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阿甘正传》对美国历史文化的写照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eziag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对电影《阿甘正传》的分析,展示了美国上世纪五十到八十年代的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浓缩了美国历史文化的变迁,展示了美国精神。
  关键词: 《阿甘正传》 历史文化 美国精神
  一、影片介绍
  电影《阿甘正传》改编自温斯顿·格鲁姆的同名小说。原著只不过是充满讽刺意味的荒诞小说。而影片则对原著进行了修改和美化,展现了主人公善良、执著、诚实的一面。在1995年的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角逐中,影片《阿甘正传》一举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和最佳视觉效果6项大奖。电影讲述了一个IQ只有75分的身体残疾者——阿甘。阿甘有一位坚强的母亲,她常常鼓励阿甘,让他过正常人的生活。童年唯一的伙伴珍妮鼓励阿甘在遇到困难时要快跑,于是阿甘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中学时期阿甘为了每天躲避同伴的追打,不得不跑进学校,后被橄榄球队教练发现了阿甘跑步的天赋被大学破格录取,而成为橄榄球明星。大学毕业后,阿甘参加了越战,结识了好朋友巴布和丹中尉。在部队时阿甘善于乒乓球,参与了使中美关系解冻的“乒乓外交”。成名后阿甘为了履行当初的诺言,来到了巴布的故乡捕虾,在捕虾公司成功后阿甘成了亿万富翁。母亲去世后,阿甘回到故乡成为一名园丁,他思念着珍妮。终于珍妮回来了,他们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一天黎明,珍妮悄悄地走了,阿甘突然想起了长跑,他横跨美国,又一次成了明星。回到故乡后珍妮带着孩子回来了,虽然珍妮得了艾滋病,但是他们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
  二、阿甘经历的历史旅途
  阿甘的人生经历展示了美国从20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早期三十五年来的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浓缩了美国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影片通过阿甘的三位朋友珍妮、巴布和丹中尉的故事,展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历史上的妇女解放和反传统文化运动、种族歧视运动和越南战争。
  女性主义第一次浪潮后,女性拥有了选举权、就业权和受教育的权利。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当人们意识到女性争取到表面上的平等,而实际上的不平等依旧存在时,引发了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与此同时,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反映他们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的反对,他们提倡非传统宗教,批评西方国家中层阶级的价值观。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珍妮就是典型的代表。珍妮很小的时候受到了父亲的虐待,一心想逃脱父亲的枷锁,影片中珍妮拉着阿甘的手逃到一片玉米地中躲避父亲,她要阿甘和她一样向上帝祈祷:“亲爱的上帝,让我成为一只小鸟,这样我就可以飞,远离这里。”这句话体现出珍妮从小就想摆脱男权对其的控制和束缚。影片中她还讲道:“我要和人们进行个人层面的对话,一对一地跟他们说些什么。”这就是要求妇女权利的宣言,渴望获得解放,争取在社会上的话语权。那么珍妮是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争取自己的权利的呢?那就是极端的嬉皮士运动,她放纵自己,跳脱衣舞、性生活混乱、吸毒,但这给她带来的却是吸毒后产生幻觉想跳楼自杀,最后患上不治之症——艾滋病。身心疲惫的珍妮最后选择了传统女性的生活轨迹,回到阿甘身边,成为一名妻子、母亲,拥有了一个完整的家。这段时间虽然短暂,却是珍妮最幸福的时光。影片借珍妮的例子告诉广大女性:妇女解放运动、反抗主流文化并不会带来自由和解放,只有回归传统,才能给你们带来幸福,家庭是女性最好的归宿。
  在美国社会中,种族歧视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巴布和阿甘的亲密关系意味着美国社会种族关系的缓和。当阿甘与巴布在越南战地向丹中尉报到时,丹中尉问他们从哪里来,阿甘和巴布不约而同地回答:“阿拉巴马,长官!”丹中尉看了看他俩,开玩笑道:“你们是双胞胎?”而阿甘和巴布则认真地互相看了看,然后阿甘回答说:“不,长官,我们不是亲戚。”当美军在夜晚的大雨中露营时,阿甘与巴布背靠背休息,巴布对阿甘说:“我靠着你,你也靠着我,这样我们睡着时头就不至于栽在泥里了。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这么好?因为我们彼此照应,就像兄弟。”在战场上,阿甘把巴布看作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当发生危险时,阿甘想起珍妮的话,奋力奔跑,当他脱离危险时想起了巴布,于是不顾危险,重回战场救下了巴布,最后巴布死在阿甘的怀里。阿甘成名后,没有忘记当年对巴布的承诺,来到巴布的故乡捕虾,赚钱后却把一半的股份给了巴布的母亲,改写了巴布家族的命运。
  丹中尉是越战的代表。出生在军人家庭的丹中尉,与生俱来的使命就是为这个国家光荣的战争立下战功或献出自己的生命。但是战争并没有给他带来所谓的成就感,反而留下残疾的身体。痛苦的丹中尉失去了生活的斗志,消极、颓废。阿甘在街上遇到了丹中尉,阿甘陪伴丹中尉度过了一段时光,给予他关心和鼓励。阿甘买了捕虾船时请丹中尉来当船长,在阿甘坚韧、执著和善良的影响下,丹中尉最终摆脱了战争和残疾的阴影,走上正常人的生活,娶妻结婚。阿甘不仅在战场上把丹中尉从枪林弹雨中救出来,而且帮助丹中尉重新树立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拯救了他的灵魂。
  三、阿甘与美国精神
  美国精神是美国人民心理意识的集体表现,是美国人共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标准。正是凭着这种精神,美国在短短的两百年时间内成了一个超级大国,体现了美国人顽强的奋斗精神、强烈的冒险精神和坚贞的爱情与友情。
  阿甘小时候智商只有七十五,是个“傻瓜”,而且腿部有残疾,只能戴着支撑架走路。但是阿甘的妈妈并没有放弃,为阿甘争取到正常学校上学的机会。之后阿甘凭着顽强的斗志成了一名橄榄球明星,成了著名的乒乓球运动员,成了亿万富翁。
  阿甘成为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后名声大噪,广告商纷纷请他代言。但是他却因为对巴布的一句承诺来到巴布的家乡捕虾,尽管他对这一行一无所知。他在风浪和失败的磨砺下,不离不弃地探索和追求,最终获得了成功。
  爱是美国社会主要的价值观。坚贞的友情使阿甘不顾生命危险去战场救下黑人朋友巴布,并在成名后放弃一切履行对朋友的诺言。阿甘还用自己的执著和善良挽救了丹中尉的生命和灵魂。坚贞的爱情是阿甘不顾珍妮的堕落,始终不离不弃,执著地爱着珍妮,给她幸福的生活。
  四、结语
  阿甘这个“傻瓜”凭着这种诚实、执著和实干的精神,过着简单而又精彩的生活。他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美国的历史和文化。我们也要像阿甘一样,用一颗顺其自然的平常心积极进取,乐观面对人生。
  参考文献:
  [1]刘晖.美国历史和文化的缩影——解读《阿甘正传》[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2]刘朝辉,陈焕.从《阿甘正传》谈反智电影中的美国精神审美特质[J].电影文学,2012,(8).
  [3]秦相.从《阿甘正传》看美国传统文化的回归[J].电影文学,2013,(1).
  [4]杨军华.新历史主义视角下解构《阿甘正传》[J].电影文学,2014,(6).
其他文献
摘 要: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可以看做是研究文学与性别意识的最经典作品,通过《简·爱》,读者可以清晰地从字里行间看到,在成长过程中和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够找寻到所谓的幸福,知晓作者幸福的标准和途径。  关键词: 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 幸福观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十分赞赏夏洛蒂对英国社会的深刻揭露,并把她与狄更斯、萨克雷和盖斯凯尔夫人并列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摘 要: 部首作为汉字构形系统中表意的符号,成为古代人思维、文化、观念的载体,积淀汉民族特定的、厚重的民族文化内涵。部首“女”就是这样一个符号,由“女”及其他部件构成的“女”部汉字,在字形结构等方面或多或少地反映其产生时所蕴含和使用过程中所积淀的女性文化意识。本文以《说文》女部字为例,选取表示姓、名的“女”部汉字,以点带面,谈谈《说文》与女性文化的传承关系。  关键词: 表示姓、名的“女”部汉字
摘 要: 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一直存在一个弊端,即唯教参是从,注重作品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本文通过对两部经典作品的多元化解读,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分析探讨文本的丰富内涵,避免陷入单一化思考。  关键词: 文学作品 阅读教学 多元化解读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一直以来教学中存在一个不易被人察觉而又根深蒂固的弊端,就是对文本的解读遵从教参的单一说法,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对文本理解程
摘 要: 戏曲民俗学从民俗学的视角观照我国传统戏曲。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已经进入大学讲堂。戏曲民俗学的讲授与三个问题贯穿始终,即“一个前提”——戏曲与民俗之间的关系;“一个中间环节”——地方曲艺是戏曲与民俗之间的纽带;“一个立足点”——本地区的戏曲及曲艺。弄清楚这三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戏曲民俗学的教学目的及课题实践。  关键词: 戏曲民俗学 民俗 戏曲 曲艺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戏曲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