彩文学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成为了美国文学一种创新独立的文学形式。马克·吐温的文学创作受到了当地语言风格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蕴含了大量的诙谐幽默方言和俚语,通过灵活利用当地语言对其周围环境和居民生活展开真实的描写,成功刻画出了不同的当地人民形象。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汤姆·索亚歷险记》无疑是一部最具代表作的作品,充分反映出了美国西部的社会生活。
  正是在马克·吐温的小说创作下,使本土色彩文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创了美国文学史上的新时代,他的创作来源于西部生活,描写语言风格同样出自于西部当地。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更是说道:“所有现代的美国文学,都来源于马克·吐温。”可想而知,他的影响力有多么的大,马克·吐温作为西部本土的一位作家,其文学创新归功于当地语言的运用,他的小说描写的是西部真实社会生活,各种故事情节都发生在身边所处的生活环境当中。作为美国文学史上一位极具民族特色的作家,马克·吐温的文学创作根本看不到欧洲文学的影子,他的作品是是真正代表了美国文学,他是一位土生土长的美国作家,其开创了美国文学的新时代。
  四 结语
  综上所述,本土色彩作为美国现实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诞生与发展受到了地域风格的影响。本土色彩是当地作家对于文学艺术的创新,通过运用当地的语言对本土生活习惯、语言风格以及乡土人情进行真实的描写,对整个美国文学界乃至世界文学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促进了全球文学的不断发展进步。
  注:本文系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2400411742,项目题目: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河南转型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敏:《从轻松的幽默到辛辣的讽刺——浅析马克·吐温几篇作品中的讽刺和幽默》,《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2] 黄玉霞:《浅析马克·吐温儿童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以张友松〈汤姆·索亚历险记〉汉译本第一章为例》,《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1期。
  [3] 冯凯伦:《美国文学的本土色彩及其影响——以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例》,《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4] 李丽丽:《幽默与讽刺的完美结合——马克·吐温小说艺术风格探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5] 杨仁敬、杨凌雁:《美国文学简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6] 黄江娜:《从〈汤姆·索亚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幽默手法》,《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7] 朱振武等《美国小说的本土化多元因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8] Spika,Mark.Developing Speech Acts in the American Novel.Novel:A Forum on Fiction [J].2010,Vol.28(02):222.
  (张柏柯,洛阳理工学院外语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1    在银行排队的人形成了长龙,让等待的人心浮气躁。  今天是礼拜天,刚下过雨,是近来难得的一个阴天。  芸儿很爱美,阴天对她而言是出门逛街的绝好天气。但我明白,她并非是害怕阳光,她只是喜欢阴天的那种晦暗。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可见人的角落,她在寻求共鸣。所以我知道她确实深爱着我。  我是一名大学物理老师,站在我身旁的芸儿是一家公司的普通文员。我们马上要领取结婚证了,今天是在银行办房贷的日子,我们
期刊
摘要 从《饥饿的女儿》到《好儿女花》,母亲因非婚生的“我”和子虚乌有的男女“私情”,成为“坏女人”,受尽世人的鄙视与欺辱。虹影以女儿的叙述视角,书写社会历史环境和生活重压如何把一个曾经美丽、叛逆、向往爱情和美好婚姻的女性,变成丑陋、粗俗、冷漠而毫无温情的母亲的形象,蕴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深刻理解、热爱、思念和敬重,以及对世俗偏见的深刻质疑和否定。  关键词:母亲 母爱 饥饿 坏女人 责任与担当  在老
期刊
摘 要 凯瑟林·安·波特擅长运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在《被遗弃的韦瑟罗尔》中巧妙地运用多种叙事技巧,并通过叙述视角的灵活转换,从各种角度展现了临终前一天老奶奶的意识流。这些意识流或以自由联想方式出现,或以内心独白呈现,或通过第一人称独白,或以第三人称叙述,皆生动而形象地展现了韦瑟罗尔奶奶坎坷而沉重的一生,刻画出一个坚强、乐观、持家有道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叙事时间 叙事视角 人称 叙事频率  意识
期刊
感谢“百度”海纳百川,欲以“阅读”这一平台给我出本名为《“水怪”与老虎》的电子书。此书收入了我近些年来发表于各类报刊的数百篇杂文,因此,它可称为是一本杂文集。但,在这“杂文集”的“集外”还有那么一集,却收入了我在上个世纪60—90年代所写的几首诗。这是为何?说来,这还真是有些“讲究”呢,而那“讲”它“究”它的文字,又何尝不是一篇篇“杂文”!因之,当有文友笑谈,说我这是“鱼目混珠”,我便立即反驳:“
期刊
要说我最讨厌的事是什么的话,莫过于在拥挤的时刻突然被人从背后拍肩膀了。  那时的我就像深海鱼般优游自在,在人群中游着。人们的窃语声,笑声,以及不知从谁的随身听里漏出来的音乐的碎片。嘈杂的广告词,淡淡的香水和烫发液的臭味。泛滥的色彩,交错的光线。及堆得像头那么高的吐气。  盘旋在这些之中,我的思考缓缓地流动着。  虽然那只手不过是很轻很轻地放在我右肩上,但已足以使我惊惶。那一瞬间,我想必是一脸惊惶,
期刊
摘要 论文从小说主体层面的精神维度——边缘人物的精神世界入手,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对小说中边缘人物的潜意识与外现的情感世界进行剖析,探究小说中人物的边缘化在场的心理变化和精神状态。在借助乔利创作的审美视阈层面读解作品人物的精神世界的同时,得出其所呼吁的“作为中心人应尊重边缘人群”的审美诉求,以及边缘形象情感互塑的自我救赎方式。  关键词:《皮博迪小姐的遗产》 精神分析 边缘人物形象  现实世界的主体在
期刊
摘 要 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儿童文学中人文关怀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在我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况中,往往忽视了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在绝大多数的儿童文学中,过分注重理性,这使得儿童文学作品变得枯燥。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儿童文学中的人文精神逐渐萎缩。新的形势下,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儿童文学中人文关怀的回归使其创作水平不断提升。  关键词:儿童文学 人文关怀 理性 人文精神  一 儿
期刊
摘要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新世纪以来美国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小说通过盖茨比追寻自己旧爱的故事,展现了盖茨寻求自我身份认同的艰辛历程。本文试图从双重叙事的视角,抓住盖茨比寻爱的显性叙事与身份认同的隐性叙事,来探寻盖茨比在身份认同之路上的求索与最终失败。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 身份认同 双重叙事  1925年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发表中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成功为其奠定了文
期刊
摘要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20世纪的最佳小说之一,其作者菲茨杰拉德是美国“迷茫的一代”和“爵士时代”的代表人物,小说通过讲述盖茨比对美国梦的追寻过程,清晰地再现了当时美国人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一战后人们的精神世界。本文将从美国梦的追寻、实现和幻灭三个方面分析盖茨比的美国梦,解读美国梦幻灭的原因。  关键词:盖茨比 美国梦 追寻 幻灭  美国是一个全民崇尚梦想的国家,美国人始终坚信,只要勤奋、努力
期刊
摘要 霍桑笔下的海斯特和曹禺笔下的繁漪是世界文坛上著名的具有鲜明特色和反叛精神的女性形象。她们的经历颇为相似,作为所处时代和社会的牺牲品,她们都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向暗黑势力作出了种种抗争,但最终都以不同程度的悲剧而收场。本文结合这两部作品,从比较两位女性的悲剧命运入手,着重探讨了其悲剧命运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并揭示了在没有人权的制度下,单凭个人力量去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社会的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