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生职业认知发展阶段特点的生涯教育策略——以小学高年级学生为例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060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50名11、12岁小学生的访谈为基础,分析得出,这个时期的小学生职业认知具有职业愿景不稳定性、职业性质虚拟性、职业动机自我性、职业价值观多元性等阶段特点。针对这一特点,建议小学的生涯规划教育,可将对职业认知的“现实性”引导、对特质自我的“自我认知”引导、基于个体因素匹配职业的“职业观”引导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以此提出11、12岁儿童的生涯教育可以从增强自我意识训练、增强“课程+价值观”生涯指导课程建设、丰富直接经验体验的社会实践活动等渠道展开。
其他文献
童年是一个神秘的宝盒,装着五彩缤纷的故事;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描绘着多姿多彩的世界;童年是一首美妙的歌曲,谱写着梦想,洋溢着快乐。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童趣的作品俯拾皆是,每每读来,总让人忍俊不禁又兴味悠然,别有一番趣味。  宋代诗人范成大在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中写道:“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大雨刚过,辛勤的农民趁雨后不能耕作之时休息,老者难得有这
区别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甲级战犯的审判,国民政府对日本乙丙级战犯的审判具有鲜明的“在地化”特征。在战犯实施暴行的所在地对其进行审判,便于作为战争受害者的中国民众参与审判的各个环节,从而使得受害者对正义的求偿得以实现。国民政府审判日本战犯的过程中对证据中心主义的恪守,既有来自国际审判规范的外在约束力,同时也反映了中国法庭的自律。国民政府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具有相当的国际性,因国际观瞻所系,无形中对其形成一种外在规范,从而保证了法庭的公正性。同时,因战犯审判不涉及私法意义上的损害赔偿,民众求偿的目标仅仅限于象征性
道德与法治本就是一门开放性、生活性、综合性课程,因此,课堂教学应当在注重学生生活的基础上具备探究性、体验性和实践性。为此,我们可以在生活化的课堂上创设更多的复杂情境任务,以问题驱动学生转换视角,以更广阔的思维提升学生对事物的全面认识,从而促进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提升。  问题驱动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领域内的各种问题为学习起点,以问题为核心规划学习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一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