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如何规制情色贿赂

来源 :浙江人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xian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性贿赂,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情色贿赂,是古已有之的权色交易方式。《左传》记载,昭公年间,晋邢侯与雍子争田案中,因雍子为“法官”叔鱼献上女子,叔鱼曲法断案,作出有利于雍子的判决。后被叔向以情色贿赂断为贪墨之罪,叔鱼被处死刑。这大约是有史籍记载的最早一起因情色贿赂受罚的案件了。
  到了唐代,社会实践中情色贿赂的形式更为多样,法律对此严密防控。对于官员接受“情色贿赂”的行为,《唐律》将其界定为“枉法娶人妻妾及女者,以奸论加二等;为亲属娶者,亦同。行求者,各减二等。各离之。”也就是说,枉法迎娶行贿人之妻妾或女;或者“监临官”接受行贿之人枉法处断公事的请求,为其亲属娶行贿之人妻妾或女;抑或监临官亲属明知行贿之人向监临官提出枉法请求,并以其妻妾或女嫁于己为承诺,仍接受安排。如上诸种行为,均构成“贿赂罪”,可以比照监守内奸犯罪惩处。
  唐代情色贿赂犯罪,首先要惩处接受贿赂的官员,《唐律》特别强调要严惩“监临官”。所谓“监临官”,就是相对于被管理一方的主管官员。这是因为,直接负有管理责任的监临官员,对下属具有权力的辖制,同时下属也可能会存在有所“请托”的情形,故情色贿赂的行为很容易发生。“监临官”接受情色贿赂的,一般处三年徒刑,如果娶“有夫之妇”的,加重“流二千里”。除了监临官员本身,《唐律》还将监临官的亲属一并纳入该罪,规定亲属本人明知行贿之人对监临官有枉法请求,而仍娶其妻妾及女的场合,若不知枉法请托,则不为罪。对于监临官亲属,根据不同的情形,也要处以二年、三年不等的徒刑。
  唐律对情色贿赂犯罪,不止惩处接受贿赂的官员,对于枉法所求的行贿之人,也一并入罪。《唐律》规定,若男子献其妻妾于监临官,作枉法请求,不仅要追究刑事责任,亦须强制解除其与所献妻妾的婚姻关系,从而对行贿的男子作出相应的处罚。从受贿、行贿两个方面严格规范情色贿赂行为,使得法律的规制更趋严密,预防的效果也更为全面。
  《唐律》如此严格规制官员的情色贿赂犯罪,除了要保证为官职务的廉洁性外,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伦理道德,特别是家庭伦理的考虑。《唐律》“一准乎礼”,也就是以礼为立法的最终依归,出礼则入刑,而情色贿赂危害最大的还是婚姻家庭、礼教纲常,这也是为什么对情色贿赂的处刑都比照纲常犯罪,而不是职务犯罪。
  唐代的廉政法制贯彻了“严而不厉”的总体思想。“严”,是指对待贪污受贿罪立法的法网严密。对情色贿赂入刑处罚,正是廉政法制“严”的体现。同时,在对贪渎官员处刑时,基于“崇官”的思想,又呈现出“不厉”的一面。但需要注意的是,其内在的逻辑在于,作为官员,自身的道德品质需要高于常人,也就是首先对官员课以更高的道德要求。日常生活中一些道德的瑕疵,在普通人身上可能不算什么,但作为官员,就不允许存在。因此,对官员外在的特别优遇是以内在的高道德标准作为先决条件的,即“崇官”表象的背后是更高的道德要求。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如何进行官员伦理道德建设,以及“性贿赂”入刑化的具体设计,无疑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唐律》“一准乎礼”,也就是以礼为立法的最终依归,出礼则入刑,而情色贿赂危害最大的还是婚姻家庭、礼教纲常,这也是为什么对情色贿赂的处刑都比照纲常犯罪,而不是职务犯罪。
其他文献
传统的英语课堂强调学生要认真地听教师讲课或者记笔记,长此以往,会使部分学生感觉学起来很吃力,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习成绩也不理想。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革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明确学习目标,关注学生学习需求  在备课时,教师首先要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找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掌握英语知识
摘要: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英语课堂教学,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的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把自主探索英语实践的权力留给学生,在对英语知识实现再创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英语语言素质。  关键词:英语教学 创新 改革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育还存在着未清除的遗留问题英语教育还存在着未清除的遗留问题:一是还未彻底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学生主动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