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体育教学是按照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有效地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这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过程。除要教给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外,还要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种体育娱乐活动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体育教学;文化内涵
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主要以室外课为主,它是身体和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项特殊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下的体育课教学,必须注意室内外的统一,必须注意渗透和挖掘其文化内涵。
一、注重行为和仪表
行为是指活动和举止、作风、表情、手势、动作、言语等。体育教师更应注重自己的仪表和行为,做到着装整洁、得体,自觉遵守体育课常规,言行、举止要文明,手势、表情要恰当,作风要端正,爱岗、敬业。只有为人师表才能统领学生、取悦学生。一方面,教师除完成本职工作外还要不断地充电,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只有不断地进取、不断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才能跟上现代化教育步伐,才能做与时代并进的学校体育工作者。
二、师生是有机的统一体
“师生”是相对学生和老师而言的,两者是共存的,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爱好和需求,内容的安排应尽量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服务。特别是集体性、游戏性的活动,教师要参与其中进行引导和协作,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和融洽,从而提高学生练习积极性,强化教学效果。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一方面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业务水平,在学生中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让学生从内心感到自己的老师值得尊敬、值得信赖、值得亲近。另一方面,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和理解学生,和学生交朋友。培养体育的兴趣、爱好与习惯,不仅是一般的体育教育过程,更要强调这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不仅要在体育课中进行教育,更应课内外结合,校内校外配合。
三、体育课上的阴晴转变
情感是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要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就必须和学生多交流,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该严肃时一定要板着脸,决不含糊。但是,该愉悦时一定要融入其中与“民”同乐,与学生共享体育活动带来的快乐,这种“阴”“晴”转变的“变脸”只要恰当、得体,就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序,就能使师生关系变得融洽,这样不但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应时、应境、应情况变换自己的角色、面目,以变脸的形式领导和建立协调、和谐、欢乐的师生关系,不仅能调节课堂节奏,而且能提高教学质量。
四、体育教学要开放化
在实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体育教学应以创新为主,不应再是以教师为主的传授性教学,而应以学生为主体的尝试性教学为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兴趣和水平目标安排课的内容,内容应以协作性和互助性为主,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再根据本课内容的需要选择场地、器材等,尽量让运动场所向社会场所转变,让学生与社会接轨,这不仅是体育教学的功能,而且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途径。教学时不应一味掌握某些知识、技能和提高某些能力,而应多给学生一点自由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发展学生的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五、在实践中优化体育教学
(一)根据目标科学、合理地安排教材。
对教材的安排要科学化、合理化、灵活化;课的内容要单一化,内容的形式要多样化、全面化;课的设计要新颖化、趣味化、个性化。体育教学要始终贯彻一个主题即健康第一、快乐体育、以学生为主。尽量让枯燥、单调的教学变得新颖、活泼、轻松,让学生的身、心、德、智在愉悦的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体育教学只有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探索,才能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在实践中优化。
(二)选择适宜的教学环境
场地环境的选择要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新颖别致的场地布置,有选择地变换运动地点,都能调动学生的练习兴趣,同时环境具有调节情绪的功能,当学生处于一个整洁优美、生机盎然的环境中时,能产生轻松、愉悦、安宁等积极的情绪,表现出活泼开朗、自信大方、朝气蓬勃、乐观向上,与人友好相处,易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反之,则表现出萎靡不振、烦躁不安、不友好等不良行为。
六、体育教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若学生的理解和領悟能力不强,则应采用传统教法以示范、领做为主;若学生的悟性和自学能力较强,则应采用尝试性教学,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动作技术,而不应为学习技术而反复练习。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应随机应变。熟悉教材、抓重点、提要领,再用各种方式进行旁敲侧击,将知识点融入到典故或小故事中,让学生在比较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因此,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创新,才能把体育教学变成学生获得知识的摇篮,这也是体育教学者必修的一门艺术。同时,理论教学应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让学生直观地领会一些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动作、动作细节和动作难点等,这种“眼见为实”的教学不但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全新的理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等。因此,体育教师一定要忠于教育事业,充分运用本学科的优势启迪学生的智慧和挖掘潜在的能力,丰富其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高中体育教学.首都人民教育出版集团,2011,3.
关键词:新课标;体育教学;文化内涵
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主要以室外课为主,它是身体和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项特殊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下的体育课教学,必须注意室内外的统一,必须注意渗透和挖掘其文化内涵。
一、注重行为和仪表
行为是指活动和举止、作风、表情、手势、动作、言语等。体育教师更应注重自己的仪表和行为,做到着装整洁、得体,自觉遵守体育课常规,言行、举止要文明,手势、表情要恰当,作风要端正,爱岗、敬业。只有为人师表才能统领学生、取悦学生。一方面,教师除完成本职工作外还要不断地充电,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只有不断地进取、不断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才能跟上现代化教育步伐,才能做与时代并进的学校体育工作者。
二、师生是有机的统一体
“师生”是相对学生和老师而言的,两者是共存的,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爱好和需求,内容的安排应尽量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服务。特别是集体性、游戏性的活动,教师要参与其中进行引导和协作,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和融洽,从而提高学生练习积极性,强化教学效果。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一方面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业务水平,在学生中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让学生从内心感到自己的老师值得尊敬、值得信赖、值得亲近。另一方面,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和理解学生,和学生交朋友。培养体育的兴趣、爱好与习惯,不仅是一般的体育教育过程,更要强调这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不仅要在体育课中进行教育,更应课内外结合,校内校外配合。
三、体育课上的阴晴转变
情感是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要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就必须和学生多交流,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该严肃时一定要板着脸,决不含糊。但是,该愉悦时一定要融入其中与“民”同乐,与学生共享体育活动带来的快乐,这种“阴”“晴”转变的“变脸”只要恰当、得体,就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序,就能使师生关系变得融洽,这样不但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应时、应境、应情况变换自己的角色、面目,以变脸的形式领导和建立协调、和谐、欢乐的师生关系,不仅能调节课堂节奏,而且能提高教学质量。
四、体育教学要开放化
在实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体育教学应以创新为主,不应再是以教师为主的传授性教学,而应以学生为主体的尝试性教学为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兴趣和水平目标安排课的内容,内容应以协作性和互助性为主,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再根据本课内容的需要选择场地、器材等,尽量让运动场所向社会场所转变,让学生与社会接轨,这不仅是体育教学的功能,而且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途径。教学时不应一味掌握某些知识、技能和提高某些能力,而应多给学生一点自由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发展学生的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五、在实践中优化体育教学
(一)根据目标科学、合理地安排教材。
对教材的安排要科学化、合理化、灵活化;课的内容要单一化,内容的形式要多样化、全面化;课的设计要新颖化、趣味化、个性化。体育教学要始终贯彻一个主题即健康第一、快乐体育、以学生为主。尽量让枯燥、单调的教学变得新颖、活泼、轻松,让学生的身、心、德、智在愉悦的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体育教学只有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探索,才能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在实践中优化。
(二)选择适宜的教学环境
场地环境的选择要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新颖别致的场地布置,有选择地变换运动地点,都能调动学生的练习兴趣,同时环境具有调节情绪的功能,当学生处于一个整洁优美、生机盎然的环境中时,能产生轻松、愉悦、安宁等积极的情绪,表现出活泼开朗、自信大方、朝气蓬勃、乐观向上,与人友好相处,易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反之,则表现出萎靡不振、烦躁不安、不友好等不良行为。
六、体育教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若学生的理解和領悟能力不强,则应采用传统教法以示范、领做为主;若学生的悟性和自学能力较强,则应采用尝试性教学,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动作技术,而不应为学习技术而反复练习。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应随机应变。熟悉教材、抓重点、提要领,再用各种方式进行旁敲侧击,将知识点融入到典故或小故事中,让学生在比较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因此,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创新,才能把体育教学变成学生获得知识的摇篮,这也是体育教学者必修的一门艺术。同时,理论教学应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让学生直观地领会一些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动作、动作细节和动作难点等,这种“眼见为实”的教学不但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全新的理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等。因此,体育教师一定要忠于教育事业,充分运用本学科的优势启迪学生的智慧和挖掘潜在的能力,丰富其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高中体育教学.首都人民教育出版集团,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