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百人百论之邵飘萍、林白水、张季鸾

来源 :社会科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767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邵飘萍rn戈公振曾说:“民国以来之报纸,舍一部分之杂志外,其精神远逊于清末.”中华民国新政权建立之时,即压制言论自由之日,这个名义上的国民政府距离真正的民主和自由体制还非常遥远.袁世凯的帝制复辟,像闹剧式的插曲,其身后的北洋军阀们,走马灯一般频繁更替的总统总理,其眼界、人望和手段等而下之.如果说对言论的管控有所放松,乃是军阀间争权夺势而无暇顾及.外国的租界、使馆,甚至医院、酒店等,也为躲避追捕的文人和记者提供了暂栖之所.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在夹缝中顽强地生长起来的.陈独秀出入研究室和监狱的说法,很好地概括了早期新文化创造者们的处境和他们对这一处境清醒的认知.“五四”运动前后因言获罪的文人和以身殉报的记者,有长长的名单,他们的生平和文章值得我们回顾和纪念.
其他文献
现代学科理性秉持一种割裂的而非圆融的、僵化的而非流动的观物方式.这种观物方式将现代理性主义发挥到极致,从而导致了所谓知识的碎片化、世界观的碎片化等现实问题.碎片化、学科化的现代学术导源于主客体二分的西方现代哲学观,基于此种哲学观的观物方式不能体察“天地之美”“万物之理”“古人之全”.这就迫切呼唤一种可能的新学问,倡导一种“立体系统的整体结构”,不妨将这种具有整体诉求的问学路径称之为“侨易通观”.立足于侨易通观的立场,对于现代性的认识就不再拘泥于单线的谱系论观点,而能够照察到世界文化互相激荡,各区域文明你中
叶隽基于他的侨易学理论构想了一种“二元三维”的世界秩序模型,他认为关键是要在静态的东—西方的二元关系之上建构出一个动态的第三维,借此消解二元对立结构中绝对的主体,而代之以一种变动性的侨易主体,来实现“求同存异”“美美与共”的秩序,进而化解文明的冲突.但问题在于如何使变动性的侨易主体与那更为基本的二元构成一种稳定的关系,尤其是在文明的趋同进程中同时产生着种种绝对异质的极端思潮,这种异质的东西是否能融入到阴阳互化的侨易秩序中?叶隽的问题也许恰恰在于侨易学既想成为思辨哲学,又想成为实证学科,最后还想成为实践方法
《哥达纲领批判》原是马克思对德国社会民主党之纲领而作的批判,其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异质文化和历史处境的影响.因而,不同文化处境中的《哥达纲领批判》诠释始终在文本与处境的张力中发展.作为中国20世纪20年代初最系统的《哥达纲领批判》诠释,郑振铎所著《我们要怎样干社会革命》一方面“照着讲”马克思在纲领批判中所提出的原则,另一方面根据近代中国的具体处境“接着讲”纲领批判.如此,郑振铎百年前的理论探索,既为窥见百年前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处境提供了一扇窗,又为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提供了模板.
一、引言rn2018年发布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China\'s Standards of English Language Abili-ty,以下简称CSE)是首个面向我国学习者的英语能力标准,旨在加强对学习者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各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教学和测评架起一座连通的桥梁(刘建达,2015).CSE以语言运用为导向,将学习者的英语能力从低到高划分为“基础、提高和熟练”三阶段九等级,其中一、二级对应小学学段.随着CSE颁布时间的推移,其对英语教学的指导和影
期刊
《御制至圣文宣王赞并加号诏碑》保存了宋真宗御制的“至圣文宣王赞”和“加号诏”.“文宣王赞”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一日御制;“加号诏”为大中祥符五年八月二十二日下诏刻于全国文宣王庙的诏书.诏令由中央下发到地方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以《宋大诏令集》所存具有文献档案性质的中央原始诏令,以临城碑刻为代表进行了不同程度改写的下行诏令.该诏令在全国传播展现的是宋朝崇尚儒学的政治意图,亦是向辽朝更是向天下表明宋朝在儒学上的话语权.
一、问题的提出rn译林出版社新修订的《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将原来的Task板块整合为Integrated skills板块.该板块以活动为导向,融合听、说、读、看、写的技能训练,引导学生在运用听、读、看等理解性技能的基础上,向说、写等表达性技能过渡,完成半开放性的活动,形成个性化的产出(王守仁、何峰,2019).从教学内容看,综合技能板块的各个部分围绕特定的单元话题展开,让学生借助语篇阅读和看、听、说活动及写作逐步拓展知识视野,锤炼语言能力,培养文化意识,发展思维品质,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创新,促进英语学科
期刊
受到正统文学史叙事的影响,学界对当年的“文白之争”往往满足于粗疏笼统的“文言反动”“白话先进”的对立判断.其实,“五四”的思想故事绝不是仅靠一家之言就能撑起的历史叙事,而需要以“群言”的方式对细节进行不断填充.《重撰“五四”:在语义与场域之间》摒弃了单一历史主体的正统叙事,通过呈现“五四”场域中多元主体的思想表达与文化体验,强调文白对抗叙事在中国文人特定生命场域中丰富的语义内涵,并以此打开重撰“五四”的历史空间.作者在语义与场域之间打捞历史记忆,以此重撰“五四”,这既是对学术话语的重塑,也是学科体系再造过
利用“形用义音序五者互相求”考字方法,对《汉语大字典·口部》《中华字海·口部》收录的部分疑难字进行了考释.认为“吱(吱)”“以”“(似)”“呮”“(中)(嘍)”“(劍)”“(妳)”“(隂)”“(蔡)”“(漱)”“(粏)”皆佛经文献音译字,无实义,《龙龛》收录此类“口边字”多有脱离佛经文献而援引字书、韵书为之说解,致使《龙龛》收录的佛经文献用字与佛经文献脱节者;“(喬)”当是武周新字“君”所变;“(磬)”当是“(嗸)”字所变;“(咯)”有可能为“跡”字俗讹;“(厢)”“(厢)”有可能为“咂”字俗讹;为“嘋”
一、生态危机的根源rn陈云(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以下简称“陈”):盖尔教授您好,很高兴能够通过这种特殊的网络方式与您进行学术访谈.我们知道,您是澳大利亚的著名环境哲学家,在该领域著作等身,造诣很深.因而,在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也正在关注着您的系列论著.我们注意到,目前在一些译介或研究成果中,有人将您称为后现代过程哲学家,也有人将您称为生态马克思主义者,不知您更加认同哪一个称呼?
期刊
华北地区的自然景物造就了李成、郭熙画派的绘画风格,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绘画风格在南移过程中因地域原因而发生了巨大的风格变化.通过大量文献对元代几个代表性画家的作品分析,考察了元代绘画的壁画性特征以及因地域性因素而产生的北方绘画的壁画性因素及其风格成因.进一步讨论了元代绘画在风格上的继承和影响,元代绘画介于两宋和明代绘画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