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进化论:我爱你真正的样子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me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愁·智慧女性》语汇新解
  ——我爱你真正的样子
  人们常感叹,千年的大道走成河,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事实上,大家爱拿来说道的婆媳关系,不过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像所有人际关系一样,关系是和谐是冲突,取决于我们内心是和谐还是冲突。内心和谐,制造的一切关系便会和谐。
  若人格不够独立,边界不够清晰,我们便不得不制造冲突,以推开对方的方式,保持一个恰当的、让双方都能有存在感的距离。不仅婆媳,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本质都是如此。
  而今,社会的开放包容,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看待问题的角度,让婆媳间的自省成为可能。社交媒体的兴盛,使婆媳间有了更多对话渠道,她们不再局限于逼仄的现实空间针锋相对。
  这样的整体氛围里,婆媳双方乃至每个家庭成员,都开始探索家庭生活的边界,在观念上求同存异,爱对方真正的样子,而非爱对方如自己所愿的样子,以更加柔软的方式靠近彼此。

她们,第一次有了女人间的共情


  历尽失落委屈挣扎后,郭芳被迫接受:自己属于过去,儿媳属于现在和未来,对儿子的人生幸福而言,“她比我重要多了”。
  2011年夏天,儿子嘉树第一次带小迪回家时,郭芳礼貌中带着疏离的客气。看着嘉树给小迪削苹果、夹菜,笨拙地献殷勤,她的心里有说不出的失落。
  嘉树10岁时,郭芳跟丈夫离婚,此后既当爹又当妈。如今,看着亲手抚养大的儿子,在自己面前体贴别的女人,她很不是滋味。
  一年后,嘉树和小迪结婚。婚礼上,郭芳笑得得体慈祥,内心却百感交集,独属于她和儿子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一天早晨,郭芳买了儿子喜欢的海鲜赶去儿子家。她刚用自备钥匙打开门,就看到儿子端着刚煎好的鸡蛋,喊:“宝贝,快起床吃饭啦!”见到郭芳,他故意大声问早安,给赖床的媳妇发信号——果然是娶了媳妇忘了娘。更让郭芳生气的是,小迪居然没察觉自己的不悦,饭桌上,一会说鸡蛋煎嫩了,一会儿说牛奶热糊了。
  那天,嘉树送妈妈下楼。郭芳匆匆走在前面,到楼下时,已经抹起了泪,“你从小到大,妈连双袜子都舍不得让你洗。我辛辛苦苦把你养大,不是为了给她做牛做马。”对小迪的怨与恨,就这样在郭芳心里扎了根。
  2017年的一天,儿子凯凯刚过完五岁生日不久,嘉树忽然告诉郭芳他要离婚。他说了小迪很多不是,但在郭芳听来,这些离婚理由都不成立。她问儿子:“你是不是有外心了?”嘉树沉默了一会儿,招认单位新来的实习生主动示爱,他招架不住。
  郭芳第一个念头竟是要维护儿媳。小迪的优点就像春天里的小草,跳跃着蹦到台面上来:小迪善解人意,总体谅郭芳养大嘉树不易,每年都出钱给她报旅行团;节假日小迪会带孩子跟她团聚,还准备礼物;面对她的各种挑剔,小迪总是笑笑,给她留足够的面子……不是小迪不够好,而是自己一直拿她当外人。
  参与到保卫儿子家庭的“战役”中去,郭芳才发现,以前,她只看到儿媳的不是,对儿子缺乏客观判断。近距离地打量嘉树在家里的懒散、傲慢、孩子气,以及他在离婚事件中的无情无义,郭芳将不满的矛头转向儿子。
  她开始做说客,安抚小迪。“你放心,我给他时间冷静,让他想明白了再做决定。”小迪笑着说,郭芳却看到她心底的眼泪。这么多年了,郭芳第一次和小迪有了女人之间的共情。
  那天,郭芳说了许多话,关于嘉树小时候调皮的种种,坦诚对小迪的偏见和误解。小迪善解人意道:“这些都不怪你。我现在做妈妈了,我知道,没有哪个妈妈愿意看着儿子被别的女人支来使去。这是天性。”郭芳没想到,自己会为小迪落下心疼的泪水。她更没想到,婆媳矛盾并不难逾越……
  那段时间,郭芳把母爱发挥到极致,只不过,是用在了小迪身上。郭芳给她做晚饭,天天早晨打电话提醒她天气状况,拿出所有积蓄给她买了一辆车,让她接送孙子上下学……
  直到那天,小迪悄悄对郭芳说:“那件事过去了,嘉树知错了,你把心放肚子里吧。”郭芳一边做饭一边掉泪。她想起当初前夫出轨,虽然他很快认错,想尽方法补救,她还是执意离了婚。想想这些年的凄苦,她也后悔没有给彼此一个机会。
  嘉树进厨房打招呼,郭芳突然甩给他一个响亮的耳光。小迪反应快,一把挽住婆婆说:“打今儿起,你就有一儿一女了。你想打儿子就打儿子,想打女儿就打女儿,重要的是心里要畅快。”小迪的话,把大家都逗笑了。
  那一刻,郭芳终于明白:母亲只是带大儿子,是另外的女人——一个叫妻子的人,让儿子成长为真正的男人。

婆媳磨合,重要的是先磨自己


  休完产假,蒋涵就上班了。她在银行工作,每天业务繁忙,不管家务。婆婆洗衣做饭带孩子,每天忙得脚不沾地。渐渐地,她对蒋涵有些不满。
  一个星期天,蒋涵睡到十点才起床。婆婆说:“一上午大好时光全没了。你说说你一共才喂了不到六个月的母乳,还能干点啥?”蒋涵听了很不舒服:“我上了一周班,就周日能睡到自然醒。母乳少得可怜,又不是我愿意的。”丈夫黎鹏心疼他妈,指责蒋涵:“你能不能夜里起来冲奶,妈白天带了一天孩子,太累了。”蒋涵说:“是妈信不过我,非要自己冲奶。”
  黎鹏和婆婆口气一致,蒋涵很委屈,开始数落婆婆的不是:剩饭剩菜从来不扔,热了一顿又一顿;筷子随便扔在桌上,从来不放筷枕上;买水果几颗几颗地买,想多吃几个都不能……黎鵬急了,和她吵得不可开交。婆婆推开门大吼:“吵什么吵,我还没死呢!”蒋涵看婆婆说狠话,放声大哭,跑回了娘家。
  蒋涵在娘家想孩子想得抓心挠肝,可黎鹏也不来接她。没个台阶下,蒋涵偷偷抹眼泪。第三周,黎鹏忽然来了,什么也不说,低头帮蒋涵收拾东西。
  到了家,蒋涵小跑着冲进门,搂过孩子放声大哭。婆婆也跟着抹起了眼泪:“哪个娃能离开妈呀!以后你看妈有啥不对,尽管说,妈下决心改!”
  后来蒋涵才知道,原来婆婆主动给自己妈打电话,不住地检讨,还表态说:“婆媳也需要磨合,我先磨磨我自己!”
  蒋涵觉得,婆婆放下姿态主动认错,说明是真心要对她好。那么她也得自我反省了。哪能都是婆婆的错呢?她暗暗告诫自己,有话好好说。
  自此蒋涵每天抢着刷碗。婆婆一放下筷子,蒋涵就把剩菜一股脑倒进垃圾桶。最初,婆婆指着垃圾桶还抱怨几句,大家不置可否。蒋涵还把吃剩菜有害的文章转发到朋友圈,她知道,关注她的婆婆一定会看到。
  逐渐地,婆婆不再做那么多菜了。她开始征求蒋涵和黎鹏的意见:“你们明天想吃什么?”“排骨是蒸还是红烧?”她才发现,吃饭这件事,也是需要商量的,否则辛辛苦苦买来做好的菜,未必能有好下场。
  还有孙子的养育。之前婆婆常以“过来人自居”。蒋涵一再强调,奶粉要按比例冲调,可她觉得“奶粉越浓营养越高”,不给孩子吃水果,“水果太凉,容易拉肚子”。孙子不停地便秘、上火,还查出“营养不良”,她才慌了,意识到自己那套育儿观念不全是正确的。
  蒋涵也在默默“磨”着自己。不管加班到多晚,她都把孩子第二天的辅食菜单准备好:鳕鱼怎么蒸,南瓜泥怎么热,一一写在便签纸上。婆婆据此做出的辅食色香味俱全,孙子吃得很开心。婆婆还把辅食拍照发到朋友圈,引来无数赞扬,分外有成就感。
  也有矛盾一触即发的时候,比如在婆婆宠溺下,孩子养成了吃饭要看电视的毛病。有一次蒋涵气急,把遥控器摔了。婆婆抱起吓得哇哇大哭的孩子出门了,蒋涵冷静下来,主动认错,婆婆也答应以后会监督孩子慢慢戒掉坏毛病。
  现在,婆婆不过回老家参加个婚宴,才离开三天,蒋涵就开始想她了。或许,这就是家人的感觉吧,在不知不觉中习惯彼此的存在……
其他文献
朱利伟第一次拍下地铁上的读书人,是在2018年2月。那天,她刚上地铁,发现前面有一个年轻人在看书:“这本《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书名真好玩!”她知道这是一个关于人生哲学的有趣作品,很想问问对方这本书好不好看,但没好意思开口。  一车厢的人几乎都在低头看手机,只有这名年轻人沉浸在书中。“这画面太美好了!”身为北京一家出版社编辑的朱利伟被眼前的场景感动,拿起手机拍下照片。  不久后的一个早晨,朱利伟好不
期刊
在中国,婆媳关系的处理历来有挑战性。  试想,两个年龄、背景、性格、价值观等方面都不相同的女人,在同一个家庭里确立各自的位置和价值,碰撞在所难免。  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大背景,这个问题更显复杂。  “孝”文化在中国自成体系。自元代成书,数百年来流传于民间,用于教化百姓的《二十四孝》,其中大部分故事都是讲孝顺母亲的。南宋大诗人陆游,虽与妻子唐琬情深意切,但因为母亲不喜欢唐琬,只得休妻,遂留下千古诗篇
期刊
今年是陈更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第四年。在过去的三年,她一直被节目组和观众看好,被视为最有潜力夺冠的选手。虽然屡失冠军,但并未影响她对古诗词的喜爱。于她而言,能以一己之力,让更多人体悟到诗词之美,就是世间美事。读诗虽晚,美感从未打折  陈更1992年生于陜西咸阳,201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自动化专业,现为北京大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专业在读博士。作为参赛四季、14次上台打擂的老选手,她给观众们留下了温
期刊
2019年伊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开了最新的卫星数据,显示地球比20年前更绿了。而让地球变绿的最大功臣,便是中国。权威杂志《自然》指出,中国是增加绿植的主力。中国在全球绿化方面做出了怎样的努力?其中一个答案是:改变了一整片沙漠!在毛乌素沙漠上, “中国最牛治沙人”殷玉珍坚守33年,将这片沙漠变成了卫星云图上令人惊艳的一抹绿意。新婚夜,风在号,新娘在哭  “治沙造林光靠政府大投资、大建设不行,必须
期刊
今年42岁的颜惠是一所小学的副校长,处事干练,工作勤奋,每天都加班到很晚,双休日也基本上在学校度过。她说:“别以为我有多敬业,我只是不想呆在家里而已。”    大事不给力,小事却纠缠    颜惠的丈夫黄立斌是一家大型国企的技术工人。颜惠说:“以前,他是一个非常幽默、乐观、有主见的人,可最近几年,他变了很多,懒惰、自私、没有责任感、脾气暴躁、优柔寡断、斤斤计较,真不像个男人!”颜惠给我讲了一件令她耿
期刊
一番游历之后,离开云南的艳阳高照,回到上海的阴雨绵绵,日月星光皆不见,深更常常醒来,墨色中一片理还乱。于是开灯读书,半个时辰过去,心里不知不觉安静下来,直到听窗外第一聲鸟鸣,那么清亮,放下书本再回到春眠的微暖中。  这几夜读的是传记《苏珊·桑塔格:精神与魅力》,作者是德国作家丹尼尔·施赖伯。桑塔格一生洋溢着土星气质,不断自我怀疑和自我拓展,活出了伟大的宽度。她对此也有明确的意识,曾说土星气质的标志
期刊
电话那头,传来中介恳切的声音,“签了吧。陈年老屋找到合适买家不容易。”是该签了。再过几个月,孙子就要出生,现在的房子挤不下了。卖掉老屋,正好可以付清新房首付。  可从此与老屋作别,心里却……  生命中一个个烙印,留在老屋  老屋在我先生老家,离城十多里,是几十年前苏北农村最普通的民宅。老屋是先生的爷爷上世纪40年代所建,先生和他父亲都在老屋里出生。  初见老屋是在二十多年前的夏天,与先生相识数月,
期刊
有时候,站在一个美好的事物跟前,会突然丧失语言能力,怎么表达,都觉得不够。比如,春日雨后,看见一簇新叶,闪着微微的光,这里头有生命,有新始,有春天,有岁月,还有触情生情。怎么表达呢?也有一些句子,不过左右不贴切。  后来看到“细雨湿流光”,心里不由得一动。  读《与陈伯之书》,这是一封信,一封劝降信。这里头,有离乱,有刀兵,有死亡,有故国三千里。在如此沉重的信里,竟然有对江南最美的描写:“暮春三月
期刊
得知我有四十几天长假,朋友们全替我兴奋起来。有人发来一家温泉的联系方式,有人提议去邻省的雪乡雪村,有人建议我去南方,在飞机的起落之间跨越季节的樊篱……  我自己也有好多计划:有十八位老兵要采访,这是一份躲不掉的文债;也好想这些天一蹴而就,写出一篇神话或是传奇;有人列了今年最受欢迎的书单,看了不觉冷汗直流,一本都没读过。    感觉自己一下变成了富豪,坐拥堆积如山的光阴,脑子里的计划琳琅满目,像缤纷
期刊
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分隔在两地工作的夫妻越来越多。网络上把双方常住距离在200公里以上、为寻求自我发展而分居的夫妻关系称为LDR(Long distance relationship远程亲密关系),这样的婚姻叫远程婚姻。  柔情销售,双城生活嫌隙渐生  2015年6月,学校刚放暑假,王峰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飞往北京的航班——妻子朱颖在北京一家知名的公司担任销售主管。想着马上要见到分别快半年的妻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