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

来源 :新生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zjl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人类学研究范式从“摇椅上的人类学家”到“田野中的人类学家”的转变中,《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一書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其研究者提出的科学的 田野调查方法和民族志写作方式成为人类学研究的经典范式。基于此,本文对田 野调查和民族志进行了论述,对“田野”追根溯源,并对人类学中的“田野”进 行了探究。结合民族志的概述,讨论田野调查与民族志的关系,分析了民族志在 对田野的塑造过程中,其相辅相成的作用终将推动着人类学更好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田野调查 民族志 科学性
  1.绪论
  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而社会学是系统的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的学科,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自己”的社会,而人 类学研究的则是“他者”的文化,所以二者既有结合又有区分。马林洛夫斯基在人类学研究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在“从摇椅上的人类学家”到“走 向田野的人类学家”的这场变革中开创的科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和民族志写作方法成为了人类学研究的经典范式。其著作《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是区分业余民族志 和科学民族志的分水岭,使民族志成为了人类学田野调查的重要呈现形式。
  2.田野调查
  2.1田野调查概述 “田野”一词的出现,做出并非是在人类学中,而是在动物学、生物学等领域广泛进行的“田野作业”,后来有学者将“田野”的概念引入了人类学中,但早期的“田野调查”也是“为了研究动物群、结构以及珊瑚礁形成的方式”,它是属于早期人类的自然科学研究。而“田野调查”在人类学中的兴起与发展是与 社会阶层地位的变化有关的。在 19 世纪早期,贵族精英群体是不愿意自己去从 事田野调查的,他们认为这是一项不体面的活动,因此,在当时贵族们是雇佣没 有技能的人去从事田野调查,而自己则是进行理论方面的工作,因此也就有了“早 期的人类学家是摇椅上的人类学家”这样的说法了。而到了 19 世纪末期,随着 大学体系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经验研究,不在依赖于“二手资料”,而是更加倾向于自己进入田野获得“一手资料”,因此摇椅上的理论家们受到了空前的挑 战和批评。而马林诺夫斯基就是创新者中的佼佼者,“他将人类学重新定义为一 个深入的参与观察过程,其研究应该是对该地区社会生活的亲生参与,需要居住 在被研究的社区、学习当地语言和文化为基础,以整体把握被研究者是如何创造 和维持自己的社会为目的。” 这里所提到的“深入的参与观察”其中就涵盖了田 野调查方法以及方法论的详细论述。 而对于“参与观察”中的“参与”实际上就是研究者以当地人的身份进入到 具体的文化实践活动中去,在思想与行为上最大限度的贴合当地人的行动模式。 在对参与观察进行分类时,李亦园曾把其分为了四种类型:局外观察、观察者的 参与、参与者的观察、完全参与者,在这四种类型中,研究者的卷入程度由低到 高,其立场也由客观逐渐转向了主观价值判断。而这四种参与观察,均已在人类 学的田野中得以实践,并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2.2 何处是田野? 在田野调查的发展中,我们也不禁会问,所谓的田野调查,“田野”究竟在 何方?针对这个问题学者们早已有了不同的界定。在早期的传统田野调查中,古 塔和弗格森的“纯正级序”中的“田野”指的是非家乡的地方,他们指出,越是 非家乡的地方越是适合做田野,也更像“田野”。不仅是“非家乡”,在人类学的 研究中似乎存在着这样一种等级:非洲比欧洲更适合做“田野”、乡村比城市更 适合做“田野”、少数民族比非少数民族更适合做“田野”。在这些“约定俗成” 中,已经把田野等级概念的实质等同于地理意义上的概念了。后来随着人类学与 田野调查的发展,各个学者们已经更加倾向于对多地点的调查研究,或对单一地 点的多次回访研究,而不再是对单一地点一次性的长期居住研究了。也就是说现 在的“田野”,已经不再是一个空间意义上的地点或一个有边界的社区了。正如 费孝通所言:“人文世界,无处不是田野”。 所以,不少人类学家已经开始尝试 多地点的田野工作,或对流动过程中的同一人群展开研究,或对发生于许多相互 不连续的不同空间的事物进行调查,或将历史档案作为田野来研究。 换言之, 我们所说的人类学是研究“他者”的文化,也就是说哪里存在着差异,存在与自 己的不同,哪里就有人类学的田野。
  2.3田野调查的操作细则 我们常说做不好田野调查的学者,不会是一个好的人类学家,不否认这夸大 了田野调查的地位,但也从侧面突出了田野调查对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性。而从事 田野调查,这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作。陈兴贵、李虎曾提出了田野调查必 须注重的“勤、细、全、深”四个环节。也就是说研究者需要主动参与到当地人 的生活与仪式中去,勤动、勤问、勤记、勤思,全面细致的观察每一个环节,在作出深入、深层的分析。 只有这样,田野调查才能做到由表及里、不断深入、 层层剥离,才能获得最终的事实真相。
  3.民族志
  3.1民族志概述 对于民族志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高丙中在《民族志发展的三 个时期中》中认为民族志既是:“把对异地人群的所见所闻写给和自己一样的人 阅读,这种著述被归为‘民族志’” 民族志的写作通常是离开了田野点,经过对 “原始材料”的不断加工,从理论层面形成的专业著作。马林诺夫斯基所攥写的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从初次田野调查到最后著作出版,一共历时 8 年,其作者 也是三进“田野”不断整理材料和阅读专著,从而才有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民族 志专著。由此可以看出,民族志的撰写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方面它需要有效的 材料支撑,这就得依赖于我们科学的田野调查所收集到的可靠材料。这些可靠资 料不仅来源于研究者直接观察到的结果和土著人的陈述及解释,还来源于作者以 其常识与心理的洞察力为基础而得出的推论。 另一方面,民族志从信息(田野) ——解码(调查)——编码(民族志作品)的转换中, 都自有其科学的一套撰 写方法。而且就写作技巧上而言,也是可以充分彰显其科学性的,例如在《西太 平洋的航海者》一书中,作者就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叙述模式,其中既有田野对象 的讲述,也包含了人类学家自己声音,两个声音构成了对话,使读者在阅读民族 志过程中形成了两个有趣的图式。   3.2 民族志的作用及其局限 民族志可以清楚的勾画出所研究社会的结构,例如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一书中,通过对土著人的日常生活场景,意外、戏剧性的事件,公众、仪式性的 事件的观察,围绕库拉圈展开叙述,勾勒出了土著人完整的社会结构。再者,民 族志不单单是对土著人社会结构的再现,也是柔和了民族志研究对象、研究者和 他们的体验为一体的产物。这个产物中不可避免的拥有了研究者的文化立场,这 既是民族志值得赞扬的地方,同时也因这一点使民族志的科学性遭到诟病。并且, 研究者作为一个外来者,是否能真正成为土著的一员仍是值得争议的,因为其肤 色、语言、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方面的隔阂,都可能造成研究者无法完全进入 “土著”的生活,无法真正的习得土著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4.结语
  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和民族志都是促进人类学发展的推手,田野调查是田野
  与民族志的桥梁,田野调查收集到的资料是民族志科学性的有效保障,若说民族 志是框架,那么田野调查就是填充框架的“血肉”,田野调查对田野进行记录, 收集到原始材料,而民族志就是进过反复思考与推敲從理论高度形成的文本。因 此,田野调查与民族志是相辅相成的,科学的田野调查是好的民族志著作的保障, 而民族志建构出来的理论框架,需要用田野调查所搜集到的材料去填补。
  【参考文献】:
  【1】朱卿.民族志中的“田野”——论民族志对“田野”的建构[J].柳州师专学报,2015(2):1-4.
  【2】王铭铭.谈人类学的历史基础与人文价值:上[ 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2):106.
  【3】费孝通.继往开来, 发展中国人类学[M].荣仕星、 徐杰舜主编:《人类学本土化在中国》 ,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8 年, 第 12-14 页.
  【4】黄剑波.何处是田野?——人类学田野工作的若干反思[J].广西民族研究,2007(3): 66-71.
  【5】库克利克.伊斯梅尔之后:田野调查传统及其未来[M]. 见古塔、 弗格森编:《人类学定位》 , 华夏出版社, 2005 年, 第 58 页.
  【6】陈兴贵、李虎.《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对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启示[J].湖北民族学院学办,2011(1):46-49.
  【7】高丙中.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3): 58-63.
  【8】(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导论[M],张云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9】朱卿.民族志中的“田野”——论民族志对“田野”的建构[J].柳州师专学报,2015(2):1-4.
  作者简介:王存英(1976.01-),性别:女,民族:汉,籍贯:甘肃庆阳,职务/职称:教师,一级教师,学历:本科,单位:甘肃省庆阳市 庆城县驿马小学,研究方向:社会学,人类学。
其他文献
【摘要】:《星期日的早晨》是美国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的著名诗篇,该诗运用多重意象和富于感官色彩的词汇,表达了现代人对基督教的质疑,以及主张把信仰从天国转向人间,转向自然,充分享受人间切实存在的生活。本文旨从文学三角关系出发,即:人,自然和上帝三者的角度来分析该诗的主题,进而使读者能够对该诗有全面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人 宗教 自然  一.引言  华莱士·史蒂文斯是美国最受尊敬的诗人之一。他是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需品之一。网络的普及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形成巨大的冲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随时代的发展变化摸索出适合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网络 大学生 心理健康 途径  网络对大学生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开阔眼界和视野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期刊
当代艺术被学院教学及时而有效的采纳和吸收这些年来一直是个备受关注并存在着诸多争议的领域。虽然传统院校对新思想的接受态度已经变得宽松和谦和,不再是上个世纪80年代那种先入为主的抵触,但无论是在教育学术上的探讨、交锋;抑或在教学实践功能的方面,都显得还远远不够的。在中国85‘美术新潮以后,各种西方现代思想的涌入,并伴随上世纪90年代整个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在全国范围内造成了广泛的影响。这些新的艺
期刊
【摘要】:为研究重庆市地理标志农产品(以下简称地标农产品)物流供应链发展问题,以重庆梁平柚为例,  通过实地调研考察,采取案例研究方法,获取一手资料,理清重庆梁平柚供应链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关合理化建议,以提高其物流供应链的效率,提升整体效益,为地理标志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的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地理标志农产品 物流供应链 梁平柚 案例研究方法  1.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含义及其
期刊
【摘要】:目前,由于计算机与信息化等先进技术的持续发展与进步,使得如今时代逐渐朝向信息化的时代所发展,但在对大量信息数据展开处理的过程中,由于信息数据的持续积累开始逐渐发生质变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使得大数据这种概念应运而生。在对大数据中的信息数据展开处理时,MapReduce是其中一种较为关键的编程模型,可以在处理信息数据的过程中,针对速度、空间与访问等方面的问题展开科学、有效的解决。基于此,在本篇
期刊
【摘要】:随着智能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已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智能手机融入中职学生的日常生活,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利用手机,避免网络危害,已经成为我们教师的必修课。寻求方法,让手机成为学生有效的学习工具是当前学校高效管理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智能手机 中职学生 高效管理  一、现状分析  通过手机这种先进科技改变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加强信息交流的
期刊
【摘要】:生态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我国也不例外。十七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了出来。根据世情国情的变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在生态矛盾日益升级的今天,
期刊
【摘要】:新时期,高职类院校应创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素养、文化素质的同时,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养成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依托毕业生党员,建立校外朋辈辅导员队伍,可有效借助校外力量,配合辅导员更全面、科学、有效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新时期 朋辈 辅
期刊
【摘要】:掷标枪是一项技术较为复杂的投掷项目,它的完整技术,是投掷者以一手握持器械,经直线助跑和投掷步后,充分发挥全身力量,以最快的出手速度和最适宜的出手角度,将标枪从体后经肩上向前掷出,并尽可能获得远度的投掷项目。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快速掌握这一较为复杂的投掷技术,将练习过程分解成三个步骤,采取三步教学法,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掷标枪 完整技术 三步教学法  第一步:枪感—
期刊
【摘要】:生命历程理论最早源于芝加哥学派对移民问题的研究,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被介绍引入中国。该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均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仍然留有很大 的研究空间。本文试图运用文献法,对律师职业和律师制度的创建以及发展过程进行探析,从生命历程理论的视角,研究分析社会变迁对某一职业的影响,探究职业的发展演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以期望得到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启示。  【关键词】:律师制度 生命历程 社会事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