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动者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一种主观体验的倦态,这对运动者继续进行体育锻炼造成一定的危害。本文从运动性心理疲劳产生的原因、表现、判断方法以及预防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旨在优化体育运动的过程,促进运动者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疲劳 运动性心理疲劳 动机 运动者
1、关于“疲劳”的定义研究
1.1 通过查阅工具书,得出有关“疲劳”的定义《辞海》中对“疲劳”的解释是:“持久或过度劳累后造成的身体不适和工作效率减退。”《现代汉语词典》中认为,与人体相关的疲劳包括两个方面:“1、因体力或脑力消耗而需要休息;2、因运动过度或刺激过强,细胞或器官的机能或反应能力减弱。”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对疲劳的较完整的解释:由于高强度或长时间持续活动而导致工作能力减弱、工作效率降低、错误率增加的状态,是一种自然性防护反应。疲劳分两类:当工作活动主要由身体的肌肉承担时所导致的疲劳叫肌肉疲劳;当由于工作中紧张程度较大或由于工作过于单调而产生的疲劳,称为心理疲劳。
1.2 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对“疲劳”的解释
加拿大的迈克.普莱利(Mike.P.lily,Canada)认为,“疲劳”的定义是:肌肉经过一定时间的活动后,出现的运动能力的暂时降低,通常表现为不能够再保持或产生某种准备发出的力或爆发力。国际运动医学协会主席普罗科朴(Polo.Capur)认为疲劳问题是运动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运动训练学所要解决克服的核心问题之一,疲劳是机体的一个特别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
2、运动性心理疲劳产生原因
体育领域里的心理疲劳是指由于过度锻炼或训练引起的,更多地与身体和感知觉症状相联系,并不一定表现为兴趣和动机的减弱(Raglinetal.1990)。有人认为(Hackney,1990):过度锻炼与心理疲劳是一个连续体,心理疲劳是其终端,而过度锻炼是连续体的过程。但也有人强调两者是平行和相互作用关系(Henschen,1986;Smith,1986)。我国的张子沙研究指出:心理疲劳并不是由身体能量的消耗引起的,而是人主观体验的一种倦态,它直接影响体育锻炼的效率,甚至会引起对体育锻炼的厌倦情绪、冷漠态度,妨碍心理健康。经归纳总结,笔者认为体育锻炼中导致心理疲劳的主要因素可分为三大类:环境因素、行为因素以及心理因素。
2.1 环境因素
2.1.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气候和生理机制方面。
学生的身体状态不良、患病、过度疲劳后,身体自感不适,在这种情况下,人体的生理机能下降,出现心烦意乱,恐惧不安,间断性眩晕,气虚腿软,短促耳鸣,注意状态分散,四肢乏力等全身性征候。此时继续练习动作,心理调节机能的承受力超负荷运转,必然导致心理疲劳。此外,视觉、听觉、触压觉、运动觉、平衡觉等人体感觉器官反应不规则,缺乏必要的训练,在纠正运动感受知觉的过程中,容易诱发心理疲劳。
2.1.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指的是人际关系方面。这里面包括动作授予者和练习者、练习者与练习者之间的关系。授予者与练习者若有长期的成见、隔阂,又不得不在同一环境下进行学习,必然分散注意状态,抑制学习积极性,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状态。处于同一环境下的练习者之间相处和谐、融洽、愉悦,必然会提高练习的积极性,使心理处于一种放松状态。
2.2 行为因素
2.2.1主观因素
由于动作技术的熟练程度欠佳,造成无效反复的练习,虽然练习的方式方法正确,但是协调性太差,肢体配合不当,形成被迫的反复;或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练习方法正确,但由于在单位时间内,遇到较多,较新或难度较大的动作,每一次又不可能凭借上一次经验掌握,致使注意状态和精力高度集中。这样,虽然经过意志努力,克服了一定的困难,但学习效果始终不明显,因此容易会产生疲惫感,诱发心理疲劳,由此产生运动行为偏差可能性也很大。
2.2.2客观因素
主要是锻炼者对场地、器材的不适应性,以及行为目标过高等。
2.3动机因素
2.3.1内在动机
2.3.1.1 缺乏运动动机
动机是行为的内驱力,运动动机是进行运动积极性的源泉。运动动机的缺乏,势必造成对体育运动的态度冷淡。这是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常见因素之一。
2.3.1.2注意状态涣散
在运动过程中,注意不集中,练习密度过小,信息处理时间富余,注意状态总是指向运动之外的事。
2.3.1.3情绪状态不稳定
在运动过程中,情绪能主宰人体的机能,干扰学生的行为,甚至引发行为偏差。较长时间情绪不稳定的运动者,运动行为是无法连贯进行的。如果此时被迫运动下去,则必然引发心理疲劳,导致运动者行为失误,乃至出现运动伤害事故。
2.3.2外在动机
外在动机受环境的影响因素较大。比如学习动作的进度快慢、动作技术的复杂性、联系程序繁琐、授予者教学方法缺乏新意等等。
由此可见,引起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原因很多,除了与生理疲劳有一定关系外,更重要的是受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以及个体周围环境的影响等等。
3、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基本特征
运动性心理疲劳一旦产生,常常表现为动作反应速度减慢,注意力分散,对学习活动心不在焉;下课反而生龙活虎;动作练习勉强应付,不愿花费体力和精力;有的甚至厌学;一上运动场就头痛,见到体育老师就躲避。
4、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判别方法
通过一些心理,生理指标的测定,可以比较客观的诊断体育心理疲劳的症状,对于了解其疲劳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和运动量意义重大。但由于运动性心理疲劳具有模糊性和可逆性,所以要准确测定有一定难度。因此,只能因人而易地采取一些简单可靠的测量方法来综合评定。
4.1观察法
在体育运动中应及时观察运动者的各种反应,借以辨别其心理状况。例如:反应迟钝,注意力涣散,精神恍惚,情绪烦躁,思维混乱,不可名状的沮丧;肌肉松弛,肌群协调不良,动作缓慢,行为不活泼,均是心理疲劳加重的表现。
4.2体温测量用温度计测量肢体表面体温。
当对侧肢体体温之差大于0.5度时,说明有中度以上的疲劳发生;当体温之差大于2摄氏度时,则表明疲劳较严重。
4.3动作稳定性当学生出现心理疲劳症状时,动作稳定性明显下降。
表现为手脚发抖,动作不稳,这说明学生本体感受器的机能状况不佳,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支配能力紊乱。
以上只是简便易行的诊断方法。如有条件可以进行闪光融合频率,机能血压的测量和分析,以便能较客观的反映学生的心理疲劳症状。需要指出,运动者的心理疲劳现象比较复杂,表现也各不相同,所以必须采取多指标综合诊断的方法,才能准确,客观的判别运动者的心理疲劳症状。
5、运动性心理疲劳的预防
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预防方法有很多,比如激发和培养正确的体育运动动机、合理安排体育运动的进度、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改善和优化练习环境、进行适当的心理诱导、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当然,预防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方法和手段还有很多,例如身体练习和放松活动相间或交替进行,但最终效果却取决于有计划, 有目的的运用。
参考文献:
[1]王璞.大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疲劳分析[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8
[2]吴本连.体育锻炼与疲劳关系的综述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4,6
[3]陆阳.析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疲劳[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6
关键词:疲劳 运动性心理疲劳 动机 运动者
1、关于“疲劳”的定义研究
1.1 通过查阅工具书,得出有关“疲劳”的定义《辞海》中对“疲劳”的解释是:“持久或过度劳累后造成的身体不适和工作效率减退。”《现代汉语词典》中认为,与人体相关的疲劳包括两个方面:“1、因体力或脑力消耗而需要休息;2、因运动过度或刺激过强,细胞或器官的机能或反应能力减弱。”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对疲劳的较完整的解释:由于高强度或长时间持续活动而导致工作能力减弱、工作效率降低、错误率增加的状态,是一种自然性防护反应。疲劳分两类:当工作活动主要由身体的肌肉承担时所导致的疲劳叫肌肉疲劳;当由于工作中紧张程度较大或由于工作过于单调而产生的疲劳,称为心理疲劳。
1.2 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对“疲劳”的解释
加拿大的迈克.普莱利(Mike.P.lily,Canada)认为,“疲劳”的定义是:肌肉经过一定时间的活动后,出现的运动能力的暂时降低,通常表现为不能够再保持或产生某种准备发出的力或爆发力。国际运动医学协会主席普罗科朴(Polo.Capur)认为疲劳问题是运动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运动训练学所要解决克服的核心问题之一,疲劳是机体的一个特别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
2、运动性心理疲劳产生原因
体育领域里的心理疲劳是指由于过度锻炼或训练引起的,更多地与身体和感知觉症状相联系,并不一定表现为兴趣和动机的减弱(Raglinetal.1990)。有人认为(Hackney,1990):过度锻炼与心理疲劳是一个连续体,心理疲劳是其终端,而过度锻炼是连续体的过程。但也有人强调两者是平行和相互作用关系(Henschen,1986;Smith,1986)。我国的张子沙研究指出:心理疲劳并不是由身体能量的消耗引起的,而是人主观体验的一种倦态,它直接影响体育锻炼的效率,甚至会引起对体育锻炼的厌倦情绪、冷漠态度,妨碍心理健康。经归纳总结,笔者认为体育锻炼中导致心理疲劳的主要因素可分为三大类:环境因素、行为因素以及心理因素。
2.1 环境因素
2.1.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气候和生理机制方面。
学生的身体状态不良、患病、过度疲劳后,身体自感不适,在这种情况下,人体的生理机能下降,出现心烦意乱,恐惧不安,间断性眩晕,气虚腿软,短促耳鸣,注意状态分散,四肢乏力等全身性征候。此时继续练习动作,心理调节机能的承受力超负荷运转,必然导致心理疲劳。此外,视觉、听觉、触压觉、运动觉、平衡觉等人体感觉器官反应不规则,缺乏必要的训练,在纠正运动感受知觉的过程中,容易诱发心理疲劳。
2.1.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指的是人际关系方面。这里面包括动作授予者和练习者、练习者与练习者之间的关系。授予者与练习者若有长期的成见、隔阂,又不得不在同一环境下进行学习,必然分散注意状态,抑制学习积极性,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状态。处于同一环境下的练习者之间相处和谐、融洽、愉悦,必然会提高练习的积极性,使心理处于一种放松状态。
2.2 行为因素
2.2.1主观因素
由于动作技术的熟练程度欠佳,造成无效反复的练习,虽然练习的方式方法正确,但是协调性太差,肢体配合不当,形成被迫的反复;或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练习方法正确,但由于在单位时间内,遇到较多,较新或难度较大的动作,每一次又不可能凭借上一次经验掌握,致使注意状态和精力高度集中。这样,虽然经过意志努力,克服了一定的困难,但学习效果始终不明显,因此容易会产生疲惫感,诱发心理疲劳,由此产生运动行为偏差可能性也很大。
2.2.2客观因素
主要是锻炼者对场地、器材的不适应性,以及行为目标过高等。
2.3动机因素
2.3.1内在动机
2.3.1.1 缺乏运动动机
动机是行为的内驱力,运动动机是进行运动积极性的源泉。运动动机的缺乏,势必造成对体育运动的态度冷淡。这是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常见因素之一。
2.3.1.2注意状态涣散
在运动过程中,注意不集中,练习密度过小,信息处理时间富余,注意状态总是指向运动之外的事。
2.3.1.3情绪状态不稳定
在运动过程中,情绪能主宰人体的机能,干扰学生的行为,甚至引发行为偏差。较长时间情绪不稳定的运动者,运动行为是无法连贯进行的。如果此时被迫运动下去,则必然引发心理疲劳,导致运动者行为失误,乃至出现运动伤害事故。
2.3.2外在动机
外在动机受环境的影响因素较大。比如学习动作的进度快慢、动作技术的复杂性、联系程序繁琐、授予者教学方法缺乏新意等等。
由此可见,引起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原因很多,除了与生理疲劳有一定关系外,更重要的是受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以及个体周围环境的影响等等。
3、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基本特征
运动性心理疲劳一旦产生,常常表现为动作反应速度减慢,注意力分散,对学习活动心不在焉;下课反而生龙活虎;动作练习勉强应付,不愿花费体力和精力;有的甚至厌学;一上运动场就头痛,见到体育老师就躲避。
4、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判别方法
通过一些心理,生理指标的测定,可以比较客观的诊断体育心理疲劳的症状,对于了解其疲劳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和运动量意义重大。但由于运动性心理疲劳具有模糊性和可逆性,所以要准确测定有一定难度。因此,只能因人而易地采取一些简单可靠的测量方法来综合评定。
4.1观察法
在体育运动中应及时观察运动者的各种反应,借以辨别其心理状况。例如:反应迟钝,注意力涣散,精神恍惚,情绪烦躁,思维混乱,不可名状的沮丧;肌肉松弛,肌群协调不良,动作缓慢,行为不活泼,均是心理疲劳加重的表现。
4.2体温测量用温度计测量肢体表面体温。
当对侧肢体体温之差大于0.5度时,说明有中度以上的疲劳发生;当体温之差大于2摄氏度时,则表明疲劳较严重。
4.3动作稳定性当学生出现心理疲劳症状时,动作稳定性明显下降。
表现为手脚发抖,动作不稳,这说明学生本体感受器的机能状况不佳,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支配能力紊乱。
以上只是简便易行的诊断方法。如有条件可以进行闪光融合频率,机能血压的测量和分析,以便能较客观的反映学生的心理疲劳症状。需要指出,运动者的心理疲劳现象比较复杂,表现也各不相同,所以必须采取多指标综合诊断的方法,才能准确,客观的判别运动者的心理疲劳症状。
5、运动性心理疲劳的预防
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预防方法有很多,比如激发和培养正确的体育运动动机、合理安排体育运动的进度、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改善和优化练习环境、进行适当的心理诱导、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当然,预防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方法和手段还有很多,例如身体练习和放松活动相间或交替进行,但最终效果却取决于有计划, 有目的的运用。
参考文献:
[1]王璞.大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疲劳分析[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8
[2]吴本连.体育锻炼与疲劳关系的综述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4,6
[3]陆阳.析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疲劳[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