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融合研究

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ovo_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劳动托起中国梦,青年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新担当,理应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有所新作为。新时代推进劳动教育是培养青年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观念的重要途径。以劳动教育为重要抓手,与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深度有效融合,既是高校落实劳动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八个统一”的积极有效探索。
其他文献
<正>河北作为农业大省,虽然农产品种类多、产量高、数量大,但是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却普遍不够高,有好产品卖不上好价钱,易出现买难卖难问题,影响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随着农村电商农业数字化加速推进,2020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79万亿元,2025年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预期达到2.8万亿元。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成效显著,但制约其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和挑战,逐步显现,尤其是农村电商人才的匮乏,权威研究院预估2
期刊
劳动教育是我国“五育”培养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劳动教育做出了重要指示,指出劳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但是,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偏差、课程体系不够健全、缺乏支撑保障等问题影响着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因此,高校劳动教育要从认知方面着手,完善课程体系,加强支撑保障,改变劳动教育发展缓慢的现状,提高我国高校劳动教育水平。
<正>当下,“双碳”的目标在各种场合被反复提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国家战略,有色金属行业“绿色、低碳”标准体系也正在加紧建设中,但目前碳排放相关标准仍未落地实施,强制性能耗标准仍是推动有色金属行业节能减碳最直接的抓手。
期刊
纵观古今,人们从未停止过纪念这一特殊的社会活动,对于纪念性景观的设计研究也愈发深入。水体景观作为纪念性景观中的重要组成元素,逐渐受到设计者们的重视。针对这一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纪念性景观中水体景观的表现形式及功能性进行归纳梳理,同时对国内外部分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期望能够引起更多的学者对纪念性景观中水体景观的设计研究,并加以补充、完善。
有色金属工业减碳是工业过程减碳的重要抓手。本工作综述了有色金属工业碳排放现状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色金属工业尤其是重点冶炼行业的低碳技术路径。分析表明,铝冶炼行业是有色金属工业二氧化碳减排的核心,预计2025年有色金属工业将实现碳达峰,碳达峰时二氧化碳排放量为7.5亿吨;有色金属工业减碳技术路径主要包括清洁能源替代、发展先进的低碳技术与装备、金属再生利用及碳捕集利用(CCU)等,其中金属再生利
为研究盾构机施工过程中盾尾的实时变形,提出一种有限元分析与应变检测相结合的方法,研发一种盾尾变形检测系统。建立了盾构机简化的三维模型,并依据盾构机在施工过程中,其壳体的受力与变形情况,通过有限元仿真得到盾尾应力与变形之间的本构关系,结合现场具体情况,确定了应变花的粘贴位置和数量。利用变形检测系统测量了盾尾2个截面上共12个区域的变形数据,并与现场全站仪测量数据进行了对比,两者之间的差别平均为2.6
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80%来自煤炭,14%来自油类,其余来自天然气和其他能源。为顺利实现中国的碳中和目标,转变国家能源发展方式、加快推进非化石能源发展(风能、光能、生物质能等)是最重要的途径。在此背景下,有色金属冶炼行业作为能源密集型产业和国家重点关注的减碳行业,实施能源结构转型是必然趋势。基于此,本文对我国有色金属冶炼行业的产量、能耗、碳排放情况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产量最高的铝行业和铜行
新时期教育发展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更高要求。以加强劳动教育为主体,实现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能从树立大学生良好劳动价值观的视角,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稳步推进创造有利条件。高校必须要围绕对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关系的分析,做好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双向融合,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能基于劳动教育更好地开辟教学新视角。
基于CIPP评价模型,采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在论证CIPP评价模型应用于高职英语课程思政评价适切性的基础上,初选课程思政质量评价指标,形成描述性问卷并展开调查。对样本数据进行信效度检验和因子分析后,形成高职英语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共包含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0个和三级指标30个。采用Yaaph软件构造层次模型并生成AHP调查问卷开展调查,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各评价指标的指标权重,最终形成完整的高职
杨遥的中篇小说《父亲和我的时代》在集中讲述身为裱匠的父亲经营微商创业成功的同时,也贯穿了“我”创作并修改《隐疾》的过程。故事明暗两条线索相织,精准扶贫政策下父亲的巨大变化,也是“我”对于父亲和乡村的理解重构的过程。杨遥在进行小说创作时,其文学经验并非对生活经验的简单汲取,而是探入到经验的内部,从中拣选出细节和意义,并赋予它审美的形式。对于当下乡土小说在乡村变化方面叙事的残缺,杨遥在新时代农民创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