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腔注射塞来昔布一聚乳酸羟基醋酸共聚物缓释微球的安全性研究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gf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塞来昔布一聚乳酸羟基醋酸共聚物缓释微球(CEL—PLGA—MS)对视网膜的安全性。方法32只雄性BrownNorway大鼠随机分为CEL—PLGA—MS组和塞来昔布(celecoxib)组,每组各16只。CEL—PLGAMS组分为4个剂量组,每组各4只。分别玻璃体腔注入含celecoxib40、80、160、320p.mol/L的聚酸乳羟基醛酸共聚物(PLGA)微球。Celecoxib组分为4个剂量组,每组各4只。分别玻璃体腔注入celecoxib40、80、160、320/μmol/L;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4只,2只双眼玻璃体腔注入0.01mol/LPBS溶液,正常对照组2只,双眼不处理。光相干断层扫描(0CT)测量各组视网膜厚度,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组视网膜微结构变化,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视网膜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OCT检查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和PBS对照组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2,P〉0.05)。注药后1周,CEL-PLGAMS、celecoxib各组视网膜厚度均大于正常对照组、PBS对照组。组问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62、46.13;P〈0.01)。CEL—PLGA-MS各组视网膜厚度小于celecoxib各组。组间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5.15,P〈0.01)。CEL—PLGA—MS40、80、320μmol/L组视网膜厚度大致相同。组间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9,P〈0.01)。Celecoxib160、320μmol/L组视网膜厚度大于celecoxib40、80umol/I。组。组间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10,P%0.01)。注药后2周,CEL—PLGA—Ms各组视网膜厚度与eelecoxib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79,P〉0.05)。且较注药后1周时视网膜厚度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8、103.99;P〈0.01)。注药后4周,CEL—PLGA—MS各组视网膜厚度小于celecoxib各组。组间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11,P%0.01)。CEL—PLGA—MS各组视网膜厚度和正常对照组、PBS对照组大致相等。组间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2,P〉0.05)。Celecoxib各组视网膜厚度大于正常对照组和PBS对照组。组间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1,P〈0.05)。光学显微镜下各组视网膜结构未见明显变化,其视网膜厚度变化与注药后第1周OCT检查结果一致。透射电子显微镜下celecoxib160、320μmol/L组视网膜毒性反应重,视网膜内层细胞超微结构比外层变化明显。CEL—PLGA-MS320μmol/L组内网状层微丝排列紊乱、微管扩张、线粒体少许空泡化。Celecoxib40、80μmol/L组和CEL—PLGA—MS40、80、160μmol/L组细胞超微结构变化轻微。结论玻璃体腔注射CEL—PLGA—MS对视网膜安全性优于玻璃体腔注射celecoxib。

其他文献
为了充分发挥本刊在眼底病继续医学教育中的作用,进一步推动眼底病激光治疗技术应用规范和个性化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本刊2013年继续教育讲座栏目将举办眼底病激光治疗技术应用为主题的系列继续教育活动。
期刊
目的 观察黄斑区脉络膜厚度与非高度近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成功手术复位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 行手术治疗后视网膜均成功复位的非高度近视RRD患者53例53只眼纳入研究.手术前后所有患者双眼同时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取穿过黄斑中心凹横向与纵向的两扫描切面图像进行黄斑中心凹形态分析,并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FT)及脉络膜厚度.分析不同黄斑中心凹形态、CFT、
研究表明,白介素(IL)-17通路和Th17细胞在Behcet病发生中有重要作用[1-3].干扰素(IFN)-α可控制Behcet病活动性炎症,减少复发次数[4-6].但目前有关其具体作用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为此,我们在体外将IFN-α分别与活动期Behcet病患者的CD4+T细胞共培养,观察了IFN-α对CD4+T细胞和初始T细胞IL-17表达的影响,以期探讨IFN-α治疗Behcet病的作用机制
由中华眼底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与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联合主办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项目编号:2013—07—02—166(国)]:“中国眼底病论坛·全国眼底病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2013合肥”将于2013年8月3~7日在安徽合肥举办。全国眼底病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是眼底病知识和技能普及与提高的重要平台,国内不少眼科医生正是通过在这一学习班上全面学习眼底病基础知识,更新提高眼底病认知水平和实
期刊
视网膜裂孔是主要致盲性眼病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封闭裂孔是其治疗原则.尽管手术疗法已能使现今大多数视网膜脱离成功复位,但视网膜裂孔发生的原因、能否预防视网膜脱离的发生以及怎样才能获得视网膜复位后满意的视力恢复等基本问题,仍然困扰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的防治.近年研究提示,视网膜裂孔的形成与玻璃体液化、后玻璃体脱离过程中异常的玻璃体视网膜附着牵拉有关.完全性后玻璃体脱离可在玻璃体基底部后缘形成裂孔,而部
[目的]使用磁共振成像观察伴双侧视野缺损的青光眼患者眼外中枢神经系统视路的改变.[方法]前瞻性研究.35名受检者纳入研究.其中,经眼科检查确诊伴双侧视野缺损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7例;伴双侧视野缺损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12例;正常对照者16人.采用GE SignaHD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及头部8通道相控阵头线圈进行扫描;应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测量视路白质纤维束的部分各向异性(FA)及平
本刊以推动眼底病学术发展为已任,整个编辑出版活动均是以此出发点为基础,自然也有一些体现自身特色的稿件录用原则及编辑加工送修要求。为了方便作者投稿,现将其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说明如下:1稿件录用本刊稿件实行严格的双盲同行评审,同行评审结果是确定稿件录用与否的基本准则。
期刊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是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等常用的检查方法.但FFA、ICGA是有创性检查,且检查结果受屈光间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OCT虽然为无创性检查,但提供的是视网膜断层图像,单幅OCT像仅能提供某一径线的切面信息,不能反映病变的延展和范围[1].全新的多功能共焦激光扫描仪F10可以进行FFA、ICGA、自发荧光以及Ret
由魏文斌、陈积中教授主编,黄叔仁教授主审的《眼底病鉴别诊断学》一书已经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由全国20家医疗机构的50余位长期从事眼底病临床研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的专家撰写。眼底组织结构精细、功能复杂、病变繁多,又是全身的窗口,与全身多系统多脏器关系密切。眼底疾病的诊断必须借助各种精密的影像设备,这给眼底病的诊断、治疗、研究等方面带来许多困难,所以在临床上眼底病误诊、误治的病例时有发生。本
期刊
本刊网站于2006年底改版开通时即使用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稿件远程处理系统实现了全部稿件处理流程的远程在线管理。为了保持稿件处理及信息管理的连续性,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网站稿件远程管理系统完善并正式上线之后本刊未行更换,仍然使用其原有的稿件处理系统进行稿件管理。所以,向本刊投稿均请通过本刊网站“眼底病论坛”(www.coretina.com)实行网上投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