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夏位于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要塞,丝路文化与黄河文明在此交织。当前,宁夏迎来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内陆开放型经济实验区,以及西部大开发等重要机遇叠加的“黄金发展期”,通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战略支点”,将提升宁夏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优 势
作为我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宁夏在推进中阿合作方面具有人文、资源、区位等优势。宁夏是联系西北与华北地区、蒙西与西南地区的交通要道,包兰铁路、宝中铁路在中卫交汇,形成一个放射性的交通网络格局。同时,宁夏具有优越的空中通道资源。西部地区的西向航空出口货物,经过银川前往中东、欧洲和非洲,比绕道“北上广”可节省20%的运输成本;黄河中游地区的货物,经由银川出发,可节约15%的运输成本;西部地区的商务旅客,从银川直飞迪拜,比绕道北京可节约9个小时。
资源优势是宁夏发展的有力支撑。宁夏能源丰富,矿产资源种类达20余种,煤、水空间优良结合,尤其是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发挥这一区位优势和能源加工、储备、中转优势,布局承接中东、中亚油气加工转化和储备,可为我国能源安全提供保障。
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为宁夏带来重大机遇。目前,宁夏主要在加强顶层设计、搭建中阿合作平台和重点产业引领带动3方面发力。宁夏找准国家战略与本地对外开放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引进国内外知名智库,加强战略研究。目前,宁夏已委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编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宁夏规划》。同时,《中阿互联网经济试验区建设规划》《宁夏建设中阿空中丝绸之路规划》等也在编制。这些顶层设计将起到引领作用。
在战略层面,宁夏提出了中阿合作“1+2+3”重点任务。“1”是打造中阿博览会战略平台;“2”是建设中阿“空中丝绸之路”和中阿“网上丝绸之路”两条纽带;“3”是建设中阿人文交流合作示范区、中阿贸易投资便利化示范区和中阿金融合作示范区3个关键载体。
在人文交流合作示范区建设方面,宁夏将努力争取举办中阿人文合作领域的有关活动;开展与阿拉伯国家在农业、防沙治沙、旅游等领域的技术合作;推动与阿拉伯国家文化机构的对口合作。
在贸易投资便利示范区建设方面,宁夏加快推进铁路、公路、机场、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国家向西开放战略高地。从审批到封关运行,银川综合保税区已创造出多项“银川速度”。
在金融合作示范区建设方面,宁夏正积极探索设立离岸银行或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等。当地在银行、基金、合作交流方面都有一些举措,如加强中方在阿机构与设在宁夏分行的协作联动、引进阿方机构来宁夏设立分支机构或代表处,等等。
宁夏把开放开发与产业转型、打造宁夏经济“升级版”协同推进。建设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国家级生态纺织基地、西部文化旅游目的地等,是宁夏产业升级的重点领域。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未来将围绕煤化工、石油化工融合发展,成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能源合作的重要载体。
不 足
当前,宁夏发展仍然面临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外向度不高、外向型人才匮乏、扶贫攻坚任务重、口岸建设滞后等问题。
宁夏与其他省份之间,以及自治区各地市之间,均存在同质化竞争。在资源禀赋相似、市场发育程度和市场意识相似、社会发展形态相近的条件下,丝路沿线各地选择了近乎雷同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和资源整合手段。比如,工业上发展光伏、农业上发展枸杞等特色产业。相近或相似的选择,也出现在宁夏各地市之间。
产业结构“依重依能”,转型升级任务重。宁夏的工业结构是以煤炭、电力、冶金、石化等为主体的重化产业,重工业占全区工业的80%以上,且以原材料工业为主。2013年以来,宁夏经济下行压力明显。目前,需要继续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优化存量;延长产业链条,提升综合效益;培育新兴产业,形成优质增量;做强特色产业,形成集群优势。
经济外向度不高,清真食品出口受认证制约。在宁夏的内陆开放中,政府的积极性很高,企业热情还不足,尚未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和产业结构,清真穆斯林用品出口数额不大。世界上有57个穆斯林国家、近16亿穆斯林人口,清真食品及用品的年贸易额高达2万亿美元,市场空间广阔。建设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集聚区,是宁夏内陆开放试验区的4个定位之一,也是宁夏的优势所在。然而,清真产品认证成为阻碍宁夏产品出口的重要原因。2009年,宁夏成立了清真食品认证中心,但由于只是地方性标准,与阿拉伯国家对接时并不对等。
外向型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匮乏。制约宁夏快速发展的“短板”在人才。人才短缺既体现在对内开放上,也体现在对外开放中。目前,宁夏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当地不少企业仍反映缺乏阿语人才,国际经贸、金融、科技等高端人才,以及高级技工等也同样匮乏。近年来,宁夏引入了不少高端人才,但如何留住人才仍是严峻的现实问题。
口岸建设、构筑通道上需寻求新突破。宁夏的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尤其是铁路建设还存在通道不够、速度不快和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连接中东部地区的快速铁路通道尚未形成,铁路运能年均缺口2000万吨以上,需尽快打通交通瓶颈。未来,宁夏还希望争取国家支持对银川河东国际机场进行属地化管理,扩大银川空域资源,给予河东机场国际中转旅客72小时过境免签证政策和建设航空油料保税仓库政策等,加快形成西向出境的空中走廊。
对 策
宁夏开放将是一个双向激活的过程,向西开拓中阿合作,向东承接产业转移。要用更开放的心态、更广阔的视野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加强顶层设计,与沿线各地形成差异化竞争。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国家的重大战略,沿线各地是丝绸之路建设的承担者和推动者,需要上下互动,东中西呼应,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宁夏应积极与有关部委沟通,把宁夏优势、宁夏定位、宁夏构想与国家战略有机结合在一起,同时与沿线各地形成差异化竞争。 在扩大对内和对外开放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向西,扩大中阿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向东,承接产业转移,深耕国内市场。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宁夏要借此东风,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新一轮转型升级中,宁夏只有“优化重的、强化轻的、发展新的”才是出路。能源化工是宁夏打造经济升级版的龙头产业,依托神华宁夏煤业集团等大企业带动优势,下一步应扩大对外能源开放,与中东、欧洲加强能源、煤化工技术合作等,提升煤炭资源附加值,带动产业升级。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也为宁夏转型升级提速。山东如意集团、恒丰集团借转移之机淘汰落后设备和产能,购买全球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全流程数字化生产线,产业转移成为宁夏传统产业升级的巨大推力,外向型经济比例大幅增加。
积极推动国家层面的清真产品专门法规及认证标准出台,加快与国际哈拉认证接轨,提升产业聚合力。2009年,宁夏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认证通则》地方标准。随后,宁夏又与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清真食品贸易认证的相关标准对接。目前,宁夏已初步形成以清真餐饮、清真肉制品、清真休闲食品、清真粮油加工、清真调味品等为主的产业格局,还需进一步突破清真产品认证瓶颈,做大做强清真产业。
创新人才强区思路,千方百计育才揽才,增强宁夏吸引力。要凭借良好的生态优势、创业氛围,将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结合起来,通过事业平台引入高端人才,同时推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引入国际化人才。还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成服务中阿的阿语经贸人才培训基地;整合现有阿语翻译人才资源,建成辐射全国的阿语经贸人才培训基地。
要在“道路畅通”上加大投入,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应政府“筑路”、企业“织绸”。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打通路,其中既有国家之路,又有地方之路。路是必须突破的瓶颈。在“五通”中,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货币流通这“三通”还需顶层设计。同时,企业要“织绸”,成为开拓市场的主体,以推进输出“中国制造、中国服务、中华文明”。
用好生态文明和民族和谐“两张名片”,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宣传宁夏的魅力。在西北地区,宁夏的生态优势明显。截至2013年年底,宁夏森林面积达到10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3.6%;沙化土地减少到1774.5万亩,成为我国第一个实现沙漠化逆转的省区;湿地保护面积310万亩,成为我国为数不多湿地面积不减反增的省区之一。■
(作者单位:中宁县委政策研究室)
责任编辑:闫院平
优 势
作为我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宁夏在推进中阿合作方面具有人文、资源、区位等优势。宁夏是联系西北与华北地区、蒙西与西南地区的交通要道,包兰铁路、宝中铁路在中卫交汇,形成一个放射性的交通网络格局。同时,宁夏具有优越的空中通道资源。西部地区的西向航空出口货物,经过银川前往中东、欧洲和非洲,比绕道“北上广”可节省20%的运输成本;黄河中游地区的货物,经由银川出发,可节约15%的运输成本;西部地区的商务旅客,从银川直飞迪拜,比绕道北京可节约9个小时。
资源优势是宁夏发展的有力支撑。宁夏能源丰富,矿产资源种类达20余种,煤、水空间优良结合,尤其是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发挥这一区位优势和能源加工、储备、中转优势,布局承接中东、中亚油气加工转化和储备,可为我国能源安全提供保障。
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为宁夏带来重大机遇。目前,宁夏主要在加强顶层设计、搭建中阿合作平台和重点产业引领带动3方面发力。宁夏找准国家战略与本地对外开放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引进国内外知名智库,加强战略研究。目前,宁夏已委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编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宁夏规划》。同时,《中阿互联网经济试验区建设规划》《宁夏建设中阿空中丝绸之路规划》等也在编制。这些顶层设计将起到引领作用。
在战略层面,宁夏提出了中阿合作“1+2+3”重点任务。“1”是打造中阿博览会战略平台;“2”是建设中阿“空中丝绸之路”和中阿“网上丝绸之路”两条纽带;“3”是建设中阿人文交流合作示范区、中阿贸易投资便利化示范区和中阿金融合作示范区3个关键载体。
在人文交流合作示范区建设方面,宁夏将努力争取举办中阿人文合作领域的有关活动;开展与阿拉伯国家在农业、防沙治沙、旅游等领域的技术合作;推动与阿拉伯国家文化机构的对口合作。
在贸易投资便利示范区建设方面,宁夏加快推进铁路、公路、机场、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国家向西开放战略高地。从审批到封关运行,银川综合保税区已创造出多项“银川速度”。
在金融合作示范区建设方面,宁夏正积极探索设立离岸银行或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等。当地在银行、基金、合作交流方面都有一些举措,如加强中方在阿机构与设在宁夏分行的协作联动、引进阿方机构来宁夏设立分支机构或代表处,等等。
宁夏把开放开发与产业转型、打造宁夏经济“升级版”协同推进。建设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国家级生态纺织基地、西部文化旅游目的地等,是宁夏产业升级的重点领域。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未来将围绕煤化工、石油化工融合发展,成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能源合作的重要载体。
不 足
当前,宁夏发展仍然面临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外向度不高、外向型人才匮乏、扶贫攻坚任务重、口岸建设滞后等问题。
宁夏与其他省份之间,以及自治区各地市之间,均存在同质化竞争。在资源禀赋相似、市场发育程度和市场意识相似、社会发展形态相近的条件下,丝路沿线各地选择了近乎雷同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和资源整合手段。比如,工业上发展光伏、农业上发展枸杞等特色产业。相近或相似的选择,也出现在宁夏各地市之间。
产业结构“依重依能”,转型升级任务重。宁夏的工业结构是以煤炭、电力、冶金、石化等为主体的重化产业,重工业占全区工业的80%以上,且以原材料工业为主。2013年以来,宁夏经济下行压力明显。目前,需要继续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优化存量;延长产业链条,提升综合效益;培育新兴产业,形成优质增量;做强特色产业,形成集群优势。
经济外向度不高,清真食品出口受认证制约。在宁夏的内陆开放中,政府的积极性很高,企业热情还不足,尚未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和产业结构,清真穆斯林用品出口数额不大。世界上有57个穆斯林国家、近16亿穆斯林人口,清真食品及用品的年贸易额高达2万亿美元,市场空间广阔。建设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集聚区,是宁夏内陆开放试验区的4个定位之一,也是宁夏的优势所在。然而,清真产品认证成为阻碍宁夏产品出口的重要原因。2009年,宁夏成立了清真食品认证中心,但由于只是地方性标准,与阿拉伯国家对接时并不对等。
外向型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匮乏。制约宁夏快速发展的“短板”在人才。人才短缺既体现在对内开放上,也体现在对外开放中。目前,宁夏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当地不少企业仍反映缺乏阿语人才,国际经贸、金融、科技等高端人才,以及高级技工等也同样匮乏。近年来,宁夏引入了不少高端人才,但如何留住人才仍是严峻的现实问题。
口岸建设、构筑通道上需寻求新突破。宁夏的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尤其是铁路建设还存在通道不够、速度不快和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连接中东部地区的快速铁路通道尚未形成,铁路运能年均缺口2000万吨以上,需尽快打通交通瓶颈。未来,宁夏还希望争取国家支持对银川河东国际机场进行属地化管理,扩大银川空域资源,给予河东机场国际中转旅客72小时过境免签证政策和建设航空油料保税仓库政策等,加快形成西向出境的空中走廊。
对 策
宁夏开放将是一个双向激活的过程,向西开拓中阿合作,向东承接产业转移。要用更开放的心态、更广阔的视野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加强顶层设计,与沿线各地形成差异化竞争。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国家的重大战略,沿线各地是丝绸之路建设的承担者和推动者,需要上下互动,东中西呼应,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宁夏应积极与有关部委沟通,把宁夏优势、宁夏定位、宁夏构想与国家战略有机结合在一起,同时与沿线各地形成差异化竞争。 在扩大对内和对外开放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向西,扩大中阿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向东,承接产业转移,深耕国内市场。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宁夏要借此东风,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新一轮转型升级中,宁夏只有“优化重的、强化轻的、发展新的”才是出路。能源化工是宁夏打造经济升级版的龙头产业,依托神华宁夏煤业集团等大企业带动优势,下一步应扩大对外能源开放,与中东、欧洲加强能源、煤化工技术合作等,提升煤炭资源附加值,带动产业升级。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也为宁夏转型升级提速。山东如意集团、恒丰集团借转移之机淘汰落后设备和产能,购买全球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全流程数字化生产线,产业转移成为宁夏传统产业升级的巨大推力,外向型经济比例大幅增加。
积极推动国家层面的清真产品专门法规及认证标准出台,加快与国际哈拉认证接轨,提升产业聚合力。2009年,宁夏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认证通则》地方标准。随后,宁夏又与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清真食品贸易认证的相关标准对接。目前,宁夏已初步形成以清真餐饮、清真肉制品、清真休闲食品、清真粮油加工、清真调味品等为主的产业格局,还需进一步突破清真产品认证瓶颈,做大做强清真产业。
创新人才强区思路,千方百计育才揽才,增强宁夏吸引力。要凭借良好的生态优势、创业氛围,将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结合起来,通过事业平台引入高端人才,同时推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引入国际化人才。还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成服务中阿的阿语经贸人才培训基地;整合现有阿语翻译人才资源,建成辐射全国的阿语经贸人才培训基地。
要在“道路畅通”上加大投入,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应政府“筑路”、企业“织绸”。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打通路,其中既有国家之路,又有地方之路。路是必须突破的瓶颈。在“五通”中,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货币流通这“三通”还需顶层设计。同时,企业要“织绸”,成为开拓市场的主体,以推进输出“中国制造、中国服务、中华文明”。
用好生态文明和民族和谐“两张名片”,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宣传宁夏的魅力。在西北地区,宁夏的生态优势明显。截至2013年年底,宁夏森林面积达到10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3.6%;沙化土地减少到1774.5万亩,成为我国第一个实现沙漠化逆转的省区;湿地保护面积310万亩,成为我国为数不多湿地面积不减反增的省区之一。■
(作者单位:中宁县委政策研究室)
责任编辑:闫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