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很强的课程,要切实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提高课程实施对学生发展作用的有效性,克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发展影响“表层化”的局限性,需要增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走向常态实施和有效实施急需解决的基本问题。
一、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1.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让教师有效指导和学生主动实践相结合。
在综合实践课上,教师不再仅限于三尺讲台,而是更多地融入学生之中,领着学生走向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去指导、去帮助、去诱发学生的新的发现,新的开掘。在一系列的师生、生生的合作互动中交流,使师生、生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特别是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协同指导。总之,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将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2.恰当处理学校特色与活动选择的关系,让活动充满特色又符合学校实际。
综合实践活动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针对我校所处的地域环境、地理位置、人文传统、自然资源,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以及“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中紧紧围绕这些主题展开,从整体上整合一切可被教育利用的社会资源,克服传统教育脱离生产和生活的弊端,使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并举,地方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科技教育并举,将其差异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可以自由地动手实践,大大激发了学生探求人与自然、人与生活密切关系的浓厚兴趣。学生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出新的目标、新的问题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而这些目标与主题并不是预先设定的。所以,我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虽然进行宏观调控、统筹规划,但却并不限制其生成性,这就理所当然地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方向感和更富有成效。
3.抓培训学习促综合实践课研究整体推进
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发展的前景是好的,对进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有着其他课程所不可替代的优势。许多教师在实践中开始明晰了课程理念,逐步找到了综合课教师角色的定位,以走进生活做学问。在实施进程中,教师们也遇到不少问题,如学生实践活动空间的提供、教授教养条件的建立与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与水平的进步等等,这些问题制约着综合课的开展。为此,教师们觉得加强组织学习与交流,通过调研、开放等形式的研讨活动,一些老师把他们综合实践活动的典型课例,开展实验研究的做法体会进行了详尽、生动地展示,从实施层面上解决了他们在综合课上的许多困惑,收到了良好的培训实效。
4.教学研究驱动综合实践课开展
为深化课程改革课堂教授教养的研究,教师们按照课标的要求,对综合实践课程改革的作用逐渐熟悉。教师都能根据各学科和特点上好综合实践课,也意识到上好综合实践课能推动课改实验的健康发展。从此老师们对综合实践课进行了踏踏实实的研究,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水平得到很大的进步。
二、跟踪过程,把握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鲜明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其课程价值就在学生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因而,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应遍及活动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从此意义上说,教师的指导意味着跟踪过程,把握价值。
教师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要关注过程,兼顾结果。关注过程的前提是跟踪过程,了解学生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引导学生在过程的不同阶段以任务为取向,展开相应的问题解决活动方式。当然,跟踪过程并不是要求指导教师整天跟随学生,而是要求教师采取不同的联系、沟通方式,及时把握学生活动过程的动向。
指导教师跟踪过程的目的在于把握活动的价值不随意偏离,防止活动过程中的价值漂移、价值减损或目标模糊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学生本位课程。从学生出发是体现学生本位课程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准备阶段、开展的过程、总结与交流等环节都应该尊重学生的实际,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需要。突出学生主体,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都应该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从活动主题或课题的提出,到活动方案的制定,再到活动实施,以及活动的总结、交流与评价,都应该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活动,教师有效地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适当的指导或引导,防止教师包办代替。如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方面,一般来说,它不是教师或课程编制者预先具体设计的,而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准备阶段,最好不由教师提供活动主题或问题来让学生选择,而应由学生自主地提出活动主题或问题。活动主题或问题的提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当然,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并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定活动主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活动主题或问题的意义。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必定要学习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如调查法、实验法、参观法、设计与制作法等等。这些方法的运用不应是随意的,而应符合方法的基本规范和要求。要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有效性,克服走过场、形式化的倾向,指导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方法的引导,了解、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
一、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1.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让教师有效指导和学生主动实践相结合。
在综合实践课上,教师不再仅限于三尺讲台,而是更多地融入学生之中,领着学生走向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去指导、去帮助、去诱发学生的新的发现,新的开掘。在一系列的师生、生生的合作互动中交流,使师生、生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特别是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协同指导。总之,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将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2.恰当处理学校特色与活动选择的关系,让活动充满特色又符合学校实际。
综合实践活动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针对我校所处的地域环境、地理位置、人文传统、自然资源,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以及“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中紧紧围绕这些主题展开,从整体上整合一切可被教育利用的社会资源,克服传统教育脱离生产和生活的弊端,使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并举,地方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科技教育并举,将其差异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可以自由地动手实践,大大激发了学生探求人与自然、人与生活密切关系的浓厚兴趣。学生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出新的目标、新的问题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而这些目标与主题并不是预先设定的。所以,我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虽然进行宏观调控、统筹规划,但却并不限制其生成性,这就理所当然地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方向感和更富有成效。
3.抓培训学习促综合实践课研究整体推进
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发展的前景是好的,对进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有着其他课程所不可替代的优势。许多教师在实践中开始明晰了课程理念,逐步找到了综合课教师角色的定位,以走进生活做学问。在实施进程中,教师们也遇到不少问题,如学生实践活动空间的提供、教授教养条件的建立与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与水平的进步等等,这些问题制约着综合课的开展。为此,教师们觉得加强组织学习与交流,通过调研、开放等形式的研讨活动,一些老师把他们综合实践活动的典型课例,开展实验研究的做法体会进行了详尽、生动地展示,从实施层面上解决了他们在综合课上的许多困惑,收到了良好的培训实效。
4.教学研究驱动综合实践课开展
为深化课程改革课堂教授教养的研究,教师们按照课标的要求,对综合实践课程改革的作用逐渐熟悉。教师都能根据各学科和特点上好综合实践课,也意识到上好综合实践课能推动课改实验的健康发展。从此老师们对综合实践课进行了踏踏实实的研究,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水平得到很大的进步。
二、跟踪过程,把握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鲜明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其课程价值就在学生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因而,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应遍及活动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从此意义上说,教师的指导意味着跟踪过程,把握价值。
教师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要关注过程,兼顾结果。关注过程的前提是跟踪过程,了解学生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引导学生在过程的不同阶段以任务为取向,展开相应的问题解决活动方式。当然,跟踪过程并不是要求指导教师整天跟随学生,而是要求教师采取不同的联系、沟通方式,及时把握学生活动过程的动向。
指导教师跟踪过程的目的在于把握活动的价值不随意偏离,防止活动过程中的价值漂移、价值减损或目标模糊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学生本位课程。从学生出发是体现学生本位课程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准备阶段、开展的过程、总结与交流等环节都应该尊重学生的实际,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需要。突出学生主体,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都应该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从活动主题或课题的提出,到活动方案的制定,再到活动实施,以及活动的总结、交流与评价,都应该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活动,教师有效地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适当的指导或引导,防止教师包办代替。如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方面,一般来说,它不是教师或课程编制者预先具体设计的,而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准备阶段,最好不由教师提供活动主题或问题来让学生选择,而应由学生自主地提出活动主题或问题。活动主题或问题的提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当然,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并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定活动主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活动主题或问题的意义。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必定要学习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如调查法、实验法、参观法、设计与制作法等等。这些方法的运用不应是随意的,而应符合方法的基本规范和要求。要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有效性,克服走过场、形式化的倾向,指导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方法的引导,了解、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