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九儿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re7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贺九儿,喜春社戏班儿的三牌老生,也是戏班里的能人。有人说了,一个三牌老生,还是能人?
  我说是能人,就是能人。为啥说贺九儿是能人,他文武场面全在行,能操琴打鼓,会的戏码还多。要不的话,他能在松州这个地界站住脚?
  梨园行内都知道,松州虽然地界小,但是这儿的戏迷懂戏,没有两套本事,想在松州城吃唱戏这碗饭,难。
  当年北京有个谭派的角儿,在松州城就栽过跟头。
  那个角儿,头一天打炮贴的戏码,是谭派的坐宫盗令。
  松州城的戏迷都知道,这个坐宫盗令不是老谭的戏,是张二奎和杨小楼的戏,杨小楼在世的时候,老谭为了让戏,从不演这出戏。
  杨小楼去世后,老谭才开始唱坐宫盗令,可是老谭傲气,不想让人们认为,他唱的坐宫盗令,是学张二奎的“奎派”,老谭就把戏中“叫小番”这句唱腔,加了个嘎调,因为老谭有嗓子,这个调门,唱上去了。
  打炮那天,虽然戏票三块三一张,但是松州城的戏迷都憋着劲儿,想听一声谭派响遏行云的“叫小番”的嘎调。
  可是北京来的那个角儿,哪有老谭的嗓子,“叫小番”的嘎调,他唱不上去。那天晚上他来的坐宫盗令,全是“奎派”的戏路,他以为松州城的戏迷不懂,想唬过去。
  他的腔儿还没落地,台下就喊起了倒好,有人喊“三块三,叫小番;叫小番,三块三!”
  回过头来,再说贺九兒来喜春社搭班时,班主问他,宗哪派?
  他说,通大路。
  什么行当?班主又问。
  生旦净末丑,都会。
  都会什么戏码?
  差不多的都会。
  哦!好啊,咱戏班儿还没唱过“白马坡”呢,你明天晚上,就来一出“白马坡”吧。
  懂戏的人都知道“白马坡”是关二爷的戏,那是融老生、武生和架子花脸于一体的戏,很吃功夫,没本事谁也不敢应工这出戏。
  贺九儿应了这出戏,松州城很少演这出戏,戏迷看了后,认为很不错,叫好不断。这样,贺九儿留在了喜春社。
  那天,松州城纺纱厂老板的母亲过八旬整寿,唱堂会,前面有个垫戏,安排贺九儿和戏班里一个姓辛的男旦唱《武家坡》。
  戏班管事贴戏单时,贺九儿的名字写在了上面,旦角的名字写下面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出戏老生是主角,旦角是配角。
  姓辛的旦角一看戏单,心里不高兴了,戏开演前,他对贺九儿说,一会儿开演时,你好生着点儿。
  贺九儿以为,旦角儿打招呼的意思,是一会儿对戏时,悠着点儿,不要赶戏,他点点头。
  前面唱完了西皮导板和散板,唱到快板时,没想到旦角铆足了劲儿,越唱越快。
  本来戏班里就有“老生怕西皮,旦角怕二黄”的说法,今天这折《武家坡》唱段就是西皮腔,老生的调门本来就够不着,旦角再这么一赶戏,贺九儿立马蒙了。贺九儿定定神,才翻过闷来,今天这旦角,是要阴他。于是贺九儿偷吸一口气,抖擞精神,铆足了劲儿,和这个旦角杠上了。本来贺九儿嗓筒又高又亮,对口板唱得如珠走盘,干净利索,板槽扣得滴水不漏。这也就是贺九儿功夫瓷实,要不早就脱板了。
  看戏的人都高声喊,好!
  纱厂老板八十岁的娘,脸上笑得像朵菊花,大声说,赏!老太太的家人一听,马上赏给贺九儿大洋四十块。
  贺九儿拿了赏钱,心里高兴,第二天中午,在松州城的宴宾楼请客,戏班班主、琴师鼓佬,还有那个旦角,一应俱到。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贺九儿站起身,把手一拱,对那个旦角说,辛大哥,贺九儿谢谢您!
  为啥?那个旦角儿问。
  谢谢您昨天堂会之上捧我的戏。
  那个旦角刹那间脸红了,你……
  没等那个旦角说下去,贺九儿掏出二十块大洋,放在他面前,说,这赏钱咱们一人一半,戏班里就是要互相帮衬。
  选自《天池·小小说》
其他文献
女人,不同于其他村妇高门大嗓、身板宽厚,她声音细碎、身如薄片。她逢人喜欢笑,可笑起来的样子不好看,像哭。  她和庄里人一样喜欢蹲着吃饭,吃起饭来架势很猛的样子,大口大口地吸溜面条,就着大蒜。  她身子骨弱,干农活儿不行,不只力气不行,技术也不中。地里的活儿,种子撒不匀,地蹚不平,收了包谷又漏了豆子。  在家里,家务也做不利索,一年四季家里家外邋里邋遢,鸡喂得像她一样精瘦,羊也瘦得只剩一身长毛。  
期刊
白岭圩粉店多,汤粉、拌粉、煮粉、炒粉,应有尽有。而最给白岭人长脸的当推“大石炒粉”,居然卖到680元一份,还供不应求。  白岭圩最受伤的莫过于粉店同行。大发粉店的老板林麻子就眼馋得不行,心想自己卖8元一盘的炒粉都顾客寥寥,他林大石凭什么卖出天价,难不成米粉里放了黄金和钻石?这不是挣钱,是在抢钱!林麻子甚至怨恨白岭圩上的人瞎了眼,只会跟风从众,并不识货。  林麻子来白岭开粉店两个月来,对林大石略有耳
期刊
父亲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也没有见到过海。  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海。  父亲曾问过爷爷,海是什么?  爷爷指着村子里有个半亩地大的池塘子说,江河湖海都是水,这池塘就是海。去,下海耍吧。  父亲光着屁股蛋子在池塘里扑腾,那时他以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这一块池塘子。  父亲参军,跟着部队南下。  首长问,你们谁能爬山?  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从小就上山放羊砍柴,每天翻山
期刊
“你看这村子里,人家都给祖先立碑了。”山明指指院子旁的那片坟地。  月光里,乳白色的大理石碑一座紧挨一座,密如丛林。  这些年,人们富裕了,纷纷给祖先修坟立碑。座座石碑精致漂亮,彰显着人丁兴旺,家族繁盛。越是豪华的石碑,越显示那家人经济实力雄厚。  他淡淡地说:“咋能看不见!”  “都立碑了,就爷爷奶奶坟头上光秃秃的,你心里咋想?”  “我们这里曾有个清代的翰林坟地,雄壮气派,雕梁画栋,如一座宫殿
期刊
豆娘的脚落到火船码头的石阶上,目光却飘向了更远处。江面上的船似远又近,影影绰绰,在她眼前,在她心里,这许多年。  豆娘总爱跑到火船码头待一会儿,可她又待不了太久,大概就一刻钟的时间,她就要往家赶。婆婆找不到她,那叫喊声足以洒遍松口镇上的几条街,岂止是她家所在的繁荣西街。  豆子是知道的,很小的时候她就知道,娘爱去火船码头。那时候她还小,总会问娘,你看什么?江水有什么好看的?豆娘摸摸她的头,旋即又看
期刊
杨其珊是陆河县名人,擅长武术,还擅长医术。陆河县民团团长周子航犯病,尤其是颈椎疼痛,难以忍受。其下辖三营营长吴章推荐说:“找杨其珊,一定能治好。”周子航就在吴章的陪同下,带着几个警卫去了。杨其珊让他躺下,一排银针下去,再一通拿捏,周子航感到轻松多了。  他是颈椎病,那时很难治。  可是,一段时间后,他的病愣是让杨其珊治好了。他很高兴,竖着拇指夸奖:“华佗,真正的华佗。”  杨其珊摇着头,谦虚地笑笑
期刊
临近年关的风可真冷,像小鞭子一样抽人脸。我开着车给乡下的姑妈去送年货。想到辽阔的乡野,被城市拥挤的身心豁然开朗起来。  刚进入通往乡村方向的公路,被路旁窜出的一个男人拦住了。我被吓了一跳,以为遇到了打劫的,好半天才把车窗摇下一条缝,不友好地问:“你想干吗?”  男人冻得瑟瑟发抖,一脸尴尬地说:“俺拦错车了,没看清你是个女司机。你能让俺搭一段车,去公主屯吗?”  我有些奇怪,他怎么知道我路过公主屯呢
期刊
这是小城工會职工图书馆。其实,叫馆已有些抬举它了——仅仅一百多平方米的屋子,四周呆立着做工粗糙的书架或报架。架上的图书多属旧货,而报纸、杂志倒还应时。来人也不多,尤其是工作日。  只有陆刚是例外。  陆刚是列车上的乘警。每逢休班日,他总要来趟这里,一呆就是小半天。时间长了,陆刚与管理员丽丽就熟得跟老朋友似的。  “前天,五号车厢上来一个女毒贩,我奉命装扮成乘客,对她实施跟踪。”陆刚拿起一本杂志,一
期刊
米丽给女儿开门的时候,第一眼看到了那枝郁金香。它像是刚剪下不久,几片墨绿色的葉子一捏就要出水的样子,顶端的花朵粉红粉红的,像极了女儿娇嫩的脸。  女儿把那枝郁金香举到米丽面前,说:“妈,给你,节日快乐!”米丽的心久违地荡漾一下,又莫名地暖了一下。她很是怜爱地接过女儿手中的郁金香。  米丽到阳台洗衣槽下的一个角落里,找出一个花瓶,洗净装水后,小心翼翼地把那一枝郁金香插进瓶子里。  第二天早晨醒来,米
期刊
腊月初八,是我大喜的日子。  院里院外的客人,翘首以待。我心里忐忑,不知新郎以何方式迎娶。别看我长相不咋样,皮肤黑秀发黄,但我向美而生。  父亲足智多谋,为爱女上门提亲。男方气宇轩昂,隆中最有名的才子,懂天文、晓地理。父亲毫不掩饰家有丑女的事实,顺便托出我兰心蕙质。东汉名士黄承彦独生女,自幼熟读经史,学识渊博,传说中的奇女子,黄月英是也。  那天,他前来提亲,我倚窗而立。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玉树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