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原经济区综合竞争力研究之研究区域与方法

来源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ne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区域竞争力成为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建设中原经济区,提升其综合竞争力,促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事关中原地区人民的福祉,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高度和我国加速实现新型城镇化阶段的视角,研究中原经济区竞争力现状,分析影响和制约竞争力提升的因素,探索提升整体竞争力的途径和模式,提出提升中原经济区整体竞争力对策措施和政策保障体系。本文选取河南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区域,详细介绍影响区域差异的因素和数据来源以及研究方法。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研究区域;研究方法
  1、研究区概况
  河南省中原经济区各地区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影响区域差异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基础、区域政策,等等。
  1.1自然条件
  中原经济区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冬冷夏热。由于地理位置的居中性及地域的广泛性,自然条件具有明显的过渡性与区域差异性特征。例如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线从境内穿过,把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河南省分为两个气候区,以南属亚热带气候区,呈湿润半湿润气候特征,包括南阳、信阳及驻马店的部分地区,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0%;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呈半湿润半干旱特征,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70%。全省气候大致可概括为冬长寒冷雨雪少、春短干旱風沙多、夏日炎热雨丰沛、秋季晴和日照足,具有冬冷夏炎、四季分明的特点。全年平均气温为12~16℃,一月最冷,月均气温为-3℃~3℃,七月最热,月均气温为24℃~29℃;山地与平原间气温差异比较明显,一般是平原高于山地,全省大体是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其中南阳盆地和淮河以南是比较稳定的两个暖温区。因此,自然条件的时空差异,决定不同的区域在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中也存在差异性,尤其对第一产业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是区域发展差异产生的重要背景条件之一。
  1.2资源禀赋
  河南自然资源分布不均,具体表现为:矿藏资源优势由西向东递减;农业生产潜力依次由西向东递增。中原城市群拥有大型能源基地,如焦作、平顶山等城市。钼矿、铝土矿数量在河南境内乃至全国占很大比例。主要资源禀赋条件好,且易于开发利用。三门峡的金矿、鹤壁的煤炭、濮阳的油气等资源也较丰富。黄淮地区(商丘永夏煤田除外)、信阳大别山区,总体来看矿藏资源匮乏,这就造成了区域工业,尤其是以矿产资源为主进行加工和深加工的第二产业发展的地区差异性。
  从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来看,中原经济区农用地主要分布在豫北山前平原区、豫中山前平原区、豫西山地丘陵区、南阳盆地中部地区、淮北平原区。其中豫北山前平原区和豫中山前平原区农业发展水平较高,豫西山地丘陵区森林覆盖率高,南阳盆地中部地区和淮北平原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好,是中原经济区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豫北太行山区、豫北山前平原区、豫中山前平原区、豫东北平原区、豫西黄土丘陵区,其中豫北太行山区工矿业发达,豫北山前平原区交通发达、工业发展基础良好,豫中山前平原区工业发展水平较高,豫东北平原区石油储量丰富,豫西黄土丘陵区工业发达。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豫东北平原区,其滩涂面积较大。
  中原城市群内劳动力素质和技术水平明显高于周围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中原城市群区域是河南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中原城市群内普通高校占河南省高校的76.6%,在校学生人数占全省的80%以上;区域内有35个博士学位授予点、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7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区域从事科技人员占河南省的近70%,每万人拥有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为河南省的1.7倍。
  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但存在超量开采现象。全区地下水资源量共计230亿m3,浅层水为204.7亿m3,中深层水为25.3亿m3。其中浅层水可开采量达117亿m3,主要分布于黄淮海大平原、山间河谷平原、山前倾斜平原及盆地。浅层水以其埋藏深度浅、补给速度快、储存条件好、富水性强、开采容易等的优点,成为全省地下水资源的主要开采对象。但地下水开采力度较大,存在超量开采现象,在豫北平原西部形成了大面积漏斗区,尤以许昌鹤壁、新乡、焦作和濮阳等市缺水严重,成为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瓶颈。
  1.3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山川、水域构成区域区位条件的空间自然因素,中心城市、工业基地、物流中心等构成区域区位的空间经济关系。中原经济区承东启西,全国交通、通信枢纽横贯其中,郑州将成为全国惟一高速铁路枢纽,并突显其交通区位优势。除现有的管道运输条件,西气东输工程及在建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完成后,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本区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豫南、豫北及黄淮等地,区位偏远,离郑州较远,受中心城市的影响作用小,加上豫西和豫西南地区、信阳、驻马店多丘陵、山地,交通不便,限制了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各地的联系。
  1.4经济社会基础
  郑州、洛阳是我国重要的老制造工业基地,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奠定了河南制造工业,推动了我国经济建设。目前,郑州具有一定优势的有电子信息制造、汽车、铝工业和商贸流通等,洛阳的装备制造、铝电、石化,焦作、平顶山的大型能源、原材料等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开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新乡的轻纺、电器工业基础较好;漯河食品加工、许昌电力等全国闻名。形形色色的地方产业,为城市群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原城市群经济基础发展良好,是河南省经济发展高地,这也有利于更多的产业集聚。与此相对应的豫北、豫南、黄淮等地,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产业部集中,对区外企业缺乏吸引力。长此以往,周边区域与中原城市群差异化越来越大。
  1.5区域政策与制度   区域政策包括经济、景观和自然保护等方面,影响经济区域经济决策和发展过程。做大做强郑州区域经济是河南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方针,这种不均衡的发展策略,致使区域差距越来越大。
  区域制度是一种区域激励机制,政府行为、经济制度等主要以区域激励方式影响经济发展效果。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制度创新,其中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最大。河南省民营科技企业五十强分布在中原城市群区域的有33家,其中郑州市10家,许昌市8家,洛阳市和漯河市各4家,彰显区域制度创新。
  2、数据与方法
  2.1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中采用的数据包括两部分: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属性数据来源于统计数据和资源环境数据,统计数据主要来自2002年、2006年、2010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河南省统计年鉴》,资源环境数据主要来自2010年的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河南水资源公报,河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空间数据来自于河南省1:25万地图数据库。
  2.2研究方法
  2.2.1AHP决策分析方法下的指标权重获取
  指标体系构建后,明确主题,设计指标相对重要性评价表。选择对天山北坡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研究较多的20名专家学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按判断矩阵的标度理论,进行指标间两两相对的重要性比较,确定属于同一上级指标的各指标间重要性排序,获得比较的最终标定值。
  在此基础上,由两两指标间的标定值比值Xij和Xji=1/Xij,建立各指标间相对重要性的标定值判断矩阵:
   (1)
  运用方根法求出判断矩阵F的最大特征根所对应的特征向量W,W=(W1,W2,…,Wn)T,其中
  
  
  (2)
  W的各分量即为各指标的权重分配,对应于同一上级指标的各分量权重之和为1。
  为考察AHP决策分析方法得出结果的合理性,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利用各分指标在上一层次中的权重分配,计算最大特征根λmax,公式为:
   (3)
  式中,(AW)i为向量AW的第i个分量。在λmax计算结果的基础上,计算其一致性指标CI与随机一致性比例CR。
  (4)
  
  (5)
  其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当CI=0时,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CI越大,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越差。
  当CR<0.10时,认为判断矩阵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
  当CR≥0.1,就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的标定值,直到满意为止。
  在本文中,对各层指标进行一致性检验,所得随机一致性比例CR均小于0.10,因此可以认为判断矩阵令人满意,各指标的权重分配通过一致性检验。
  2.2.2竞争力影响范围及差异分析模型
  (1)修正的断裂点模型
  断裂点理论作为区域(中心地)影响范围研究的重要理论方法。其基本观点是:一个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综合影响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与距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以此理论为基础,赖利(W.J.Reily)1931年提出的“零售引力规律”和康弗斯(P.D.Converse)  于1949年提出断裂点(Breaking Point)概念和计算方法,计算出相邻两个中心地之间吸引范围的平衡点。并被广泛用来确定城市吸引范围和经济区的划分,是目前比较成熟的一种方法。在研究中原经济区竞争力评价过程中,选用了断裂点法来衡量区域间的竞争力平衡点,从空间上直观判断区域间竞争力的大小及对比关系。
  为了从空间的角度进一步衡量中原经济区的竞争力范围,研究引入断裂点模型。该模型是关于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一种理论模型。由康维斯(P.D.Converse)于1949年对赖利(W.J. Reilly)的“零售引力规律”加以发展而得。该学说认为,一个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与距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故两个中心地影响区域的分界点(即断裂点)公式为:
  (6)
  式中:X为两个中心地A、B的腹地分界点,DAX为X点距A中心地的距离;SA,SB分别是A、B两中心地的规模(如人口,经济,产业,基础设施等)。
  传统的裂点法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缺陷:第一,公式以城市人口表示城市的规模和吸引力,但是中心地的吸引力应体现为其综合实力;第二,公式仅计算相邻两个中心地的一个断裂点,而两中心地间的吸引范围的界限是一条线;第三,就目前讲,城市群和城市圈逐渐取得中心城市发挥着区域中心作用,在区域竞争力评价中,应更重视城市圈和城市群的作用。
  为弥补上述缺陷和不足,在具体计算中,运用综合指标,从经济综合竞争力、产业综合竞争力、企业综合竞争力、科技综合竞争力、基础设施综合竞争力、开放综合竞争力、人力资源综合竞争力等方面选用了31个指标,对区域的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其次,选取了与河南接壤省份、城市群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对比对象,得出的是多个断裂点,就克服了一个点所产生的界限划分时的随意性。第三,用上述方法,对中心城市的影响范围进行计算,再对中原经济区的影响范围进行计算,两者进行互相修正。
  (2)标准差与变异系数
  为计算中原经济区内部的中心城市间的竞争力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引入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计算公式:
   (7)
  式中,S为标准差,Yj为j区域的竞争力指数,代表区域的竞争力平均值,N为区域个数。
  (8)
  式中,Vuw为变异系数,S为标准差,Yj为j区域的竞争力指数,代表的区域竞争力平均值,N为区域的个数。
  3、结论
  中原经济区整体竞争力较强,但产业结构不合理,开放度不高。因此,应进一步强化中原城市群人力资源的集聚能力,吸引各类人才的集中和集聚。中原经济区整体竞争力较强,但产业结构不合理,开放度不高,产业结构、科技投入、开放程度及人力资源是郑州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的瓶颈。中原经济区各地市竞争力呈现出等级性、阶梯状,各地区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各种条件因素影响着区域的发展。通过一些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运用综合指标,对区域的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赵淑玲.河南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的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26(4):91-95.
  [2]张莉.中原经济区研究述评[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02):39-45.
  [3]郭振淮.经济区和经济区划[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
  [4]杨树珍.中国经济区划研究[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
  [5]胡序威.论中国经济区类型与组织[J].地理学报,1993(3):193-202.
  [6]杨吾扬.中国的十大经济区探讨[J].经济地理,1992(3):14-20.
  [7]屈少科.河南省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D].河南大学,2008.
  [8]张来友.中原经济区发展模式和策略研究[J].经济地理,1998,18(3):73-77.
  [9]馮德显,贾晶等.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战略构想[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6).
  [10]樊尊.河南对外开放竞争力研究[D].河南大学,2009.
其他文献
热爱劳动是全人类的传统美德.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个小孩子都知道的.”劳动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上下五
作为生产和管理的起点,工程项目管理是企业施工“窗口”。因此,新的历史时期,将工程管理作为中心,采取创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致力于项目运作质量的研究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题。本
孩子,天真无邪,童趣烂漫.日记,手抄小册,日集感悟,增长认知.成长,跬步至千里,玉琢方成器.置于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把孩子的生活经历、日记通过教育教学行为,整合到促进孩子的成
体育事件旅游研究的重点应放在游客的参与人数和次数方面,并对事件市场进行细分,分析和确定什么人将进行事件旅行.文章在旅游动机和旅行限制因素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二者
期刊
摘 要:房地产税收制度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对它进行不断改革的呼声一直持续高涨。本文从现行税收制度暴露的问题着手,进行解决措施的分析探讨,综合阐述了房地产税收改革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评价。  关键词:房地产;税收改革;影响  中图分类号:F4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z).2012.03.26 文章编号:1672-3309
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采用中性原子叠加模型和有限差分方法(SNA-FD)计算了大范围内不同管径的单壁碳纳米管束中的正电子情况,发现对于单壁碳纳米管束,正电子的主要湮没区域,湮没对象和正电子寿命
劳动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加强对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劳动能力.本文从分析小学劳动教育的意义、存在问题入手,提出
文章从多方面分析了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的要点,并根据结构转换层的设计、标准层消火栓的设置等方面,对高层建筑给排水、消防规范某些条例提出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