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儿童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中医诊疗体会

来源 :四川中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介绍1例儿童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诊疗经过,探讨分析儿童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可能的病因、发病机制及西医治疗;中医对该病的认识,包括中医病名、病因病机,提出儿童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病名诊断“痰核病”,并从脏腑经络角度论治儿童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诊疗思路,解析小柴胡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本病的依据。
其他文献
徐蕾教授认为干燥综合征之阴虚津亏证的产生原因包括津液的生成不足及输布失常两方面,故多与肝、脾、胃密切相关。徐蕾教授推崇“酸甘化阴以治燥”,并提出“治燥不可一味养阴,需养肝柔肝”“必先实脾”的理念。酸可敛阴生津,甘可滋阴益胃,酸甘配伍,一敛一滋,则能二济其阴,促使脾胃化生阴液,即酸得甘助而生阴,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辨证论治,代表方“三参饮”,临床疗效佳。
津液不足是干燥综合征的中心环节,但细究有津液的绝对不足和相对不足。对于前者,于静教授通过直补阴液、兼补气血、清解燥毒诸法以滋源固本、治标节流。对于后者,通过活血散瘀、调气化湿、通畅三焦诸法以通达气机、敷布津液。多法并举,临床多有良效。
文章主要介绍汪元主任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经验。汪主任认为干燥综合征是以气阴两虚为本,痰瘀痹阻为标。气阴两虚主要是脾阴虚与脾气虚,脾气亏虚则津液失于运化,脾阴不足而生内热,内灼阴津,病程日久,痰瘀痹阻,脉络不通,均能致津液失于输布,不能上承头面清窍,脏腑筋脉失于滋养,而致发病。治疗上注重益脾气,养脾阴,培土生金。
干燥综合征是以外分泌腺受损为主,并累及皮肤、肌肉、骨骼、肺、肾等多个脏器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归属于中医燥痹。阴虚为本,燥毒为标是近代学者的主流观点,然而临床应用滋阴清燥之法往往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作者认为干燥综合征患者阴虚燥盛,久则气血痹阻、燥毒随经流窜四肢百骸,形成燥、毒、瘀胶着互结之势,同时存在气的升降相因失调。故文章将从升降相因理论出发探讨干燥综合征患者的病机,以期为干燥综合征的诊治提供
介绍沈丕安教授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经验。沈教授认为将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归属中医“燥痹”范畴有待商榷,认为该病为风、寒、湿、热、痰、瘀、毒加肾虚,“7+1”因素复合致病,以清热解毒、养阴生津为主要治法,并兼顾兼证的治疗。附验案1则。
2021年12月4日我科收治1例因结缔组织病导致小腿皮肤坏死伴感染的中年女性患者,经积极控制结缔组织病病情、抗感染、创面清创换药、皮片移植手术、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等综合治疗后,最终创面封闭,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该病例提示积极有效地控制病情、简单快速地封闭创面是成功修复结缔组织病引起的皮肤损伤的关键。
《温病条辨》增液汤中玄参、生地、麦冬三味药,以增液润燥之功效,治疗阳明温病津亏便秘之证,但在临床中不仅用于以上症状,也能用于糖尿病、慢性咽喉炎、干燥综合征等证属阴津亏损者。而接受胸腔镜肺部手术的患者术中丢失体液、术后充分引流,便会出现津液不足如:口渴、便秘,即“无水舟停”,而部分津伤较重导致阴液暗耗的病人更有五心烦热等阴虚的症状,不仅极不利于术后康复,也会增加患者心理负担,甚至增加住院时长,针对此
干燥综合征合并胃食管反流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现无特效药物治疗。干燥综合征以阴虚津亏为主要病机,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多与食管失濡、胃失和降或肝气(肝火)犯胃、胃气上逆有关。根据二者病因病机,干燥综合征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应“益气养阴、生津润燥”滋养其体,“和胃降逆、疏肝理气”恢复其用,并配合制酸抑酸药物,同时注重生活调摄。附验案1则以佐证。
干燥综合征是以口干、眼干等干燥症状及多系统、多器官损伤症状为主的一种结缔组织病,其中口眼干燥是患者最痛苦的主观症状感受。“清阳出上窍”理论是对“泪、汗、涎、涕、唾”等具有清稀上浮性质的津液秉轻清之气上奉头面,并濡养孔窍的高度概括。清阳以五液为体,干燥症状是因清阳不生、清阳不升或清阳受损,“清阳无以出上窍”而致。该病以五脏虚损、清阳不生为重要基础;脾虚受困、清阳不升为关键环节;燥痰瘀毒、损及清阳为重
<正>龙胆泻肝汤出自《医方集解》,由龙胆草、黄芩、山栀、柴胡、当归、生地黄、木通、车前子、泽泻、甘草十味药组成,具有泻肝胆实火、清肝胆湿热之功,且能兼顾补养肝血,使苦寒不伤阴血[1]。更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称其“妙在泄肝之剂,发作补肝之药,寓有战胜抚绥之义”。我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国家首届岐黄学者季光教授临证加减用其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案疗效满意,现将典型的2则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