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歌”融汇——姜嘉锵古诗词歌曲演唱艺术分析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ping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西融合”观念下的产物,在近百年间迅速发展,成为当今我国声乐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姜嘉锵是当代演唱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古诗词歌曲演唱艺术,集中体现了这一独具中国声乐表演艺术形式的特色.
其他文献
民族民间的音乐语言与西方作曲技法的相融,共同勾绘出这部作品的现代美、形式美、意境美.作品结构独特、手法细腻、意境深远,民族元素的融入,使其作品在蕴含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不失时代感.管窥姚恒璐教授在创作中是如何赋予第二钢琴叙事曲《宁夏川的“花儿”》的“现代气质”与“民族音乐语言”的双重特性以及在音乐创作中现代技法的应用手法.
本文基于语调格局的研究思路,对四名意大利学生汉语陈述句语调的习得情况从音高起伏度、音长停延率、音强音量比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并基于此做出语调格局图.通过将意大利学生实验数据与汉语母语者语调数据进行对比,得出意大利学生习得汉语陈述句语调特点.研究发现:在音高上,意大利学生主要表现为调域偏窄,调域起伏模式不定和起伏程度不均上;在音长上,意大利学生对于韵律词边界前字音延长这一点习得较好,但各韵律词的音长模式不同,且音节延长位置不固定;在音强上,意大利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最大值位置,但最小值位置不固定,同时,音量幅度
马勒《c小调第二交响曲》(复活)的首、末两个乐章以“英雄的葬礼”和“复活”为意象前后呼应.音响结构方面,第一乐章在一上一下两股音流的对峙中以下行音流的胜利导向死亡,第五乐章则在上行句式的延展和推进中冲破死亡实现复活,文中以“相斥”与“合谋”对其音响结构力加以概括.这样的结构恰合了阿多诺针对马勒交响曲提出的“小说交响曲”概念,或许可以为后续研究带来理论增长点.
我国古代乐器种类丰富,乐器文化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较之琵琶、筝、笛等,“七星管”是我国古代较为稀见的乐器.宋陈旸《乐书》有载“七星管”,其后《文献通考》等史籍亦给予收录.但史书中记载的“七星管”乐器为何物,学界一直未有明晰的界定,且早在《通典》等唐籍中出现的“七星”是否为七星管所指?学界亦无研判.本文通过对“七星管”大量所涉文献的考证与史料梳理,对“七星管”乐器进行了深入剖析,特别是通过对“七星管”历史遗留图像的全面考察与细微分辨,笔者发现伴随“七星管”文献出现时期的敦煌唐代壁画中存有大量的“七星管”乐
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旨在培养实践型人才,区别于学术型学位的培养目标.但要想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或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则需要学术性思维和研究精神的培养.只有从思维能力上得到根本的训练,才能对专业能力展示做出逻辑清晰、观点鲜明、有创新意识的阐述.本文以音乐表演专业为例,从学术研究的思维入手,分析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课程教学的具体环节中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并阐述了专业能力展示与学位论文写作的关系.
人们普遍认为神经活动会受到声学语音刺激的影响,因此通常可以通过测量神经活动来研究人是怎样处理语音的.目前已有明确证据表明神经系统会追踪连续语流中以低频率反复出现的线索,但这种低频节奏究竟是如何构成的?Maya Inbar,Eitan Grossman & Ayelet N.Landau在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2020年9月28日,SCI Rep 10,15846)发表Sequences of Intonation Units form a~1 Hz rhythm(《语调单元序
期刊
杨少莆是我国著名的舞蹈理论家,他的舞蹈美学思想往往体现为基于“芭蕾叙事”的“舞剧艺术观”.杨少莆“写舞”是从《黛玉之死》开始的,彼时他高度认同该剧“写意的风格贯穿舞剧的结构和舞蹈设计”.尔后,在通过参与《雁南飞》的构思及该剧演出的反思,杨少莆对舞剧艺术“本体性”的言说方式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既要“使得人物形象在情节活动中丰满起来”,又要“追求舞蹈化、情绪化、虚拟化、写意化”的“情节处理”.此后,北京舞蹈学院复排《鱼美人》,杨少莆指出舞剧创作要遵循中国人的生活逻辑和心理逻辑.而在杨少莆看来,《祝福》便是一部
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从江南审美文化中萌生与形成,呈现出独特的美感经验与批评旨趣.从主体的角度来看,《溪山琴况》延续江南审美强化自然生机对蒙养人格精神的重要性,也突出强调以自然之音安顿心灵,创构鸢飞鱼跃的乐境.从技艺角度来看,明代江南审美普遍注重“格物”与“格己”,精致和严谨的审美意识,推动《溪山琴况》专注雕琢与研习技艺,并明确审美感知贯穿于研习和演奏的整个路径.最后,从批评角度来看,江南审美文化与《溪山琴况》都以古为雅延续文脉,以期打破奢靡、虚弱的社会风气,创造独属明人的审美意境.可以说,《溪山琴况》将江
黎族音乐是我国海南岛一带原住民生活风俗的重要结晶之一.作为祖国大陆、台湾岛地区,以及菲律宾群岛、苏门答腊、爪哇、马都拉、婆罗洲等群岛和中南半岛所环绕的一个陆缘海缘区域,其源远流长的民间传统与南海文化特有的自然环境、“泛区域”多样化文化传承方式相辅相成、水乳交融,以这一学术视野探索和阐释其音乐文化特质与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将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融入当代社会生活,并使之进一步焕发生机与活力.
崇高是西方美学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其对象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外在结构上的无限大和内在思想上的超越性两个方面.对于马勒《第九交响曲》的外在体量探究,即聚焦在宏大的交响体裁与庞大的乐队编制.而对于马勒《第九交响曲》内在构成的探讨,重在关注作曲家的创作主题和生命感悟,主要体现在零散发展的撕裂感、死亡意蕴的恐怖感、缓慢流动的超越感和生命叙事的崇高感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