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用家当》中的共同体意识

来源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e2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用家当》是美国黑人女性作家艾丽丝· 沃克的一部短篇小说,它呈现了固守传统的母亲与不拘于传统的大女儿迪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然而,冲突的背后又隐藏着共同体意识:母女之间相互亲近的情感共同体、黑白相互融合的种族与文化共同体.疫情当前,共同体的构建对各国的发展尤为重要.在坚定本国文化自信的同时,坚持开放共融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持续的发展动力.
其他文献
考察早期的临终诗,实与楚歌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汉代宫廷临终诗的成批出现,便源于其对楚歌艺术的继承.首先,楚地的招魂仪式,构成了早期临终诗自悼行为的文化心理原结构;其次,楚歌作为一种便于抒情的、便于创作的文体,为临终诗的创作提供了适合的文体.
“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之一,有着丰富的理论逻辑.坚持“灌输性”是思政理论课阶级性与科学性的必然要求,坚持“启发性”则是人的发展规律性与目的性的必然要求,二者在形式与内容、教育的主客体性上有着深刻的辩证关系.实现“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一是要“回应问题”,廓清“灌输性”与“启发性”及其辩证关系;二是要“立足时代”,创新“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教育方法;三是要“融入实践”,增强“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教育效果.
废名诗歌传播的轮廓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现代新诗传播的独特样本.在文献传播方面,报刊传播的有限性、自编诗集的散佚和选本的选诗取向均对废名诗歌传播产生了复杂影响.文人圈对废名诗歌传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先驱提携激发废名的诗歌创作并对其诗学观念产生影响;同侪帮衬与刊物平台为废名提供更多传播机会;后辈推崇亦对诗歌跨越年代逐渐经典化的过程产生了重要助力.作为一名跨文体文学家、学者型诗人,废名诗歌在多元语境交织中保留了足够的阐释空间,经历一段潜伏后得以重新获得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废名诗歌凭借自身的美学特质与少数人
目的:探讨志愿服务在提升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湖南省某职业技术学院82名高职护生,随机分为对照组(40人)和干预组(42人),对照组常规参加护士人文修养课程学习,干预组在常规参加护士人文修养课程学习基础上实施养老院志愿服务活动,每两周开展1次活动,每次3小时,共10次.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护生在人文关怀能力总得分及健康教育、形成人道及利他价值观、协助满足基本需要、促进情感交流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提升高职护生的人文关怀能
随着时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社区教育与老年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意义也日渐凸显.社区和老年教育课程建设也是对我国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有机补充.而我国当前社区教育与老年教育课程资源的发展主要是以社区为基点,依靠老年大学和各类高校课程资源,实用性和建设性十足.社区教育与老年教育课程资源内容十分广泛,能够极大地满足相应的需求,同时在价值引导、审美体验和生活实际上的作用也十分突出.基于此,首先探究社区教育与老年教育的内涵,进而从两方面探究二者的研究内容,并进一步深刻分析当前社区教育与老年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
英语课程是中职院校中的关键性科目之一,能助力学生的英语运用、中西方交流,可以高效、高质量地培养人才,确保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对西方的各类文化有更全面的了解.但是,因为传统教学方式一般都是运用单一性的考试,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提升不利.随着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智能手机普及率明显提升.这就需要中职院校的教师可以合理化地运用现代网络,下载手机App,对英语教学模式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提升英语听说教学效果.
襄阳地处汉水之滨,汉末刘表将荆州州治迁至襄阳,襄阳由南郡一边鄙小镇一举成为富裕大州的政治文化中心和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不仅吸引了大批文人名士的游历隐居,也成为汉末三国英雄高度关注和拼死争夺的战略要地.汉末名士、三国英雄足迹遍及襄阳各地,至今流传着大量的三国地名故事与遗迹传说,既有蜀汉英雄地名与遗迹、魏晋英雄地名与遗迹、东吴英雄地名与遗迹,还有荆襄英雄地名与遗迹和汉末名士地名与遗迹等,呈现出显著的复杂性.复杂多样的三国地名故事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汉末三国时期襄阳的辉煌历史和重要地位,具有极为独特的历史文化价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就事论事与建立一套自己的话语体系上,还应主动开展原创性、建设性的创新工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思想激荡、观念碰撞、价值多元化以及精神嬗变的经验事实.这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深入社会,渗透到社会结构的各个层次中,洞察其自身所处环境的历史条件的复杂性,提升其协调差异、化解冲突、营造重叠共识的能力,进而揭示社会转型中出现的一些重大的、尤其是方法论问题,这正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着力点.
大学生文化自信现存问题主要有文化认知不足、对待文化的态度存误区、“知”“行”脱节等.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包括: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内生动力不足、理性认知有待深化、缺乏文化自觉能力、缺失实践养成环节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阵地,应洞察大学生文化需求,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认知;应注重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能力,涵养其主体自觉性;应在课堂与课下搭建各种实践平台,促成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养成.
与图书馆界的技术派不同,论文从人文学科的角度,采用马克思哲学唯物史观探讨智慧图书馆的本质、概念由来和建设策略.从图书馆的诞生条件、职能、象征意义几个方面论证了“智慧”是图书馆的本质属性,“智慧图书馆”作为图书馆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其本质属性自然也是“智慧”.从中国传统文化视域的角度,论文提出,中国学界在传统“道器观”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选择“智慧”一词对应“smart”,成功地对外来思想观念赋名,“智慧图书馆”这个概念是西方思想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成功融合的杰作.论文强调要辩证地看待智慧图书馆的概念,也要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