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规定的必修课程。实践中,它没有统一固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开放而不易掌控;课程中涉及的很多内容往往又超出了现有教师的已有水平。凡此种种,都为一线教师实施其教学带来了极大困难。但各校迎难而上,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也取得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笔者就从以下五个方面论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以期能为各校提供借鉴。
一、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传统活动有机结合
学校传统活动是学校文化形成的一种载体,也是学校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以往的活动是学校让学生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按事先的规划完成既定的项目,如少先队活动、班队活动等。这些活动从其属性来看,也属于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这些活动已有较好的环境条件。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起来。事实上,这样的结合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某学校举办的“国庆家乡一日游”活动,经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内容结合后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课前准备】
1. 在学生中间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家乡景点的熟悉情况;
2. 根据学生最常去的旅游景点,归类组队;
3. 激发学生兴趣,查找旅游景点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1. 激趣导入:夸夸家乡。
2. 跃跃欲试:亮宣传景点。
3. 引出重点:学策划、安排行程。
4. 精彩纷呈:展成果、生生互动。
5. 活动延伸:积优点、提供信息。
为让每个学生最大程度地主动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其教学过程注重三个环节:(1)教师先带领学生欣赏家乡美景,在此基础上引出活动主题;(2)引导学生回答“在游玩的同时,我们还能再做点什么”“碰到问题怎么办”等问题并激发学生自己寻找问题探究的兴趣;(3)适时地引导学生如何去实现即定的活动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展示、再修改等活动不断完善方案。
“国庆家乡一日游”活动是结合了学校传统活动的课程,它既实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又没有影响学校的活动计划。同时,它使学校的传统活动更规范、完整与生动。学生通过这次活动增长了知识,也提升了能力。
二、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效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资源开发都强调地域特色,强调以学生关注的事物为核心。各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授课形式都被鼓励采取活动课形式,并向自然环境、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延伸,以此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有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源,学校可以依托这些资源,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起来,实施开放式的教学,以增强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这样不仅便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操作,而且也使得课程的实施更深入、更生动。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资源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做法是有效的。下面笔者就以某校的“锦绣百年”活动为例说明其具体做法。
“锦绣百年”活动的内容出自地方课程教材《我与杭州》中的“杭州的丝绸”。该校将其作为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活动前学生对杭州丝绸比较熟悉,对都锦生的织锦学生也略有耳闻,他们对杭州的丝绸也有兴趣。于是,该校开展一次名为追寻“锦绣百年”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第二课堂——杭州都锦生博物馆,让他们在博物馆里寻访、探究,了解杭州的丝绸织锦。
“锦绣百年”的活动内容包括:
(1)活动的启动;(2)参观都锦生织锦博物馆;(3)学生展示汇报活动收获;(4)学扎染。
“锦绣百年”的教学过程突出四方面:(1)学生在活动前的启动课上围绕“织锦”和“都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2)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参观都锦生织锦博物馆,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得出问题的答案;(3)学生在活动收获汇报课上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各自的收获,交流内容广泛,涉及“走进都锦生”“织锦之史”“织锦之步骤”“织锦之魅”“织锦之用”“织锦之传”“扎染实践的体会”等;(4)教师对每一小组的汇报内容和形式以及参与情况给予公正的评价。
这样的教学,内容是丰富而深入的,方式是生动而有效的。这种利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资源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做法也是有意义的,并值得推广。
三、引入校外师资,丰富课堂教学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它既要求学校各科教师共同协作,又要求学校教师与社会各方人员(如家长、社会有关机构的工作人员等)对课程的目标与方式达成共识、融洽合作、互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因此,课程可以引入社会各方人员,聘请校外师资共同进行教学。如某校“含血的石头(鸡血石)”的教学,在“鸡血石的辨别”这一教学环节中,邀请了当地鸡血石协会的会长,指导学生辨别鸡血石的质地(血色、血量、血形);又如“走进板龙”的教学,邀请了民间老艺人来教学生学做板龙部件;等等。
实践证明,借助校外师资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这既能弥补本校教师专业知识的不足,又能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性的特点。
四、让学生最大程度地主动参与活动过程
纵观各校组织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笔者认为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以下两个重要特点:(1)以学生的身边事物为教学内容的对象;(2)让每个学生最大程度地主动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因此,课程的实施在内容的选取、课堂教学方式、考核标准等方面都有了目标和方向,组织教学的工作也有了着力点。
如何保证让每个学生最大程度地主动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呢?下面笔者试举一例。
教学内容为《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手册》(第一版)第一阶段第三节“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在前一节“我们遇到的问题”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取了大量感兴趣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是否都能成为“可以研究的课题”呢?这第三节内容的编写意图,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与论证。以下是两位教师的做法。
【教师1】
我们比较两位教师的课堂行为可以发现:“教师1”的课堂容量非常大,环环相扣,从学科的角度来看是一节近乎完美的课,但他是在“教”教材,没能真正做到“从学生中来”,丧失了课程的活动性和生成性,也束缚了活动的空间;“教师2”的做法,看似很平常、很普通,但他关注每一位学生,其行为不是在“教学生”研究,而是在指导学生做研究。因此,整节课学生真正在动,动得有效、动得精彩。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有意义的学习应该是来自学生的生活需要并最终能对学生的真实生活造成直接影响的学习,这也是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
五、切实规划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前还没有一本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这确实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增添了不少困难。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有这样一段话:“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指导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着眼于宏观指导并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管理并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学生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那么按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精神,各校在这几年组织实施该课程取得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是否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编制一本规划本校学生活动的类型、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的“指导性方案”呢?如浙江省教研室编印的《高中研究性学习》和《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手册》那样,以示例的形式完整地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个环节作个架构,并介绍各个环节,列举不同类型的选题供任课教师选用。“指导性方案”就是这样的“方案”,它供教师参考执行,为教师提供一个支撑点,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参考其中的内容,指导学生探索身边的事物,以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此外,也可以将本校传统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整合进“指导性方案”。
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堂教学研究尚未深入,其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讨。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一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它的主题选择围绕学生身边的事物,课堂教学需要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败的关键,也是本研究探讨的着重点。
一、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传统活动有机结合
学校传统活动是学校文化形成的一种载体,也是学校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以往的活动是学校让学生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按事先的规划完成既定的项目,如少先队活动、班队活动等。这些活动从其属性来看,也属于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这些活动已有较好的环境条件。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起来。事实上,这样的结合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某学校举办的“国庆家乡一日游”活动,经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内容结合后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课前准备】
1. 在学生中间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家乡景点的熟悉情况;
2. 根据学生最常去的旅游景点,归类组队;
3. 激发学生兴趣,查找旅游景点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1. 激趣导入:夸夸家乡。
2. 跃跃欲试:亮宣传景点。
3. 引出重点:学策划、安排行程。
4. 精彩纷呈:展成果、生生互动。
5. 活动延伸:积优点、提供信息。
为让每个学生最大程度地主动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其教学过程注重三个环节:(1)教师先带领学生欣赏家乡美景,在此基础上引出活动主题;(2)引导学生回答“在游玩的同时,我们还能再做点什么”“碰到问题怎么办”等问题并激发学生自己寻找问题探究的兴趣;(3)适时地引导学生如何去实现即定的活动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展示、再修改等活动不断完善方案。
“国庆家乡一日游”活动是结合了学校传统活动的课程,它既实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又没有影响学校的活动计划。同时,它使学校的传统活动更规范、完整与生动。学生通过这次活动增长了知识,也提升了能力。
二、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效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资源开发都强调地域特色,强调以学生关注的事物为核心。各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授课形式都被鼓励采取活动课形式,并向自然环境、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延伸,以此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有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源,学校可以依托这些资源,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起来,实施开放式的教学,以增强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这样不仅便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操作,而且也使得课程的实施更深入、更生动。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资源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做法是有效的。下面笔者就以某校的“锦绣百年”活动为例说明其具体做法。
“锦绣百年”活动的内容出自地方课程教材《我与杭州》中的“杭州的丝绸”。该校将其作为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活动前学生对杭州丝绸比较熟悉,对都锦生的织锦学生也略有耳闻,他们对杭州的丝绸也有兴趣。于是,该校开展一次名为追寻“锦绣百年”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第二课堂——杭州都锦生博物馆,让他们在博物馆里寻访、探究,了解杭州的丝绸织锦。
“锦绣百年”的活动内容包括:
(1)活动的启动;(2)参观都锦生织锦博物馆;(3)学生展示汇报活动收获;(4)学扎染。
“锦绣百年”的教学过程突出四方面:(1)学生在活动前的启动课上围绕“织锦”和“都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2)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参观都锦生织锦博物馆,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得出问题的答案;(3)学生在活动收获汇报课上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各自的收获,交流内容广泛,涉及“走进都锦生”“织锦之史”“织锦之步骤”“织锦之魅”“织锦之用”“织锦之传”“扎染实践的体会”等;(4)教师对每一小组的汇报内容和形式以及参与情况给予公正的评价。
这样的教学,内容是丰富而深入的,方式是生动而有效的。这种利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资源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做法也是有意义的,并值得推广。
三、引入校外师资,丰富课堂教学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它既要求学校各科教师共同协作,又要求学校教师与社会各方人员(如家长、社会有关机构的工作人员等)对课程的目标与方式达成共识、融洽合作、互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因此,课程可以引入社会各方人员,聘请校外师资共同进行教学。如某校“含血的石头(鸡血石)”的教学,在“鸡血石的辨别”这一教学环节中,邀请了当地鸡血石协会的会长,指导学生辨别鸡血石的质地(血色、血量、血形);又如“走进板龙”的教学,邀请了民间老艺人来教学生学做板龙部件;等等。
实践证明,借助校外师资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这既能弥补本校教师专业知识的不足,又能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性的特点。
四、让学生最大程度地主动参与活动过程
纵观各校组织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笔者认为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以下两个重要特点:(1)以学生的身边事物为教学内容的对象;(2)让每个学生最大程度地主动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因此,课程的实施在内容的选取、课堂教学方式、考核标准等方面都有了目标和方向,组织教学的工作也有了着力点。
如何保证让每个学生最大程度地主动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呢?下面笔者试举一例。
教学内容为《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手册》(第一版)第一阶段第三节“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在前一节“我们遇到的问题”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取了大量感兴趣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是否都能成为“可以研究的课题”呢?这第三节内容的编写意图,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与论证。以下是两位教师的做法。
【教师1】
我们比较两位教师的课堂行为可以发现:“教师1”的课堂容量非常大,环环相扣,从学科的角度来看是一节近乎完美的课,但他是在“教”教材,没能真正做到“从学生中来”,丧失了课程的活动性和生成性,也束缚了活动的空间;“教师2”的做法,看似很平常、很普通,但他关注每一位学生,其行为不是在“教学生”研究,而是在指导学生做研究。因此,整节课学生真正在动,动得有效、动得精彩。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有意义的学习应该是来自学生的生活需要并最终能对学生的真实生活造成直接影响的学习,这也是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
五、切实规划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前还没有一本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这确实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增添了不少困难。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有这样一段话:“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指导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着眼于宏观指导并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管理并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学生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那么按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精神,各校在这几年组织实施该课程取得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是否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编制一本规划本校学生活动的类型、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的“指导性方案”呢?如浙江省教研室编印的《高中研究性学习》和《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手册》那样,以示例的形式完整地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个环节作个架构,并介绍各个环节,列举不同类型的选题供任课教师选用。“指导性方案”就是这样的“方案”,它供教师参考执行,为教师提供一个支撑点,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参考其中的内容,指导学生探索身边的事物,以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此外,也可以将本校传统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整合进“指导性方案”。
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堂教学研究尚未深入,其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讨。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一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它的主题选择围绕学生身边的事物,课堂教学需要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败的关键,也是本研究探讨的着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