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名义利率条件下非传统货币政策及其外溢效应

来源 :国际金融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b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发达国家央行在零名义利率下陆续推出各种非传统量化宽松政策.目前国内对于这些量化宽松政策的外溢效应鲜有基于规范框架的研究和分析。本文在一个价格黏性和垄断竞争的新凯恩斯开放经济模型下.分别将通胀目标制、名义GDP目标制和混合目标制下的量化宽松政策引入模型,探究处于零名义利率状态时,外国央行量化宽松政策对本国居民福利损失和本国央行最优货币政策产生的影响。我们发现.外国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随着冲击持续性的不同、政策组合的不同以及执行力度的不同,会形成“双赢”、“以邻为壑”和“两败俱伤”三种局面,本国央行不仅应当审时度势做好政策应对.还应当积极进行国际政策协调。
其他文献
本文以2007—2018年A股上市公司月度数据为研究样本,探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股票流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出于代理问题和控制权转移风险的担忧,外部投资者普遍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视为一种负面信号,并据此调整交易行为,最终导致上市公司的股票流动性降低,金融风险加剧。而不同的股权结构会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后的股票流动性产生异质性影响。上述结论在控制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本研究揭示了外部投资者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的反应,为监管部门合理规范股权质押行为,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经验证据。
本文基于2006—2018年商业银行年度面板数据,重点研究非标债权业务对银行盈利能力、风险承担和稳健经营的影响。研究发现,非标债权资产占比与银行ROA显著正相关,与资本充足率及Z值显著负相关,说明从事非标债权业务虽提高了银行的盈利能力,但使得其风险承担上升,总体上不利于银行稳健经营。此外,通过规模和时间细分发现,非标债权业务对银行盈利能力、风险承担及稳健性影响存在组间差异。为了解决非标债权业务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同类型银行平均非标债权资产占比作为工具变量的两阶段最小二乘,进一步证实了相关结论。
“中国金融教育论坛”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财经教育分会新时代金融学科建设委员会(原金融学专业协作组)(简称“委员会”)于2010年创立的高校金融教育教学交流平台。白创立以来,“委员会”先后在乌鲁木齐、昆明、北京、大连、广州、南昌、上海和蚌埠成功举办八届论坛,参与单位包括全国60多所高等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培养单位。“委员会”于2013年正式创办《中国金融教育论坛文集》(年刊),先后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
期刊
2016年以来,《国际金融研究》编辑部开展了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以进一步提升《国际金融研究》影响力,鼓励学术研究,激发作者积极性,增强作者荣誉感。
事件:2015年3月28日,中国商务部、发改委和外交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从时代背景、共建原则、合作重点等方面阐述了“一带一路”的主张和内涵,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方向和任务。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简称IFRS9)于2018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本文基于IFRS9的要求,构建了预期信用损失的理论模型.利用某商业银行数据.从定量角度分析了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应用对于商业银行减值准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IFRS9准则下需计提的减值准备较IAS39准则下增加,增幅达到17.41%,主要原因是IFRS9要求对银行的表外业务也计提减值准备。本文还分析了IFRS9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应用对商业银行的损益、资本、信贷管理、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影响.并从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两个角度.提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OECD经济体设立了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未来的经济环境与危机时期相比有诸多不同,与危机前相比更宽泛的金融稳定概念已成为货币政策重要目标,本文分析了未来哪些货币政策新工具需要保留,并分析了在向常态化经济转型过渡期间可以选择哪些货币政策新工具,以及如果经济陷入长期停滞又该如何选择这些工具。在后复苏时期,央行可以回归到盯住短期市场利率和缩小资产负债表。然而,新的流动性监管要求可能需要货币政策实施有所改变。向常态化经济转型过渡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组合使用各种流动性工具。同时,央行可以采用
Gourinchas&Rey(2005)提出,衡量一国经济外部失衡要考虑资产“估值效应”,而学界对估值效应起因的理解包括“跨期平滑消费”和“风险分散”两种思路,各自对应了可预期、未预期的估值效应。本文阐述了估值效应对外部均衡的调节机制,评价了两类估值效应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实证研究中,本文根据中国样本数据估算外部失衡指标,并使用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与方差分解方法,具体展现了外部失衡的调节模式。本文发现,2010年之后未预期估值效应对外部失衡的影响增加,且未预期估值效应与宏观经济指标之间确实可能存在风险
表外业务的兴起与壮大是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本文研究表外业务如何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信贷渠道,并且考察这种关系是否随着银行特征的不同而变化。使用2002—2014年中国24家商业银行的数据和双向固定面板数据模型,我们发现.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影响更大。另外,表外业务通过银行信贷渠道强化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而且这种关系在小规模、低资本和低流动性的银行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本文对于理解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影响因素提供了一个新的重要视角.对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