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里的光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angru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利伟第一次拍下地铁上的读书人,是在2018年2月。那天,她刚上地铁,发现前面有一个年轻人在看书:“这本《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书名真好玩!”她知道这是一个关于人生哲学的有趣作品,很想问问对方这本书好不好看,但没好意思开口。
  一车厢的人几乎都在低头看手机,只有这名年轻人沉浸在书中。“这画面太美好了!”身为北京一家出版社编辑的朱利伟被眼前的场景感动,拿起手机拍下照片。
  不久后的一个早晨,朱利伟好不容易挤上地铁,正挤得喘不过气,却突然眼前一亮:“這么逼仄的空间里竟然有人在看书!”那个人正在读一本经济学论著,边读边用笔勾勾画画。朱利伟的心情豁然开朗:“他所拿的那本书,在拥挤的地铁车厢里,就像正在发着光,吸引着我。我要把这一束束光采集起来,让它照亮更多的人!”从此,她坐地铁只要看到有人读书,就用手机拍下来。
  朱利伟以前认为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当她开始留心之后,却每天都能发现有人在乘地铁时读书。
  2018年4月,朱利伟在豆瓣网上建了个相册《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没想到,这组照片被豆瓣推荐到首页,吸引了很多人关注。
  喧嚣的环境里,能静下心来读书的都是什么人?他们在读什么书?朱利伟的好奇心越来越浓。
  朱利伟曾在地铁上看见一位老人拿着放大镜,一字一句地读书。本以为老人读的是养生方面的书,走近却发现是一本小说《斜阳》。“在这样的人生阶段,仍然有兴趣去探索小说的世界,真难得啊!”朱利伟备受触动,拍下这张照片。
  还有一次,朱利伟发现一位老人一手提着食用油,一手提着书,她随手拍下,并配上一句文字:柴米油盐是生活,书也是。这句话引起网友们一致共鸣。
  朱利伟在东四地铁站遇到过一个女孩,每个工作日的同一时间,她都在这个地铁站的同一位置坐着读书。她拍到女孩读的书《人类群星闪耀时》《别闹了,费曼先生》等。朱利伟连续跟拍女孩一个月,发现她共读了五本书。“上班高峰时间,多数人神情焦躁,她却能安安静静地坐在这里读书。”朱利伟被女孩专注静美的样子深深吸引。
  有一次,朱利伟看到一位头发稀疏、大腹便便还戴着手串的男士正在聚精会神地读书。在她眼里,这位是典型的中年油腻大叔。“这样的人也爱读书?他会读什么书呢?”朱利伟怀着一颗好奇心往前凑了凑,原来他正在读《成本会计》。朱利伟还遇到过一个极客装扮的男青年。他拎着折叠小板凳,一上车就挤到人少的车厢连接处,撑开板凳坐下看关于深度学习方面的专业书。“这让我清醒地认识到,不能轻易地给人贴标签或下定义,也让我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通过拍摄地铁上的读书人,朱利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为了保护隐私,朱利伟每次拍摄时都会避开读书人的正脸。偶尔被发现,她就跟对方解释,他们都会回以微笑。她有时特别想和读书人搭讪,问问他们读书的感受,但作为一个同样热爱读书的人,她知道当人沉浸在书中时不喜欢被打扰。所以,她只远远地欣赏着他们。
  2019年2月,《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系列已有800多张照片,被网友们大量转发收藏,不少人每天习惯用这些照片督促自己读书。
  “疲惫的身躯里,还能藏着一颗喜欢阅读的心,这样的人内心一定深藏着向上的动力吧。”一名网友说。照片还给许多网友带去向上的动力。
  闲暇之余,朱利伟从拍摄的照片中寻找书的详细信息,整理了一份“地铁书单”。书单中不仅有小说、人文社科生活类书籍,还有《西夏瓷》《木卡姆》《中国古代农耕史略》等专业、小众或者已经绝版的书。
  如今,她正在酝酿将照片整理出书。她说:“这些人像一粒粒种子,向人们传播着一个信息:读书是如此美好的事。”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
其他文献
来访者阿梅希望通过心理咨询,找到丈夫和她离婚的原因。  阿梅和丈夫是大学同学,从恋爱到结婚,雖然经历了各种分分合合,但两人还是走到了一起。她说,丈夫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她性格外向,把家庭里里外外都操持得很好。两人相处得很好,丈夫几乎都听她的,孩子聪明听话,事业顺风顺水。可不知道为什么,这两年丈夫的性情好像变了,对她说话的声音大了,也不配合她教育孩子了,甚至连房子装修都不问她意见了。  对于丈夫的变化
期刊
前阵子,黎巴嫩女导演娜丁·拉巴基执导的剧情片《何以为家》(又名《我想有个家》)在中國上映,该片讲述了12岁少年赞恩起诉父母对他生而不养的故事。  赞恩一家是从叙利亚逃亡到黎巴嫩的难民,因为没有身份证,没有固定经济来源,十来口人只能挤在贫民窟阴暗潮湿的房间里。赞恩的父亲整天窝在沙发里昏睡,母亲生育了一大堆孩子,稍有不顺心便辱骂抽打他们。  赞恩想尽办法保护妹妹,但还是阻止不了父母以抵房租的形式把11
期刊
出轨被抓受要挟  现年36岁的刘方平,毕业于江苏省南京市一所重点大学。在大四毕业之年,他认识了同系小自己三岁的学妹葛秀萍,双方很快发展成恋爱关系。  为了能给心爱的人一个家,刘方平家境虽然不太富足,但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2007年5月按揭货款购买房屋一套,并于2010年4月结清按揭抵押贷款。  这年,葛秀萍正好大学毕业。房子有了,工作也都不错,很快两人就结了婚。次年,他们的儿子出生。2015年8月
期刊
村镇西面的丁字街口是个繁华之處,云集了不少生意人。人们无论从什么方向路过,都会看到一个戴着彩色围巾的中年女子,注视着面前煤球炉上烤得微红的铁板。一块面团被她右手不停地甩动,灵活地往铁板上轻轻一捺,一袭雾状的热气“咝”地腾起,接着左手迅捷地掀起一张薄如蝉翼的春卷皮。如此快而有序的反复动作之下,一叠叠春卷皮就流向了街巷深处居民家的餐桌。  不必做广告,三轮车箱木板上的“彩云春卷皮”几个字已经把摊主的名
期刊
《味的人》  邱伟杰 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  浙江方言里,不管你做什么,人们总会习惯性地问一句:“味否?”这里的“味”读作“Fi”(四声)。问味否,就是问你快乐吗,舒服否。本书通过对人生各个阶段、各种处境的体验化描述、分析,主张不同性情的个体都有不同幸福的滋味。《懂你》  陈果 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本书致力于探索和发现道德教育的语言艺术。作为复旦大学思想道德课老师,作者希望通过本书突破此心与彼心之
期刊
最近在读刘心武散文作品《献给命运的紫罗兰》,当看到“世事如草,枯了又绿”时,当年我和他一起乘车,游扬州、玩镇江的情景又在脑海里鲜活地绿了起来。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要创作一套《世界历史名人画传丛书》,因此结识了刘心武,我和他一起在扬州瘦西湖边漫步,一起登上小山的大明寺和鉴真和尚纪念馆,我们一起在镇江焦山参观历史遗迹,一起在金山寺听著名法师落山老和尚讲法。  虽说相处生活在一起,只短短两天,可刘心武
期刊
清代袁枚言:“闺秀能文,终竟出于大家。”在“内言不出于阃”的封建时代,女性的成就大多取决于家庭的影响。正因为有开明的父母,石美玉不仅成为当地第一位不裹脚的女孩,还顺利进入江西九江一所教会学校读书。  在学校,伶俐又好学的石美玉深得校长、美国卫理公会来华宣教士昊格珠的喜爱。1880年,昊格珠带着7岁的石美玉一同返美。到美国后,石美玉潜心向学,10年时间里,先后掌握了英、德、日等多国语言。中学时,她对
期刊
初识,相见不欢  “前有沈祖棻,后有盛静霞”,在重庆中央大学读书时,盛静霞的诗词造诣深得老师汪旭初的称赞。日寇的铁蹄踏上华夏大地时,她以笔为武器,创作了《抗战组诗》,引发众多关注。  1940年,盛静霞留校任教,她清丽出尘,才情过人,倾慕者众。老师钱子厚调离中央大学时问她:“你到底要找怎样的人,把条件告诉我,我到天涯海角替你找去!”“一是要能写诗词,能和我唱和;二是要未结过婚的;三是江浙人。”盛静
期刊
有读者问我:什么样的婚姻才算好婚姻?  按照常理来说,好婚姻应该是关系和谐,少吵架,但我一个朋友,两口子都脾气急,嗓门大,交流都跟吵架似的,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吵了几十年也没吵散伙,感情还越吵越结实。没结婚时看着这样的关系觉得生不如死,结婚多年后才明白,吵架也是一种交流方式。  有些人认为好婚姻应该过得有情趣,充满仪式感。有些人很务实,不讲究礼物和仪式,看着存款数目越来越多,心里就美滋滋的——
期刊
各种花卉入住家里的缘由不一,杜鹃开起花来疯了似的,像西天的霞落于阳台;累累的金桔象征着吉祥和好运;绿萝相当于空气净化器。只有一种植物例外,为舌尖上的味蕾而来——穿心莲。  在油腻的大鱼大肉前,凉拌穿心莲清新悦目。绿绿的叶子,酸甜的味道须臾间便抓住人们越来越刁钻的味蕾。见我喜欢,朋友把她家的穿心莲掐下几根茎给我,泡在水里,待长出根须,移至花盆。  有些花移植后总会蔫一阵子,缓一缓,才能适应新居。穿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