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德育功能

来源 :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x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生涯规划课是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一大抓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正确认知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但当前职业生涯规划课德育功能的实现存在简单化的现象:课程功能仅定位为就业指导,教学过程弱化了社会实践的环节,教学主体缺乏德育实践的自觉性。对此,要用德育理念引领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发展,丰富德育实践的方式手段,实现课程德育队伍的合力。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德育功能;课程思政
  近年来,随着各行各业逐渐趋向智能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发展,社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如更趋向于高端化和精简化。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剧增。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越发受到重视,形成了蓬勃发展的势态。从目前来看,大部分高校已经严格执行教育部相关要求,将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必修课程开设,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当前职业生涯规划课在目标旨趣上存在狭窄化和庸俗化倾向,简单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等同于就业指导课,淡化了其中的德育意蕴。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高校必须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下称“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大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引领大学生认识自我与规划人生的课程,其德育色彩更加浓厚。基于此,挖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德育意蕴,强化其思想引领功能,成为构建“三全育人”模式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德育意蕴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运用兴趣岛、彩虹桥、MBTI性格理论、成功体验回忆表、价值观市场交易游戏等手段帮助大学生分析兴趣、性格、技能、价值观等内容,使他们更加准确深刻地认识自我,从而确立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目标和成长路线。职业生涯规划课是生涯规划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建构健康的职业观念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职业生涯规划课在引导大学生自我认识和规划发展蓝图之时,要善于引导他们将个人的成长之路与祖国民族的发展之需紧密结合起来。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过程,职业生涯规划课都凸显着强烈的德育色彩。
  (一)从课程论视角,课程具有强烈的德育诉求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从课程目标来看,每门课程都内在包含着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双重使命。挖掘各类课程的德育元素,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有效协同,成为新时代高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要求。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与大学生探讨个体、职业、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科学课,其德育的价值诉求更加外显和强烈。进而言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本身就是德育内容。由此,挖掘和激活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德育元素,加强课程教学在思想教育、价值引领、生活引导等方面的自觉性建设,是课程内在的发展向度。
  (二)从认识论视角,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科学地阐释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最终要回归到实践中去。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深刻实践。检验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成效的重要标准在于,是否能够引导学生将心智认知转化为社会实践。职业生涯规划课利用课堂学习让学生掌握兴趣、性格、技能、价值观等概念的内涵和形式,并引导他们利用这些认知剖析自身特质。但掌握理解这些概念理论和认识自身特质并不是教学目标的终点,恰恰相反,只是课程教学的起点。职业生涯规划课不是要让学生“坐而论道”,而是“起而躬行”,将思想认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力量。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观世界逐步向客观世界转化,将思想认知转化为行动实践。在服务社会的行动中,学生也不断检验和优化自身的兴趣、性格、价值观等特质。职业生涯规划课引导大学生将思想认识行为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引导他们投身社会实践、服务社会的德育过程。
  (三)从价值论视角,课程重在培育科学价值观念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重要的观点之一就是要科学认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引导人们协调处理好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个体成长进步的“小我”要积极融入国家民族发展的“大我”之中。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中曾深刻指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2]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價值取向就是如此,引领学生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课程从自我分析与自我认识出发,引导学生在对主客观条件理性分析基础上合理规划未来的发展路线和目标。但学生确立的职业生涯目标不能是短期的、自私的,而应该置于国家发展的大势大局之中。一言以蔽之,职业生涯规划课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实现自我成长成才与国家民族发展的同向同行。
  二、职业生涯规划课德育功能的实现困难
  如前所述,大学生职业生涯课具有丰富的德育意蕴。实践中,部分高校也积极挖掘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德育功能,探索“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但客观说来,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思政味”不够浓烈,在课程定位、教学过程以及教学主体等维度的德育自觉性还比较落后。整体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德育功能的实现过程中存在简单化、浅层化、庸俗化等做法。
  (一)课程功能定位为就业指导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显得更加迫切。基于此,部分高校日益强调,要发挥好职业生涯规划课在大学生求职就业过程中的作用。但生涯规划课的教学目标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其中既有认知层面,又有态度与价值观层面。从功能层次来看,职业生涯规划课涵盖了自我特质探索、就业指导、能力发展、生涯规划、价值观塑造等多重功能,就业指导只是其中的初级功能。部分职业生涯规划课将课程教学目标简单化为就业指导,过分凸显诸如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求职礼仪等内容。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过程“就业化”和教学目标狭窄化的做法矮化了课程的教学旨趣,淡化了其中态度、能力以及价值观等维度的教学目标。   (二)过程中弱化了社会实践的环节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大学生思想品德内在包含着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不同环节与结构。而社会实践既是评判个体思想品德的决定性标准,又是由品德意志向品德行为转化的重要环节。加强德育,就要重视实践转化,促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悟和深化,强化思想认识和责任担当。但是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在手段上主要采用理论学习,在形式上表现为单向灌输。职业生涯规划课缺少设置学生参与体验的环节,那么课程学习很大程度上就只能停留在思想认知层面,弱化了德育效果。一言以蔽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过程中过分知识化、理论化、课堂化的做法,导致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习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态度很难得以深化和转化。
  (三)主体缺乏德育实践的自觉性
  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发挥主导作用。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的任课教师大多为辅导员。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大多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补德育元素。但整体而言,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德育的自觉性还不够强烈,很多时候依然停留在表层化的状态。部分教师虽然积极引导学生将专业学习、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但对于其中的内在逻辑却缺乏深刻论述。“职业生涯规划课要从教育主体方面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才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从教育内容方面抓专业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执业能力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3]当前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鲜于将人格培养与素质教育有机联动,导致课程教学的德育功能实现比较被动。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元素,是践行和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的一大抓手。“对于高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内容有机融合到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日常工作中。”[4]发挥好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德育功能,高质量实现“课程思政”,成为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用德育引领职业生涯规划课建设
  德育具有强大的政治定力、思想活力和价值张力,能够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创新发展提供牵引和规制。为此,要在理念层面强化德育导向,发挥思想教育的力量引领职业生涯规划课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方面,在教学目标上凸显德育色彩。课程教学目标要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在课程教学伊始,就明确提出课程要达到的德育目标和要求。比如,在讲授“职业兴趣”章节时,要重视分析职业兴趣具有的个体属性与集体属性的双重性质,引导学生将职业选择与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联结起来。另一方面,在课程内容架构上,要增补德育的元素。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内容体系不能只是生涯规划理论知识的“自转”,而应该填充历史使命、责任担当、家国情怀等元素,实现课程内容与德育元素的“同频共振”。
  (二)丰富德育实践的方式与手段
  大学生科学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不能停留在口头层面,而必须付诸行动。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强化德育实践。首先,在教学模式上,从单向灌输往双向互动转变。职业生涯规划课较其他类型课程而言,对认知概念、理论的知识性要求较低,而对理解、体悟等思想性要求更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5]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要增强师生之间的合作互动,让学生对其中的性格、兴趣、价值观等职业生涯规划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其次,在教学手段上,要积极创设课程体验的情境。职业生涯规划课具有强烈的实践指向性,这就意味着教学方式要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体验感。教学过程中,要引入诸如实景模拟、VR技术等手段为学生设置情境体验,提升学生参与的比例和程度。另外,对于课程作业布置,要增加生涯访谈、社区实践等环节,为学生将课程知识转化为行为实践搭建平台和提供动力。
  (三)增强课程德育队伍的合力
  高校辅导员作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最主要师资力量,不仅要强化思想自觉,重视加强学生价值引领,而且还要善于与其他队伍形成教育合力。其一,要与专业教师队伍形成合力。职业生涯规划课在引导学生规划生涯之时,要结合专业学习的內容进行。学校要有意识地强调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促使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的责任担当,将专业之能与国家之需联结起来。其二,要与企业形成合力。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具有阶段性和终身性相结合的特点。在阶段性层面,可以积极为学生搭建社区实践、企业参观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职业环境体验,深化责任感。在终身性层面,可以聘请企业家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导师,帮助学生确立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目标。
  深层次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德育功能,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国家各行业良性发展的现实需要。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建设中,要积极寻找课程教学与德育工作的契合点,积极发挥德育工作的正向思想牵引作用。但职业生涯规划课德育功能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措并举,联合专业教师、社区、企业等力量,形成合力。只有深层次实现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德育功能,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实现职业生涯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
  [3]杜彬,高淑桃.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正向牵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4):114-116.
  [4]张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运用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5(25):74-76.
  [5]杨军.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特点、原则和路径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60-62.
  责任编辑  牛志鹏
其他文献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德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基本宗旨,在学校德育发展和创新上成绩斐然。梳理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学校德育的实践路径,对于进一步促进和深化新时代学校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概言之,广东学校德育实践的基本路径涵摄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坚持齐抓共管的合力育德模式;打造广东德育发展的新亮点;深化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辅导员作为重要的骨干,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高校辅导员的理想信念教育状况,对于完成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存在着重大的影响,必须通过对标先进学习模范、奋勇争先自我革新、激励后进加强教育监督的方法才能真正有助于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水平与质量。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理想信念教育;途径;对策  一、引言  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中,高校辅导员经历了
期刊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亲和力和针对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心。基于石油行业特色,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探索以核心目标、育人路径、教学方法、培养方式和机制保障为方向的“五维一体”教学模式。实践表明,“五维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得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学科建设、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三方面取得优良成果,具有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因此,及时总
期刊
摘 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这些进步和成就都离不开我国高质量人才的支撑。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我国新时代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需要解决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机制。新时代调整教育发展目标的价值方向势在必行,摆脱功利主义和重才轻德的偏狭做法,是实现教育发展方向的全面化,努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新时代;教育价值失衡;价值目标
期刊
摘 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理论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视域下重读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科学、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有助于为我们厘清人类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开展自然观教育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在整体性视域下把握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需要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价值内涵和特征,坚持用实践的观点、
期刊
摘 要:新时代的人的重要特征就是具备劳动素质,劳动教育是培养能担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部分。然而,大学生劳动目的维度错位、价值评价失衡、使命担当缺失等问题屡见不鲜,折射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危机。本文着眼于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塑造,发挥课堂的阵地作用,引导大学生扬劳动精神之臻善、劳动之平等荣美、劳动之使命担当,弃劳动追求之物化、劳动评价之失当、劳动意义取向之私我。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
期刊
摘 要: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明显增强,体现在对思政知识认知明确、思想境界得到提升、意志力获益感明显增强,习得行为有所改善四个层面。但仍存在教学改革重形式轻实质、教学内容设计不能满足学生需求、教师的魅力与学生主观积极性的对接错位、学生学习思政课内生动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影响学生获得感。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应从教学供给侧和学生需求侧共同发力:“供给侧”注重平衡教学目标追求与学生期待,“需求侧”明
期刊
摘 要:黄埔军校孕育出了伟大的黄埔精神,黄埔精神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历史的沉淀现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红色文化资源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将黄埔精神作为教学素材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可以起到教育和启发青年大学生的重要作用,促使青年大学生坚定爱国主义立场、团结合作、进取奋斗,同时也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积极探索将黄埔精神运用到高校思想政
期刊
摘 要:新形势下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规范化建设存在“问题化”与“学科化”两条发展路径模式。“形势与政策”课程因不符合学术的基本特征而不宜走“学科化”发展道路,而应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一个专业方向和具体科目进行规划和建设,并从政策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手段、教材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课程的规范化建设。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104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冷暴力问卷调查,运用SPSS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大学生校园冷暴力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在主效应上,校园冷暴力在不同性别、年级、教养方式、文理科、人际关系、手机支配上差异显著;独生与否、生活区域等方面差异不显著;影响校园冷暴力发生的个体因素有:人际关系、手机支配、教养方式、性别、文理分科等。  关键词:大学生;冷暴力;影响因素  一、引言  冷暴力就是一种精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