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斋自述

来源 :东方艺术·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anlan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儿时父亲的教导一直提醒着我。
  从初一开始接触篆刻就被这方寸之间的变化深深的吸引住了,记得当时参加学校组织的由袁道厚老师执教的篆刻兴趣班学生有35位,而如今还在继续着篆刻学习的只剩下我一人了。
  我生在桐乡,桐乡是个历史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地方,文化名人辈出,如:茅盾、丰子恺、钱君匋等,特别是钱君匋先生把毕生所藏晚清三大家(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的424方篆刻原作捐赠给了桐乡并于1987年11月10日举行了君訇艺术院的落成典礼,正式对外开放。
  君匋艺术院的落成对于我这样的小篆刻爱好者来说可谓是带来了无限的福音,无论从篆刻学习、篆刻交流、瞻仰篆刻名家作品与风采,一切是那么的新鲜和崇拜。
  而最让我神往的是:作为一个篆刻爱好者如果能加入西泠印社的话那真是无上的……。
  由此便有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哪怕是在条件艰苦的部队也不曾忘记抽空看看印谱、动动刀、临临印。也一直秉持着:不急不停一步一印的想法而努力着。
  记得是从2000年的春天开始去当代著名篆刻家余正老师府上拜访请教,在一次次的请教过程中,余正老师那认真、仔细、严谨的风格深深的教导和影响了我,无论是专业方面还是为人做事。余老师的教诲致今不曾忘记、不敢忘记: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后果。
  2006年我举家移居杭州,正式拜在余正老师门下。先学做人,再学做事。
  通过8年西泠印社的海选考试终於2013年通过现场测试有幸加入了西泠印社。
  那时余老师送给我的一句话是:登高知远。使得本是兴奋的我必须思量以后的努力方向。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现有的成绩来源于当时学校的篆刻兴趣班、建立在君匋艺术院的交流平台、成长于恩师的教导下。
  2015年在杭州臨安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的共同努力下,我作为临安第一位以文化人才引进来到临安。成立了临安印社,以搭建篆刻交流学习平台、培养篆刻人才为目的。开办了对临安市美术老师的篆刻公益培训班,并要求他们以己之学在各自学校开办各种类型的篆刻学习班,做到抓紧现在、着眼未来。
  当时宣传部长问我:作为人才引进你个人有什么要求?我说:对个人无任何要求,对临安的篆刻事业的发展还请多多支持。因为我们临安有昌化石有鸡血石,是国石之乡。应该有一支好的篆刻队伍。我只想把老师所教的做到有序传承,这是我的责任!再通过大家的努力,如果临安再有一位西泠印社社员的话我就不辱使命了!
  不忘初心,一步一印,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其他文献
<正>闫晓姣:当今中国书法史论研究凸显出许多问题。在2009年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上,刘恒先生提出的一个观点后来经常被人引用,那就是当前书法史、论研究局面失衡,呈现出一种
一、模仿者与他的偶像  我们或许从一开始就可以下一个断言:当代书法基本上是只停留在模仿者阶段,它从未达到把自己提升为能动的施动者和创造者一一也就是主体(subject)的位置,因此有识之士都在试图改变这样的状态,尽管它包含某种几乎难以克服的困难。这难以克服的困难首先是一个速度上的问题,也就是说,与一般人认为的我们现在的书法因写的速度太快而充满了炫技的成分恰恰相反,现在的书法在根本的层面上是速度的匮
期刊
参加这个展览的是活跃于当今书坛的二十位中青年书法家,用一个词来描述,即他们是共同聚集在书法此名义下的“同行”.“行”在这里既是某种实践共同体意义上的“行当”,也是与
期刊
从某种程度上说,近十五年书法史论研究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高等书法教育的突飞猛进。当书法开始作为一个学科出现在高等教育的序列中,即意味着有一个逐渐庞大且稳定的群体将专门从事相关研究;如此,大批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著作和科研项目相继出现,书法史论研究领域也因之热闹起来。 客观地说,随着观念和方法的不断丰富,近年来的书法史论研究确实在不同维度上实现了质的飞跃,陆续出现了一批有学术影响的论著。区域层面,
期刊
正如新巧所说,我在写字上面特别笨拙而不开窍。有一次在日记里我发泄式写了一段话,大意如下:老子如此天纵奇才,就不相信会写不好字!  这句话里,包含着深深的挫败感。  因为,我从未遇到过像写字如此艰难的东西。  书法里面包含的技巧与观念,已经建构起一片深不可测的黑色大海。每一次个体的试探与努力,仅仅是投向海水的微小石子,瞬间不见踪影。  而我扔下的,可能只是沙子,或者粉末。  回顾学艺之路,发现无论是
期刊
“当然,除非他看到了一位骑士。”我在搜寻合适的词语去描述这样一个人,不知道为什么悄然浮现的是布罗茨基的一句话。当我试着继续写作时,在我的思维和感官中充斥了大量关于他的材料,这巨大的体量一下子冲击过来,旋即又被印象中那欢乐的嬉笑声冲散,于是我发现一个仅剩下的词似乎是:杂多。  这是一位摄影家、诗人、书法家、画家、招贴设计师?抑或一个酒徒、胖子、喜剧演员、手机达人、伪摇滚乐迷、佛系青年、非物质文化遗产
期刊
去岁五月,海上张洁明兄正游学杭州,得曩时同侪彭正勇兄援引,故而结缘得识。后时有觌面,瀹荼论道,酌酒而歌,所涉大抵不离丹青翰墨。尝示吾小行书扇面清赏,凤翥鸾翔之间,气韵生动,字字直入宋人堂奥。惟观其下笔不激不厉,优游冲和,令人击节赞叹。  盖因书善,吾于今岁国庆敦请张兄来“将军阁书法私塾”授课,举手投足之间志气平和、虚怀若谷。授课亦无夸夸其谈,而以笔下见真章。吾誉之日:“张君为学矻矻匪懈,霄衣旰食,
期刊
在高中美术教学活动中,因为学生在初中只对美术有初步的了解,而且学生好动活泼专注力有限,所以经常听到学生说“我不会画”,“我画不了,看似简单,这太难画了”,“老师,我画漫画吧,那样一节课就画好了”~~~即使有个别学生画了下来,但是,你问他有什么收获,他也不知道。这样,时间一长,慢慢地就失去了对绘画的兴趣,最后连拿起画笔的信心也没有了。可是他们进入高中,走进这个特长班,就怀揣着凭借着对美术的兴趣和执着
期刊
2018年2月4日,“东风引——李阳、谢汉彬书画小品迎春联展暨雅集座谈会”在北京瑷堤空间举办.展览展出了李阳、谢汉彬两位作者精选的书画小品近作30余件.rn王文英、汪为新、
期刊
摘要:高校的教学、科研以及学生工作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只有将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应该重视学生工作,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是如何平衡教学、科研以及学生工作的研究还不多,尤其忽略了学生工作。对教学、科研以及学生工作之间的客观规律进行研究,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青年教师 教学 科研 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