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0-0027-03
沈柏平,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苏派盆景造型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任WBFF世界盆景友好联盟中国区执委、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赏石分会理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培训中心技术总监、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苏州市盆景协会副会长等。创办现代盆景俱乐部,任董事兼技术总监。受聘于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苏州农业技术学院,任客座教授;兼任苏州园林绿化管理局、苏州虎丘万景山庄艺术顾问。
一、梅花香自苦寒来
苏州是一座传统文化深厚的城市,同时也是一座工艺名城,春秋有冶铸名匠干将、莫邪,三国东吴时有“针绝”赵夫人,唐代有“塑圣”杨惠之,宋代有“以捏婴孩名扬四方”的泥人袁遇昌,明清两代工艺达到顶峰,几乎覆盖各行各业。苏州盆景,作为中国传统盆景的主要产地之一,发轫于汉唐,兴盛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发展于当代。早在宋代,虎丘、山塘一带就是盆景花木的培育之地,其商品化程度极高。明代的王鏊在《姑苏志》中说:“虎丘人善于盆中植奇花异卉、盘松古梅,置之几案,清雅可爱,谓之盆景。”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沈柏平先生,从小就生活在苏州山塘街的粉墙黛瓦老房子里,幼时天天看着天井里的花草、游鱼,还有盆景。幼小的生活环境就这样影响并滋润着沈柏平先生蒙稚的心灵。耳濡目染是培养一个人兴趣的天然“染缸”,而幼时的兴趣又是成就一个人将来的无形导师。沈柏平先生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盆景,并成为他以后人生道路上的一种永远的追求。
说到苏州的盆景,就不得不提到周瘦鹃、朱子安两位中国盆景艺术大师,他俩关系密切,共同探讨切磋盆景艺术达30年之久,是苏派盆景的第一代代表人物。朱子安先生经周瘦鹃先生介绍,于1956年调入苏州园林部门工作,他根据当时的条件和实践经验,提出了“到大自然要素材,到山上去挖树桩”的建议,随之树桩盆景的速成培育法替代了原有的从小树培养的传统做法。上山挖树桩做盆景是当时历史背景和环境条件下自然形成的一种风尚。为了挖到好的树桩制作盆景,少年沈柏平经常和他的同伴一起,半夜12点就骑着黄鱼车出门,在天亮时到达苏州近郊的花山、灵岩山、穹窿山、天平山等,甚至到达无锡的惠山、浙江的湖州等周边丘陵山区,漫山遍野地搜寻着,后来甚至踏遍祖国的名山大川,搜寻着可制作盆景的树桩原材料。渴了,喝口泉水,饿了,吃口干粮,发现一个造型可塑的树桩原胚或山石,欣喜若狂,全身的疲倦便抛到了九霄云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兴趣产生动力,理想造就人生。到了20世纪80年代,沈柏平开始有了自己的盆景园。如今,5个盆景园内到处是他亲手制作的盆景,大大小小不下上万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沈柏平瞄准市场需求,先后自创“松竹林”“翠艺园”“柏平盆景艺术工作室”等盆景艺术制作品牌,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以苏州为中心的苏派盆景地域。
二、转益多师终成才
苏州盆景在明代受“吴门画派”崛起的影响,清代已具有“云林山树画意”的造诣。苏派盆景吸收了传统苏州盆景造型和技法,选材以地方树种为代表,以采掘古桩为主,用棕丝攀扎,“粗扎细剪”“剪扎并用”,注重自然,具苍劲古朴、自然清秀的艺术风格。“粗扎细剪”也就是“以剪为主,以扎为辅”。把枝条攀扎成“S”型片子,然后将叶片修剪成型。造型中力求顺乎自然,避免矫揉造作,结“顶”自然。保持形态美观,剪摘部分“冒尖”的嫩梢,使其枝叶分布均匀,高低有致。
沈柏平先生真正从事苏派盆景创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当时因师从苏州油画家余克危先生研习绘画,经常徜徉于苏州各大园林和苏州的山山水水之中。当时苏派盆景主要集中在拙政园、留园等各大园林中。受苏州山水、苏州园林和苏派盆景艺术的薰陶,加上自己在绘画艺术的领域长期浸淫,幼小心灵中的那份“盆景种子”便油然而发。1980年,苏州市文联旗下成立了由业余盆景爱好者组成的盆景研究会,绘画出身的沈柏平自然而然就参加了这一业余盆景研究组织。研究会中除了会长戴立干等一批有一定盆景造诣的盆景创作者外,还聚集着一批有文学和绘画造诣的文人墨客。盆景与绘画两种造型艺术的互通互补,加上原有的天赋,使沈柏平的盆景技艺有了极大的长进。只要自己努力,人生的道路上总是有着千百种的机缘,就这样,沈柏平有幸随苏派盆景大师朱锦源、朱永源和原苏州园林技校(即现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风景园林系前身)李衍德老师等名师学者一道参加了第一届华东地区盆景研讨会,由此而结识了上海、杭州等地的盆景名家,进一步拓宽了视野。20世纪80年代,苏州盆景曾是引领中国盆景之翘楚,全国各地许多盆景爱好者和从业人员来到苏州进修、取经,不来苏州就等于还没有迈进盆景的门槛。当时的苏州园林技校就好像是成就盆景家的“黄埔军校”。当然,在苏州盆景界有所成就就等于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由此,沈柏平先生便与苏州园林界的同行和园林技校的教师们结下了剪不断的情缘。进入20世纪90年代,沈柏平先生经常出入于苏州园林技校盆景园,与盆景教师严雪春(现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胡建新以及苏派盆景名家叶青之子叶世树等切磋技艺,研习和交流苏派盆景技艺。由于好学,加上转益多师,沈柏平先生逐渐由盆景界的“野鸡”脱胎蜕变成了盆景界的“凤凰”。经过数十年勤奋耕耘,努力钻研,他制作的盆景充分吸收了中国绘画的艺术养分,又汲取苏派盆景的技法特长,形成了姿态秀美、韵律自然的清新风格。沈柏平先生的盆景诗话意浓,缩微自然,比例得当,透视合理,其合理布局,善于剪裁,融情于景,充分体现了一种人化自然的艺术之美。他创作盆景作品时对工艺的要求也有独到见解:盆景培养中树桩盆景的素材,主要来源于山采和实生苗两大类,山采就是直接从野外山区将自然生长的盆景可塑材料采挖下来再进行人工栽培。实生苗又分花籽育苗的有性繁殖与分株、扦插等的无性繁殖两种。山野采集到的盆景素材应在树木停止生长的冬眠期进行采挖,以确保较高成活率,采挖后,先栽入木箱或瓦盆等透气性好、容积大的培育盆中,并放置在暖房或大棚中,使其处在保湿保温的小环境中,直到来年春发根萌芽成活后,才能逐渐适应自然环境生长,而实生苗的培育基本上都在春季进行,同时应在暖房、大棚中为最佳。当然,素材在培育过程中还要根据不同的品种、不同季节和各自生长习性,如浇水、施肥、换盆、植苗都应严格按照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素材培育完成后便可进入造型阶段,造型的基本方法是运用金属丝或棕丝绳对胚桩枝条进行蟠扎定位,对主次树干也可根据需要进行人工雕琢,造型有托片技艺为主枝大S型、侧枝为小S型以及椭圆和半环型片等。如此,再经过数年的反复调整成形后方能换入紫砂观赏盆中,一件作品才算完成。
沈柏平,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苏派盆景造型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任WBFF世界盆景友好联盟中国区执委、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赏石分会理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培训中心技术总监、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苏州市盆景协会副会长等。创办现代盆景俱乐部,任董事兼技术总监。受聘于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苏州农业技术学院,任客座教授;兼任苏州园林绿化管理局、苏州虎丘万景山庄艺术顾问。
一、梅花香自苦寒来
苏州是一座传统文化深厚的城市,同时也是一座工艺名城,春秋有冶铸名匠干将、莫邪,三国东吴时有“针绝”赵夫人,唐代有“塑圣”杨惠之,宋代有“以捏婴孩名扬四方”的泥人袁遇昌,明清两代工艺达到顶峰,几乎覆盖各行各业。苏州盆景,作为中国传统盆景的主要产地之一,发轫于汉唐,兴盛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发展于当代。早在宋代,虎丘、山塘一带就是盆景花木的培育之地,其商品化程度极高。明代的王鏊在《姑苏志》中说:“虎丘人善于盆中植奇花异卉、盘松古梅,置之几案,清雅可爱,谓之盆景。”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沈柏平先生,从小就生活在苏州山塘街的粉墙黛瓦老房子里,幼时天天看着天井里的花草、游鱼,还有盆景。幼小的生活环境就这样影响并滋润着沈柏平先生蒙稚的心灵。耳濡目染是培养一个人兴趣的天然“染缸”,而幼时的兴趣又是成就一个人将来的无形导师。沈柏平先生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盆景,并成为他以后人生道路上的一种永远的追求。
说到苏州的盆景,就不得不提到周瘦鹃、朱子安两位中国盆景艺术大师,他俩关系密切,共同探讨切磋盆景艺术达30年之久,是苏派盆景的第一代代表人物。朱子安先生经周瘦鹃先生介绍,于1956年调入苏州园林部门工作,他根据当时的条件和实践经验,提出了“到大自然要素材,到山上去挖树桩”的建议,随之树桩盆景的速成培育法替代了原有的从小树培养的传统做法。上山挖树桩做盆景是当时历史背景和环境条件下自然形成的一种风尚。为了挖到好的树桩制作盆景,少年沈柏平经常和他的同伴一起,半夜12点就骑着黄鱼车出门,在天亮时到达苏州近郊的花山、灵岩山、穹窿山、天平山等,甚至到达无锡的惠山、浙江的湖州等周边丘陵山区,漫山遍野地搜寻着,后来甚至踏遍祖国的名山大川,搜寻着可制作盆景的树桩原材料。渴了,喝口泉水,饿了,吃口干粮,发现一个造型可塑的树桩原胚或山石,欣喜若狂,全身的疲倦便抛到了九霄云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兴趣产生动力,理想造就人生。到了20世纪80年代,沈柏平开始有了自己的盆景园。如今,5个盆景园内到处是他亲手制作的盆景,大大小小不下上万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沈柏平瞄准市场需求,先后自创“松竹林”“翠艺园”“柏平盆景艺术工作室”等盆景艺术制作品牌,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以苏州为中心的苏派盆景地域。
二、转益多师终成才
苏州盆景在明代受“吴门画派”崛起的影响,清代已具有“云林山树画意”的造诣。苏派盆景吸收了传统苏州盆景造型和技法,选材以地方树种为代表,以采掘古桩为主,用棕丝攀扎,“粗扎细剪”“剪扎并用”,注重自然,具苍劲古朴、自然清秀的艺术风格。“粗扎细剪”也就是“以剪为主,以扎为辅”。把枝条攀扎成“S”型片子,然后将叶片修剪成型。造型中力求顺乎自然,避免矫揉造作,结“顶”自然。保持形态美观,剪摘部分“冒尖”的嫩梢,使其枝叶分布均匀,高低有致。
沈柏平先生真正从事苏派盆景创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当时因师从苏州油画家余克危先生研习绘画,经常徜徉于苏州各大园林和苏州的山山水水之中。当时苏派盆景主要集中在拙政园、留园等各大园林中。受苏州山水、苏州园林和苏派盆景艺术的薰陶,加上自己在绘画艺术的领域长期浸淫,幼小心灵中的那份“盆景种子”便油然而发。1980年,苏州市文联旗下成立了由业余盆景爱好者组成的盆景研究会,绘画出身的沈柏平自然而然就参加了这一业余盆景研究组织。研究会中除了会长戴立干等一批有一定盆景造诣的盆景创作者外,还聚集着一批有文学和绘画造诣的文人墨客。盆景与绘画两种造型艺术的互通互补,加上原有的天赋,使沈柏平的盆景技艺有了极大的长进。只要自己努力,人生的道路上总是有着千百种的机缘,就这样,沈柏平有幸随苏派盆景大师朱锦源、朱永源和原苏州园林技校(即现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风景园林系前身)李衍德老师等名师学者一道参加了第一届华东地区盆景研讨会,由此而结识了上海、杭州等地的盆景名家,进一步拓宽了视野。20世纪80年代,苏州盆景曾是引领中国盆景之翘楚,全国各地许多盆景爱好者和从业人员来到苏州进修、取经,不来苏州就等于还没有迈进盆景的门槛。当时的苏州园林技校就好像是成就盆景家的“黄埔军校”。当然,在苏州盆景界有所成就就等于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由此,沈柏平先生便与苏州园林界的同行和园林技校的教师们结下了剪不断的情缘。进入20世纪90年代,沈柏平先生经常出入于苏州园林技校盆景园,与盆景教师严雪春(现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胡建新以及苏派盆景名家叶青之子叶世树等切磋技艺,研习和交流苏派盆景技艺。由于好学,加上转益多师,沈柏平先生逐渐由盆景界的“野鸡”脱胎蜕变成了盆景界的“凤凰”。经过数十年勤奋耕耘,努力钻研,他制作的盆景充分吸收了中国绘画的艺术养分,又汲取苏派盆景的技法特长,形成了姿态秀美、韵律自然的清新风格。沈柏平先生的盆景诗话意浓,缩微自然,比例得当,透视合理,其合理布局,善于剪裁,融情于景,充分体现了一种人化自然的艺术之美。他创作盆景作品时对工艺的要求也有独到见解:盆景培养中树桩盆景的素材,主要来源于山采和实生苗两大类,山采就是直接从野外山区将自然生长的盆景可塑材料采挖下来再进行人工栽培。实生苗又分花籽育苗的有性繁殖与分株、扦插等的无性繁殖两种。山野采集到的盆景素材应在树木停止生长的冬眠期进行采挖,以确保较高成活率,采挖后,先栽入木箱或瓦盆等透气性好、容积大的培育盆中,并放置在暖房或大棚中,使其处在保湿保温的小环境中,直到来年春发根萌芽成活后,才能逐渐适应自然环境生长,而实生苗的培育基本上都在春季进行,同时应在暖房、大棚中为最佳。当然,素材在培育过程中还要根据不同的品种、不同季节和各自生长习性,如浇水、施肥、换盆、植苗都应严格按照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素材培育完成后便可进入造型阶段,造型的基本方法是运用金属丝或棕丝绳对胚桩枝条进行蟠扎定位,对主次树干也可根据需要进行人工雕琢,造型有托片技艺为主枝大S型、侧枝为小S型以及椭圆和半环型片等。如此,再经过数年的反复调整成形后方能换入紫砂观赏盆中,一件作品才算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