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患儿女,13岁.臀部、四肢反复起斑块6个月,加重伴间断发热5个月.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臀部及双下肢散在分布直径3~ 11 cm质硬、浸润性、紫红色皮下斑块,界不清,表面少许脱屑,无明显压痛及溃疡形成.实验室检查:白细胞(0.03 ~ 3.7)×109/L,红细胞(2.8~ 4.4)×1012/L,血小板计数正常;纤维蛋白原1.79 g/L,NK细胞比例4.6%;骨髓涂片示骨髓
【机 构】
:
100045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100045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100045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100045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儿女,13岁.臀部、四肢反复起斑块6个月,加重伴间断发热5个月.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臀部及双下肢散在分布直径3~ 11 cm质硬、浸润性、紫红色皮下斑块,界不清,表面少许脱屑,无明显压痛及溃疡形成.实验室检查:白细胞(0.03 ~ 3.7)×109/L,红细胞(2.8~ 4.4)×1012/L,血小板计数正常;纤维蛋白原1.79 g/L,NK细胞比例4.6%;骨髓涂片示骨髓增生活跃,粒系比例降低,网织细胞易见,并见少量分类不明细胞及噬血现象.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真皮未见明显异常,皮下脂肪组织内可见大量淋巴样细胞浸润,以脂肪小叶为主,部分小叶间隔受累;浸润细胞体积中等偏大,胞质少,核多形,部分核扭曲;可见坏死及吞噬核碎片、淋巴细胞现象;免疫组化:CD3、颗粒酶B、T细胞细胞内抗原-1(TIA-1)、TCRγδ阳性,CD5、CD7部分阳性,CD4、CD8、TCRαβ、CD56阴性,Epstein-Barr病毒编码RNA原位杂交检测阴性.诊断:原发性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蘘荷对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HDMEC)表面黏附分子的表达及淋巴细胞黏附作用的影响.方法 用蘘荷氯仿提取物(CFMG)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α分别诱导或按不同顺序联合诱导HDMEC不同时间,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和E选择素表达水平.使用γ计数器测定HDMEC对T淋巴细胞和Ra
目的 检测导致大观霉素耐药的淋球菌16S rRNA基因中的突变位点.方法 对6株大观霉素耐药淋球菌[最小抑菌浓度(MIC)≥128 mg/L]、20株大观霉素敏感菌株(MIC 32 mg/L和16 mg/L各10株)的16S rRNA基因进行DNA扩增和序列测定,分析16S rRNA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6株大观霉素耐药淋球菌的16S rRNA基因均发生了突变,其中2株(MIC>256 mg/L)为
睑缘色素痣是皮肤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较小的睑缘痣常用激光治疗,但对于较大睑缘痣,或者侵犯了睫毛根部睑板及结膜的睑缘痣,则需要手术切除,不仅要将皮肤面肿物切除,还要将睑板及结膜面的病变一起切除,但传统的手术方法容易形成局部瘢痕或睫毛缺失,影响外观.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我们采用改良带睫毛斧形皮瓣法修复痣切除后的组织缺损,取得满意效果。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桑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史玉玲,上海市卢湾区中心医院邬玉美,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程少为,大连市皮肤病医院吕成志,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王俐,江西省皮肤病专科医院李光,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江勇,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贾雪松,
银屑病为免疫相关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病情,减缓向全身发展的进程,减轻自觉症状及皮肤损害,尽量避免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过程中与患者沟通并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是治疗的重要环节.中、重度银屑病患者单一疗法效果不明显时,应给予联合、替换或序贯治疗.提出以下治疗原则:①正规:强调使用目前皮肤科学界公认的治疗药物和方法;②安全:各种治疗方法均以确保患者的安全为首要,不能为追求近期
患者男,66岁.因尿道外口左侧红肿半个月于2013年10月11日就诊我科.半个月前,尿道外口左侧出现一绿豆大红色丘疹,逐渐增大并肿胀,无自觉症状.曾在多家医院就诊,均诊断为男性尿道旁腺炎,予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地尼等治疗,皮损无好转.追问病史,患者曾于2013年7月有非婚性交史,3周后包皮系带周围皮肤破溃,无自觉症状,未处理,2周后皮损自行消退。
患者女,51岁,因左胸部丘疹伴痒2个月就诊.患者1年前行左乳腺癌改良切除术,术后间断辅以放射治疗25次,照射范围为左胸部、左锁骨上区及左腋窝,累积剂量50 Gy.放疗结束后4个月,左胸部出现数个粉红色丘疹,逐渐扩大并增多.患者放疗前无类似皮损,否认局部外用药物史.既往体健,否认慢性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长波紫外线(UVA)照射的人成纤维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0.01、0.1、0.5、1.0 mmol/L白藜芦醇分别处理正常人成纤维细胞6、24、48、72 h后,采用MTT法检测增殖活性.10 J/cm2 UVA照射细胞后立即加入0.01、0.1 mmol/L白藜芦醇,继续培养6、24、48、72 h,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白介素(IL)-
在20世纪80年代初,梅毒在我国死灰复燃.至2013年,我国梅毒报告发病率达32.86/10万,居全国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排序第3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之一[1].我国梅毒疫情的快速上升值得深思.梅毒可防、可治、可控,检测手段易于实施,医疗条件成熟,至今尚未发现耐青霉素的梅毒螺旋体,全国各地普遍开展梅毒血清检测,为什么我国梅毒疫情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现就此问题提出建议。
患者女,48岁,左颈部淋巴结肿大、疼痛1周.抗炎治疗1周疗效不明显.皮肤科检查:左颈外侧乳突下方至锁骨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呈串珠状.活动度小,直径最大约2 cm,触痛明显,其他部位表浅淋巴结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组织病理:多种形态的组织细胞、免疫母细胞及浆细胞样单核细胞增生,伴有程度不同的核碎片.免疫组化:病变区CD3(+)、CD8(+)、CD68(+)、巨噬细胞炎症蛋白(+)、CD20(+).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