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坐筌蹄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筌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应胡风东渐之势传入中国的新型坐具。1996年,山东青州龙兴寺发现的佛教造像窖藏中,有一尊北齐时代的贴金彩绘思维菩萨坐像,菩萨半跏倚坐于一件束腰座上,此束腰坐具即为筌蹄。通过观察这尊略残的菩萨坐像,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筌蹄的基本形制—其上下两端各有一圆面,上端是供人坐之处,下端则接地,两圆面间以线条连接,中部留有束腰。
  


  奇怪的名字
  “筌蹄”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篇》,其文曰:“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荃”一作“筌”,是捕鱼的竹笼,蹄则是猎兔之弶,庄子以筌蹄比喻其哲学道理,筌、蹄乃是各有所指的两物,而非一词。故此处所言筌与蹄,乃是两件渔猎工具,与坐具相差甚远。
  唐代段公路《北户录》卷三“五色藤筌蹄”条曰:“新州作五色藤筌台,皆一时之精绝。昔梁刘孝仪《谢太子五色藤筌蹄一枚》云:炎州采藤,丽穷绮缛。得非筌台与筌蹄语讹欤?”可见,筌蹄乃是一类藤编制品。
  明人方以智《通雅·器用篇》曰:“筌蹄,谓鱼笱与兔蹄也,后人合称之,遂以名篮。”篮多以藤条、竹篾等天然植物纤维编制而成,与筌蹄材质相近。且筌作为渔具,在外形上更接近于坐具。
  筌蹄在佛经中又有“先提”、“迁提”、“筌提”、“荃提”等同音异名。萧齐僧伽跋陀罗译《善见律毘婆沙律》曰:“婆罗门自初从梵天下,犹好净洁,……以床席先提以白洁裹,悬置屋间而去。”注曰:“先提一作迁提。”隋阇那崛多译《佛本行经集》卷八《从园还城品》曰:“复有五百诸天玉女,各各执持多罗树叶所作筌提,在菩萨前,引道而行;复有五百诸天玉女,各各手持诸天胡床,在菩萨前,引道而行。”故清人严可均注《全梁文》按:“筌蹄、筌台、筌提,同物异名,六朝以后,无此器物矣。”由此推测,“筌蹄”本为一外来语的汉语音译,故有以上诸多读音近似的异名。
  筌蹄,梵语为tri-phala,音“底哩颇罗”。从读音上比较,筌蹄、筌提、筌台、先提、迁提等与tri-phala相近,极有可能是其汉语译音。再考察tri-phala一词的本意,tri,即数量词三;phala,意为果实、果树、果树叶。因此,将其理解为某种以树叶制成的器具似乎是较为合理的解释。上引《从园还城品》中有五百诸天玉女各持由多罗树叶所制筌蹄之例,亦可作为旁证。
  多罗树,又名贝多罗,属棕榈科乔木,树叶常被用来抄写经文,故佛经也称为“贝叶经”。《大唐西域记》卷十一“恭建那补罗国”条曰:“城北不远,有多罗树林,周三十余里。其叶长广,其色光润,诸国书写,莫不采用。”除作为书写工具外,多罗树叶用途还十分广泛,上文所引《从园还城品》经文中即有“天妙多罗树叶之扇”、“多罗树叶所作筌提”的记载。由此可见,人们因地制宜使用当地常见的多罗树叶制作各种器具。所以,用多罗树叶编制成筌蹄(tri-phala)这种束腰型坐具也便不足为奇,而筌蹄梵语作tri-phala,意为以树叶制成的器具,这样解释也便言之有据了。
  通过对“筌蹄”(tri-phala)一词释义,可见古人在翻译该词时着实花了不少心思,不但使用与tri-phala(底哩颇罗)读音相近的汉语词汇表音,同时兼顾表意,利用中国典籍中既有的词汇以说明筌蹄(tri-phala)是一种以贝多罗树叶编制的束腰形坐具。
  


  鲜活的图像
  筌蹄源自古代印度,在佛经中经常作为供菩萨使用的坐具。除上文所引《善见律毘婆沙律》外,《佛本行经集》卷十二《游戏观瞩品》曰:“时有擎挟筌蹄小儿,随从大王,啾唧戏笑。”同书卷二十五《精进苦行品》曰:“尔时彼河尼连禅主,有一龙女,名尼连茶耶,从地涌出,手执庄严天妙筌提,奉献菩萨,菩萨受已,即坐其上。坐其上已,取彼善生村主之女所献乳糜,如意饱食,悉皆净尽。……尔时菩萨食糜已讫,从坐而起,安详渐渐向菩提树,彼之筌蹄,其龙女还自收摄。”
  可见,筌蹄是古代印度常见的坐具,可供人坐于其上休憩,或坐于其上进餐。由于其质地轻便、造型小巧,故能随身携带,以备随时坐息,用毕则即时收起。
  存世的年代较早的佛教石窟壁画、造像等也常见坐于筌蹄之上的菩萨形象。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中描绘了诸多佛教本生故事,其中第14窟《兔本生》壁画表现兔王在火中焚身,以供养修道仙人的故事。修道仙人交脚坐于筌蹄之上,筌蹄上罩浅色织物,于束腰处以绳捆束起来,筌蹄下另铺毯垫。这种外加织物包裹的筌蹄,在克孜尔石窟壁画中很常见。
  此外,敦煌285窟北魏时期的壁画上也有类似的筌蹄图像,惟一不同之处在于织物仅平铺于筌蹄之上,束腰处未加捆束。这类包裹织物的筌蹄,类似上文所引《善见律毘婆沙律》中婆罗门子以白洁裹筌蹄之例,其目的显然是为了保持洁净。
  筌蹄作为与佛教关系密切的器具,随着佛教东传,很可能同时传入我国。克孜尔石窟壁画中常见筌蹄的形象,作为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克孜尔石窟是连接中亚和东方的纽带,也是佛教东传的重要环节。其中年代较早的石窟如第14窟《菱格本生故事》(约3世纪中至5世纪初)、38窟《菱格本生故事》(4世纪末至5世纪初)、80窟《说法图》(4世纪末至5世纪初)等壁画中均绘有筌蹄。时代稍后的敦煌第275窟《月光王本生》壁画(十六国北凉时期),其中月光王垂足坐于一束腰状白色圆凳上,圆凳绘有竖直的条纹,粗略地表明出此坐具以植物枝条编制的质地,应是筌蹄无疑。
  南北朝时期,有关筌蹄的史料及考古资料相对更丰富了些。《南齐书·魏虏传》曰:“虏主及后妃常行,乘银镂羊车,不施帷幔,皆偏坐垂脚辕中;在殿上,亦跂据。”跂据,有别于中原席地而坐的传统,是指坐在高坐具上将双足垂在体前,或仅足趾着地而足踵不着地。此处虽未言明使用何种坐具,但据其他史料推测,应该不外筌蹄和胡床。《梁书·侯景传》曰:(侯景)“以轜车床载鼓吹,橐驼负牺牲,辇上置筌蹄、垂脚坐。”又曰:“床上(《太平御览》卷七〇六作“殿上”)常设胡床及筌蹄,著靴垂脚坐。”侯景出身北地羯,又为北朝叛将,其起居习惯应与北朝胡族统治者别无二致,因此其垂脚坐于筌蹄、胡床之上的姿势正是“跂据”。   


  因佛教盛兴,筌蹄作为讲经诵佛时的坐具直达御前。《南史·侯景传》曰:“上(梁简文帝)索筌蹄,曰:‘我为公讲。’命景离席,使其唱经。”这一场景似乎可以与北朝龙门石窟莲花洞南壁中央下部佛龛内的思维菩萨与供养人像进行对照。思维菩萨半跏倚坐于筌蹄之上,面对供养人。供养人身后的羽葆、华盖、斧钺等仪仗表明了其帝王身份。此时,崇佛之风上行下效,龙门、云冈石窟多见坐于筌蹄之上的菩萨造像也便不足为奇了。
  隋唐时期,筌蹄已成为上层权贵惯常使用的坐具。1973年,陕西三原焦村发掘的唐贞观五年(631年)静安王李寿墓,其石椁线刻抱持有燕息用具的众侍女中即有一人挟持筌蹄。1956年,西安王家坟90号唐墓出土的三彩女坐俑,女俑即垂足坐于筌蹄之上,筌蹄呈束腰状,上下两端及腰部均有绳状纹。类似的女坐俑在陕西铜川唐墓以及洛阳唐墓中屡见不鲜。
  


  


  遗憾的退出
  唐代是起居生活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即人们由传统的席地而坐逐渐向垂足高坐转变。从考古资料方面考察,昭陵陪葬的韦贵妃墓壁画中,从残存的西壁壁画上可以看出所绘人物乃是高坐于椅凳类坐具之上。此外,高宗时期高元硅墓壁画中也可以看到扶手椅一类的高型坐具。而筌提作为来自异域的高型坐具在此时流行开来,恰恰反映出起居方式的变革。河北元氏县使庄村唐墓出土的女坐俑,其半跏的坐姿与青龙寺思维菩萨如出一辙,其坐具也为筌蹄。
  不过,唐代毕竟是起居方式发生变化的过渡时期,虽然高型坐具已经出现,人们也开始垂足高坐,但最初仅限于宫廷和上流社会,民间远未普及,席地而坐仍然是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直至宋代,垂足高坐及高型坐具方才得以兴盛并普及到民间。以白沙宋墓为代表的展示宋代起居生活的图像,反映出人们早已习惯于垂足高坐的生活习惯,且座椅等形制更加规整和程式化。
  筌蹄在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使用,一方面是佛教传播的推动,另一方面也与其自身固有特点有关,既便于携带,又适合坐息。筌蹄以藤类植物编织而成,轻巧简洁、便于携带,故唐李寿墓石椁线刻图中的侍女能轻而易举地将筌蹄这类轻便坐具随身携于身侧。其次,相比于席地而坐,垂脚坐于筌蹄上无疑是一种更加舒适的坐息方式,虽然魏晋南北朝以来垂足高坐曾被视为甚于箕踞的不雅坐姿,文献中论及胡人政权的君主使用筌蹄多是带有一定的责难色彩。
  唐代以后,垂足高坐的起居方式逐渐定型,包括坐具在内的各种家具以及室内空间逐渐为适应新型的起居方式而发生了变革。原本为了便于携带使用的坐具,逐渐被坚固且摆放固定的家具取代,筌蹄也最终在这场家居革命中消泯。
  五代时期,筌蹄已经不见踪迹,但是与其造型类似且关系密切的新坐具—墩却开始大行其道。与束腰形的筌蹄相比,墩整体呈鼓腹形,线条更流畅,造型更稳固。五代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中丝竹侍女群像,众侍女即坐于绣墩之上。所谓绣墩,是指在藤编或木质坐墩上覆盖一层丝织物,成为既舒适又美观的坐具。宋元时期,墩已经成为富裕阶层家庭中的必备家具。宋徽宗赵佶所绘《十八学士图》及《文会图》中都可见饰有藤环状纹的墩,似乎还保留着筌蹄藤编的特点。由此可以说,墩正是对筌蹄的改良。
其他文献
程十发《召树屯和喃婼娜》40开册页  此作在2005年9月嘉德四季第3期拍卖会上付拍,估价160万至180万元,成交价为1100万元。此作是程十发首次创作的少数民族题材的连环画稿,创下了当时程十发个人作品拍卖的最高记录,也是迄今为止嘉德四季成交价最高的中国书画作品。    张大千《天女散花》  在2006年9月嘉德四季第7期拍卖会上,此作以80万元起拍,经过50轮激烈竞价,最终以236.5万元成交
期刊
江南多省士子,为寻求功名、为节省里程,穿山越岭长途跋涉来到省城,进考场要在贡院龙门前接受搜检,为防止夹带,不许片纸只字带进考场,俗有“裸体入闱”之说。被当成小偷来防范,大多数考生只能忍气吞声,接受侮辱,只为“三场成败在此一拼,满盘打算,仔细思量”的理想抱负,将人格搁置一边了。    乡试炼狱 贡院赏月  经过九天六夜炼狱般的三场考试,多数考生已不成人样。比如,参加乡试的蒲松龄,因为在贡院生病,不得
期刊
匈牙利的油画、柬埔寨的雕像、布拉格的玻璃艺术……在这个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不出国门艺术爱好者们就能欣赏到来自不同国度的精彩艺术品。在获得艺术享受的同时,还能了解到异域文化的精髓,真是让人大饱眼福,受益匪浅。  来自高棉的微笑  9世纪至14世纪为吴哥王朝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文化发达,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吴哥文明,“高棉的微笑”蜚声国际。日前,“高棉的微笑——柬埔寨吴哥文物与艺术”在首都博物馆
期刊
2014年的玉雕收藏市场已经一目了然了,从拍卖的成交状况来看,基本延续往年的大格局,风格成熟、知名度较高的“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群体依然稳居一线,其代表性风格作品也最为高端藏家所关注。从题材类型来看,山水、花鸟题材占比有上升趋势,作品内涵也由过去的“讨口彩、图吉祥”,逐渐向审美化、艺术化的方向转变,这与收藏群体日益提升的文化修养与审美意识密不可分。  在传统玉雕创作的语境中,山水题材常以“山子雕”的
期刊
我在嘉德四季工作了4年,印象最深刻的是2011年下半年的拍卖,因为当时正好碰到了市场的拐点。从2010年到2011年上半年市场都很不错,四季拍卖的成交量也比较大。到2011年9月份的拍卖,也就是2011年下半年的第一场四季拍卖,我们依然按照之前的预估,规模和上半年差不多,光瓷器专场就做了两本图录。但最终拍卖的结果却不太好,成交额一下子掉了很多。当时自己压力特别大,立刻反思成交额下降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期刊
据悉,2015年欧洲艺术博览会(TEFAF Maastricht)将于3月13日至22日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展览中心举办。此次博览会吸引了来自20个国家的274位世界顶级艺术品和古董经销商,他们将带来当前市场上最优秀的艺术品。这里不仅有传统的古典绘画大师作品和古董,您还可以欣赏及收藏到其他各种类型的古典、现代和当代艺术品,如珠宝、20世纪设计和纸本艺术等。    大师  欧洲艺术博览会因其展览和出售
期刊
米哈伊·蒙卡奇(1844年至1900年)是19世纪欧洲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因其批判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被誉为匈牙利史上最伟大的画家。此次参展的作品曾于2014年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展出,吸引了数十万观众前来参观,展览获得圆满成功。为了让首都观众也能一睹19世纪这位艺术巨匠的风采,北京画院美术馆特从其中挑选出51幅匈牙利国家美术馆馆藏精品在京展出。  蒙卡奇生于19世纪中叶的匈牙利东部,坎坷的童年命运及
期刊
捷克共和国首都布拉格自中世纪以来,一直是连接东西方的交通要地。长期以来,布拉格孕育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中欧的文化艺术中心。由北京艺术博物馆与捷克共和国布拉格国家工艺美术博物馆合作举办的“玻璃的艺术展——捷克布拉格国家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日前在北京艺术博物馆亮相。  此次展览从捷克布拉格国家工艺美术博物馆典藏的4万多件玻璃器中遴选出211件(套)精品,囊括了从古代、中世纪直到近代的各个重要
期刊
煮茶、焚香、挂画、插花,被宋人合称为“四艺”(也称为“四事”),是古代文人雅士追求雅致生活的一部分。此四艺者,透过嗅觉、味觉、触觉与视觉品味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提升至艺术境界,且充实内在涵养与修为。这与现代人追求的生活美学与讲究个人品位的生活态度极为一致,亦与当今的东方美学主流意识不谋而合,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以茶器和香器为代表的“艺术消费品”越来越受到市场追捧的重要原因之一。  香器关注“四大金刚”
期刊
或许当地球上有了人类时便有了储蓄活动,最早的储蓄是人类将雷电劈中的燃木储存起来,使其成为火种。其后,人类便积存谷物、牲畜之类的食物用于抵御灾害。  在我国,“储蓄”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据《后汉书·章帝记》中说:“古者耕种之业,致耒耜之勤,节用储蓄以备凶灾”。南北朝时,吴均写的《西京杂记》中提到了汉武帝时已经流行的“扑满”储钱方法。而另一种形式是“窖藏”,把钱币埋于地下或墙壁内。此时的储蓄尚处在萌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