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微课”,提高效率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fv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微课”这个概念,在我的理解里,这和我们现在时下的“微博”“微信”似乎多少有些衔接。曾经一度,我是抨击“微博”这种信息渠道的,它的知识的片段性让更多的人对于文化的汲取满足于只言片语的浅层阅读,而后期通过参与互动,我发现这种方式更迅捷地满足了知识大爆炸这个时代,让我们更快地介入,更好地吸收。我想,这所谓的“微课”该有异曲同工之妙。
  谈及微课程,不得不提微课堂。
  一、“微课”提供了真正的个性化学习
  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其实质就是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在传统的和当下的教学中,我们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这一个性化需求呢?能在多大程度上实施分层教学呢?“微课”突破了传统课堂時空上的束缚,增加了知识传递的次数,让学生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学习,为学生提供了适合的教育。
  二、“微课”提供了更充分的交流与合作机会
  交流与合作能力是适应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能力,交流与合作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但当下的课堂教学中,总感觉这样的教学形式与课程内容繁多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微课”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更充分的交流与合作机会,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三、“微课”教学模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是为学生能够很好地进行终生学习打下基础。“微课”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学生步入社会非常重要的能力。比如说,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还不是先自己上网查查,或者到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书籍,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把问题解决了;或者再难的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就求教于身边的同事、老师,与他们合作、交流或者展开讨论。这个过程,无疑就是“微课”学习模式的体现。
  对微课程的了解一天天深入,我也越来越为它着迷。不仅加紧学习还很想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发掘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用一句简洁的话、一个关键词、一张真实的照片去呈现,去还原,去追问。
其他文献
凯鲁亚克曾说:“在路上,我们永远年轻。”只有行驶在路上,永远保持着前进,我们才能跟上时代,才能不断发展。人是这样,一个国家也是这样。  “壮志西行追古踪,孤烟大漠夕阳中”,一望无际的大漠之中,张骞一行人勇敢前进,“断匈奴右臂”,更是有“凿空”之功。日后,中华逐步建立起了同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我们灿烂的华夏文明在世界范围内彰显,我们向外界展示了丝绸“红袖织绫夸柿
期刊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魅力的方法很多,我认为最为持久的是教师必须善于发掘语文教材本身的魅力。如果在教学时既能讲清文章的理、又能讲出文章的情,即挖掘出文章的魅力所在,用美好的情感来教育学生,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选用教材,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去钻研教材。  1.吃透教材,欣赏教材内容的自然美。作者在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也表达了作者的审美观点,如
期刊
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就是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我曾多次试验,不给学生布置任何任务去阅读,学生似乎很乐意,但读后印象模糊,直至淡忘,其实这是一种偷闲阅读,教师绝不可这样“放羊”,要有计划有序地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  一、选择推荐合适的书籍  学生由于年龄、性别
期刊
空山寻桂树,折香思故人。  ——题记  在偶然一个瞬间,我又想起她了。  时间的断层里,有些回忆,就像心底那一棵桂树,清风拂过,醉人的清香便流水似地缠绵而来,缓缓流淌。我迎着时光,逆流而上,慢慢寻回到最开始的故乡。  清秋微凉,桂花盛开的刚好。重游故地,物旧人已去。桂树孤立在那儿,轻轻摇曳着树枝,阳光穿过,在树荫里投下金色的影子。恍惚间,金影涌动,奶奶的身影忽然浮现。  奶奶的家是乡村里随处可见的
期刊
今天是重阳节,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它的传说、习俗,和我们一同品尝菊花茶,愉快地度过了这个美好的节日。  老师发给我们每人三朵干菊花,花蕊金黄色,花瓣乳白色,花托是墨绿色,很有层次。它们蜷缩成一团,像一颗颗小小的刺球,摸起来既不扎手也不柔软,花瓣还不易脱落,干菊花的味道有一股浓浓的中药味。  把菊花放入杯中,倒入热水,菊花就在水中翩翩起舞,像一条条活泼的鱼儿。三分钟后,菊花像漂浮在水上的荷花似的,散發出
期刊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新科技成果融入到了生活中。当我们将古法制药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时候,不仅保留了药效,同时也节省了时间,让更多的人能享受到中药救治的效果。这道跨跃时间的光芒,光照千古。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不只是为了造福更多的人,更多的是一个民族对千年文化的认知和传承,运用科技的手段让传统发扬光大。  近日故宫重新开馆,故宫的管理责任人把很多宫灯加以修改,于是兼照明和文物一体
期刊
《先秦诸子选读》所选篇章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其哲思之深,影响之远,原创性之强,可堪称空前绝后。所以,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内涵的探究。但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因为选文的写作背景与当今时代差异较大,时隔久远,另一方面又因为选文理论性太强,思想太深刻,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理解起来都有一定难度。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许多教师不愿意花过多时间讲授选文
期刊
家人的爱似一缕阳光,可以温暖我们的心,也可以刺伤我们的眼;家人的爱像一杯香醇的酒,可以让我们缓解伤痛,却也能令我们深陷其中。  有时,爱是一个拥抱,是一句慰问,它让我们愉悦;有时,爱也可以是溺爱,让家人迷了眼,让我们失了本心,忘了感恩,忘了自己前方的路,甚至跌入陷阱。  校园中的那幕,给我留下的是一张父母心甘情愿的脸,是一副孩子无动于衷的表情。这是爱的麻醉,在父母自以为是的爱里,孩子渐渐失去了感恩
期刊
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启迪人类的智慧,传播人类文明;“授业”就是传授知识;“解惑”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玉不琢,不成器”,德育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用故事中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出来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语文教师更要言传身教,让学生从点滴做起,做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  语文课堂究竟应该怎样渗透德
期刊
互动的年代,无“问”不成课,这是阅读教学的现代进行时。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好的课堂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等教育功能。问得得当,是清晰课堂教学结构的中心句,是互动的催生剂,是理解文本的导向,是实施多重对话的纽带。可以这么说,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技巧。  一、存在现状  作为一名教师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