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中学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对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提出了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需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以积极的态度适应新课程改革。本文对语文教师在新课改中的素质培养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语文教师素质 培养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改革过程中起决定因素的是教师,因为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依据,而教师则是实施教育思想、表明教育观念的执行者,因此,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培养和要求也就更高。教师作为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的主体角色,应尽快跟随课改步伐,以适应新课改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一、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1.具有广博的知识和素养
由于学科教学内容的不同,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知识储备和思维模式往往要比其他学科的教师素养更广博。人文知识是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组成,语文教师不能只关注文学知识,更不能只知教材而不知其他。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历史、哲学、宗教、美学等知识,把各种知识加以整合,形成自己对生命、生活、历史、社会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2.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人格的塑造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在一般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完成的,人格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完善的人格,这是教师素养的灵魂所在。语文教师除要具备独特的性格以外,教学过程也要独特:教学活动的独特设计、语文材料的独特解读、教学素材的独特展现、对学生反应的独特处置等,因为独特而又鲜明的课堂风格更能够吸引学生、引导学生、感染学生。
3.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说话能力应该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之一。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到说话准确,简洁流畅,出口成章;说理要做到概念准确,推理符合逻辑;叙事要清楚、完整,反映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寓意明确。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听取学生学习中反馈的信息,使自己的教学有的放矢,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听学生说的话,从学生的发言中了解他们的知识水平、理解程度,接受教学内容的能力,遇到的困难,等等,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内容。
语文教师还要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语文教师对读在语文学习和实际工作、生活中意义与如何读要有全面而深刻的理性把握。另外自己不写文章,不会写文章,就很难教会学生写文章,所以教师必须具备写文章的能力。
二、语文教师的转变
1.观念的转变
首先是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其次,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新课改一反以往的教学模式,重视文化熏陶、人文教育和综合实践。教师的教育活动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尽可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师在各种教育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理解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和思想,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体现人文关怀,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和健全的人格。
2.角色的转变
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表明,教师的课堂授课行为和教学过程是一个引导学生认识知识,激发情感,完成主客体相互融合的有机过程。课堂教学是共同实现教学任务的相互合作交流的过程。课改要求提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教师由教学的中心和主宰变为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地位,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之间是平等和谐的关系,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在认识发展过程中同时获得情感的发展,就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而言才算是完全的发展。教师有了这样的角色意识,才能真正做到对学生的尊重, 才能由过去的传授式教学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才能真正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3.教学方法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有一个重要的理念是教师要改变教法,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并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入实践,为学生创设实践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语文教师素质的培养
1.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施教能力
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和基本教学能力训练的前提下,中学语文教师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吃透,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切不可因应试需要作弃取。
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已广泛进入课堂,这要求教师能使用常见的语文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等,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
2.培养教师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围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教师要学会用心施教,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充分相信学生,开发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不断提高教师的学习和反思能力
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关键看教师,最主要是看教师的素质,而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教师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由于新课改是在不断实践大胆创新中进行的,每个教师都处在探索试验阶段,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教师将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
单就教学而言,语文教师中有学业不够的,这部分教师必须进修,补足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开设学科的全部知识。而高师新毕业的教师,缺乏教学实践能力,也有个提高过程。同时还要适应科学发展形势,不断抛弃旧知识,汲取新知识,教到老,学到老。
总之,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具有广博的专业素养,具有不断学习和反思的素养。认清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新期望,积极主动地做好角色转变,这将有利于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S].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语文教师素质 培养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改革过程中起决定因素的是教师,因为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依据,而教师则是实施教育思想、表明教育观念的执行者,因此,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培养和要求也就更高。教师作为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的主体角色,应尽快跟随课改步伐,以适应新课改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一、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1.具有广博的知识和素养
由于学科教学内容的不同,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知识储备和思维模式往往要比其他学科的教师素养更广博。人文知识是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组成,语文教师不能只关注文学知识,更不能只知教材而不知其他。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历史、哲学、宗教、美学等知识,把各种知识加以整合,形成自己对生命、生活、历史、社会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2.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人格的塑造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在一般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完成的,人格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完善的人格,这是教师素养的灵魂所在。语文教师除要具备独特的性格以外,教学过程也要独特:教学活动的独特设计、语文材料的独特解读、教学素材的独特展现、对学生反应的独特处置等,因为独特而又鲜明的课堂风格更能够吸引学生、引导学生、感染学生。
3.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说话能力应该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之一。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到说话准确,简洁流畅,出口成章;说理要做到概念准确,推理符合逻辑;叙事要清楚、完整,反映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寓意明确。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听取学生学习中反馈的信息,使自己的教学有的放矢,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听学生说的话,从学生的发言中了解他们的知识水平、理解程度,接受教学内容的能力,遇到的困难,等等,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内容。
语文教师还要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语文教师对读在语文学习和实际工作、生活中意义与如何读要有全面而深刻的理性把握。另外自己不写文章,不会写文章,就很难教会学生写文章,所以教师必须具备写文章的能力。
二、语文教师的转变
1.观念的转变
首先是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其次,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新课改一反以往的教学模式,重视文化熏陶、人文教育和综合实践。教师的教育活动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尽可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师在各种教育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理解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和思想,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体现人文关怀,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和健全的人格。
2.角色的转变
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表明,教师的课堂授课行为和教学过程是一个引导学生认识知识,激发情感,完成主客体相互融合的有机过程。课堂教学是共同实现教学任务的相互合作交流的过程。课改要求提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教师由教学的中心和主宰变为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地位,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之间是平等和谐的关系,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在认识发展过程中同时获得情感的发展,就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而言才算是完全的发展。教师有了这样的角色意识,才能真正做到对学生的尊重, 才能由过去的传授式教学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才能真正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3.教学方法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有一个重要的理念是教师要改变教法,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并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入实践,为学生创设实践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语文教师素质的培养
1.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施教能力
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和基本教学能力训练的前提下,中学语文教师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吃透,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切不可因应试需要作弃取。
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已广泛进入课堂,这要求教师能使用常见的语文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等,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
2.培养教师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围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教师要学会用心施教,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充分相信学生,开发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不断提高教师的学习和反思能力
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关键看教师,最主要是看教师的素质,而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教师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由于新课改是在不断实践大胆创新中进行的,每个教师都处在探索试验阶段,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教师将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
单就教学而言,语文教师中有学业不够的,这部分教师必须进修,补足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开设学科的全部知识。而高师新毕业的教师,缺乏教学实践能力,也有个提高过程。同时还要适应科学发展形势,不断抛弃旧知识,汲取新知识,教到老,学到老。
总之,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具有广博的专业素养,具有不断学习和反思的素养。认清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新期望,积极主动地做好角色转变,这将有利于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S].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