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的教学、科研以及学生工作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只有将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应该重视学生工作,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是如何平衡教学、科研以及学生工作的研究还不多,尤其忽略了学生工作。对教学、科研以及学生工作之间的客观规律进行研究,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青年教师 教学 科研 学生工作
教学与科研是大学院校追求的两项重大指标,也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标杆。历年来,对教学与科研之间相辅相成,一体不二的观念仍有争议。1968年Clark[1]提出:“现在大学教育中,没有任何问题比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更为根本。”然而纽曼却认为,教学是大学唯一的职能。在“科技兴校”,“科技强国”为指导思想的当今社会,高校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青年教师作为教育界的后备力量,如何处理教学、科研乃至学生思想工作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与科研作为可考核工作量,对于青年教师来讲都是不得不重视的两项工作,学生工作往往被忽视。在笔者看来,学生工作与教学是直接相关的,同时对于科研也会起到间接作用。如何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发挥三者之间的正能量,是广大青年教师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
一、学生是教学的根本
金耀基先生曾说:学生在大学里,实际上是学四种东西:一是学怎样读书;二是学怎样做事;三是学怎样与人相处;最后学怎样做人。人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在一切以成绩为标准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对品格,价值观的培养存在严重的缺失。大学作为培养独立意志,公平竞争,社会责任、公共道德等理性素养的高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不容忽视。除了传授专业知识以外,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流露出来的个人主观判断,对于世界观、价值观均在形成过程中的学生来讲,具有重要的指向性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教育对象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地域,家庭背景,性格习惯的不同会导致学生对同一知识体系的理解不同,对授课方式的接受程度不同,从而造成对知识的掌握不同。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就需要从根本上了解学生的意识形态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创造性的发展无疑数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2]。目前,某些高校内部的班导师制度,给青年教师提供了了解学生的极好机会。通过参与学生的班级会议,通过为学生解决思想或者生活上的问题,通过与学生的积极交流与反馈,真实的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有利于把握课堂节奏,掌握教学进度,从而更好的落实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在与学生的良好互动,信息的充分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做出判断与选择,形成新的、具有连续性、层层推进的“方案性资源”,才能使教学课堂呈现出动态的新质,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学习的自主能动性[3]。因此,学生工作是教学与科研的根本。学生工作的稳定和良好沟通,有助于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有助于后续的科研发展。
二、教学是科研的基础
大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教书育人。教学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教学有助于教师思路更加清晰,只是更加系统化。教学需要教师能够深入浅出的阐述教学内容,要求教师能够将教科书和教材之外的内容相结合,而不是照本宣科。这是一个对知识的提炼过程也是对知识的内化过程。只有充分的掌握了知识,才能够形成对理论的吸收,理解,从而实现教育实践的转化。
青年教师在正式授课前都需要备课。备课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在备课的过程中,不断的思考可能遇见的问题,可以加深对问题的了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获得的各种信息也会在学校和课堂反映出来。针对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想法。课堂教学活动的复杂性以及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教师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创造性。为了能够整体掌控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必须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通过与学生互动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探讨与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阐述与沟通,学生给老师提供了更多思考的角度,有利于教师更加全面、立体的深化授课知识。在一个公平、活跃、开放的平台上进行教学,可以促使青年教师快速对所掌握知识进行筛选和更新,同时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应用,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三、科研是教学的提升
钱伟长院士在谈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时说: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4]。开展科研势必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对该领域的前沿科学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必然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等以外的许多学科知识作为相应的知识准备。因此,科研工作对教师而言,是对知识的强化扩充,及时更新,与时俱进。“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教师只有在科研工作中,通过不断的认识、实践、反思与重建,才能将外在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的应用,才能真正的实现知识引导科技,科技促进社会进步。
教师素质的提高,不是靠听课进修,而是靠科研工作,边研究边学习。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积极有效的学习方式。只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才能提高现有学科的水平,才能丰富现有学科的内涵,开拓边缘新兴学科,才能造就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5]。青年教师通过申请各种国家级或者市级科研项目,有助于了解该领域内国际前沿科技,有助于把握该领域的发展方向,有助于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回馈到教学行为。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形形色色的实际问题或者工程问题,需要强大的实际操作经验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实现理论知识的真正消化,形成具有个人独立思考的新质,有助于教学工作的落实与开展。
综上所述,学生工作、教学、科研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工作是根本,教学是基础,科研是提升。青年教师只有通过教学实践不断的提炼已掌握的学科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交流和沟通,不断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不断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只有通过科研工作,才能始终把握学科领域的前沿科技,才能不断的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的完善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学生工作,才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有效的因材施教,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Clark B. The modern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activities with teaching and learning[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68(3):241-255.
[2] 余文森,洪明. 校本研究九大要点[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3] 郑慧琦,胡兴宏. 教师成为研究者[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 钱伟长. 论教学与科研关系[M].
[5] 白朴存,李春萍,宋银敏. 科研促进本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6,15(2):111-113.
关键词:青年教师 教学 科研 学生工作
教学与科研是大学院校追求的两项重大指标,也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标杆。历年来,对教学与科研之间相辅相成,一体不二的观念仍有争议。1968年Clark[1]提出:“现在大学教育中,没有任何问题比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更为根本。”然而纽曼却认为,教学是大学唯一的职能。在“科技兴校”,“科技强国”为指导思想的当今社会,高校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青年教师作为教育界的后备力量,如何处理教学、科研乃至学生思想工作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与科研作为可考核工作量,对于青年教师来讲都是不得不重视的两项工作,学生工作往往被忽视。在笔者看来,学生工作与教学是直接相关的,同时对于科研也会起到间接作用。如何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发挥三者之间的正能量,是广大青年教师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
一、学生是教学的根本
金耀基先生曾说:学生在大学里,实际上是学四种东西:一是学怎样读书;二是学怎样做事;三是学怎样与人相处;最后学怎样做人。人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在一切以成绩为标准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对品格,价值观的培养存在严重的缺失。大学作为培养独立意志,公平竞争,社会责任、公共道德等理性素养的高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不容忽视。除了传授专业知识以外,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流露出来的个人主观判断,对于世界观、价值观均在形成过程中的学生来讲,具有重要的指向性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教育对象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地域,家庭背景,性格习惯的不同会导致学生对同一知识体系的理解不同,对授课方式的接受程度不同,从而造成对知识的掌握不同。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就需要从根本上了解学生的意识形态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创造性的发展无疑数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2]。目前,某些高校内部的班导师制度,给青年教师提供了了解学生的极好机会。通过参与学生的班级会议,通过为学生解决思想或者生活上的问题,通过与学生的积极交流与反馈,真实的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有利于把握课堂节奏,掌握教学进度,从而更好的落实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在与学生的良好互动,信息的充分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做出判断与选择,形成新的、具有连续性、层层推进的“方案性资源”,才能使教学课堂呈现出动态的新质,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学习的自主能动性[3]。因此,学生工作是教学与科研的根本。学生工作的稳定和良好沟通,有助于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有助于后续的科研发展。
二、教学是科研的基础
大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教书育人。教学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教学有助于教师思路更加清晰,只是更加系统化。教学需要教师能够深入浅出的阐述教学内容,要求教师能够将教科书和教材之外的内容相结合,而不是照本宣科。这是一个对知识的提炼过程也是对知识的内化过程。只有充分的掌握了知识,才能够形成对理论的吸收,理解,从而实现教育实践的转化。
青年教师在正式授课前都需要备课。备课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在备课的过程中,不断的思考可能遇见的问题,可以加深对问题的了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获得的各种信息也会在学校和课堂反映出来。针对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想法。课堂教学活动的复杂性以及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教师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创造性。为了能够整体掌控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必须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通过与学生互动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探讨与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阐述与沟通,学生给老师提供了更多思考的角度,有利于教师更加全面、立体的深化授课知识。在一个公平、活跃、开放的平台上进行教学,可以促使青年教师快速对所掌握知识进行筛选和更新,同时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应用,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三、科研是教学的提升
钱伟长院士在谈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时说: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4]。开展科研势必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对该领域的前沿科学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必然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等以外的许多学科知识作为相应的知识准备。因此,科研工作对教师而言,是对知识的强化扩充,及时更新,与时俱进。“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教师只有在科研工作中,通过不断的认识、实践、反思与重建,才能将外在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的应用,才能真正的实现知识引导科技,科技促进社会进步。
教师素质的提高,不是靠听课进修,而是靠科研工作,边研究边学习。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积极有效的学习方式。只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才能提高现有学科的水平,才能丰富现有学科的内涵,开拓边缘新兴学科,才能造就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5]。青年教师通过申请各种国家级或者市级科研项目,有助于了解该领域内国际前沿科技,有助于把握该领域的发展方向,有助于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回馈到教学行为。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形形色色的实际问题或者工程问题,需要强大的实际操作经验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实现理论知识的真正消化,形成具有个人独立思考的新质,有助于教学工作的落实与开展。
综上所述,学生工作、教学、科研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工作是根本,教学是基础,科研是提升。青年教师只有通过教学实践不断的提炼已掌握的学科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交流和沟通,不断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不断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只有通过科研工作,才能始终把握学科领域的前沿科技,才能不断的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的完善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学生工作,才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有效的因材施教,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Clark B. The modern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activities with teaching and learning[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68(3):241-255.
[2] 余文森,洪明. 校本研究九大要点[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3] 郑慧琦,胡兴宏. 教师成为研究者[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 钱伟长. 论教学与科研关系[M].
[5] 白朴存,李春萍,宋银敏. 科研促进本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6,15(2):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