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有味 教育有情

来源 :班主任之友·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hy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你看新闻了吗?”这句话在我们六(2)班几乎成了孩子们每天的见面问候语。
  “‘新闻早点’准备好了吗?”特色小队的队长在催促队员了。
  “新闻晨会该彩排了!”看,小组长开始组织活动了。
  “‘新闻日记本’可以传给我了吗?”值日班长迫不及待地讨要本子。
  “新闻”成了孩子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词儿,它到底有什么魔力呢?它与我班的班级管理有何关系呢?
  
  一、新闻与教育,“缘”来如此
  
  1.新闻源于生活,教育回归生活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向公众传递生活中各种信息,它就是社会的晴雨表、现实的温度计、时代脉搏的记录仪。
  早期活动课程的倡导人杜威和陶行知等教育家认为,教育就是生活;在我们共同走向新课程的时候,我们对这样的一句话一定不会感到陌生,那就是“教育回归生活”。
  2.新闻求“真实”,教育育“真人”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只有真实,才能获得读者的信任。不真实的新闻,即使写得非常生动,文字十分华丽,还是毫无价值,同时也从根本上丧失了新闻的生命力。教师作为现代进步教育思想的实践者,应牢记陶行知先生的话,教学应求真知,学真本领,生活中说真话,办真事,做真人。
  由此可见“新闻”与“育人”有着许多相通的地方。作为一名班主任,何不借助校本课程——“新闻文化”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呢?
  
  二、钟情于新闻,感悟于生活
  
  1.关注生活一点点滴滴皆成文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有了“新闻文化”,我们班级多了许多小记者。
  首先,培养挑选少数新闻小记者。挑选的这类学生各方面素质较好,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平时喜欢读书、看报、听新闻、写作,热心参加各类有意义的活动,把这些孩子培养成小记者,每周以新闻稿的形式报道班级、校园新闻。
  其次,开辟“新闻早点”和“班级日记”。挑选班级中有一定责任心的五名队员成立班级新闻特色小队。每天早晨一到校,他们就开始忙乎起来:忙着浏览报纸,把报上最新的一些国内外新闻编辑成一句话新闻,抄写在小黑板上,然后一份“新闻早点”就这样新鲜出炉了。在这个体验活动中,队员们不仅增长了见识,还培养了从小关心国事,自觉为师生们服务的好品质。
  我班每天有一名值日班长,一天下来要总结班级情况或自己的活动体验,我就让他(她)以“新闻稿”加“日记”的形式把当天感受最深的一件事以“新闻”的形式报道出来,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及时与我交流,以便我更好地了解班级情况,管理班级。这样,小记者通过新闻眼、手中笔,做到班事校事,事事关心。
  2.思考生活——酸酸甜甜都入味。
  “新闻评论”,是我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一个平台,顾名思义它应分为“新闻”和“评论”两个环节: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评论,就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记得有一篇新闻报道“两交警,15分钟被扇了40耳光”,学生看了这条新闻感慨万分,“女司机在众目睽睽之下,殴打交警,真野蛮,简直是社会的耻辱!”“这两位交警的确够忍辱负重的,真难得!”“交警是代表国家执法,他们头顶国徽,身着警装,肩负的是维护交通法律的重任。人们对他们正常的执法活动理应敬重和敬畏,可为什么事实并非如此?”……在评论中学生懂得辩证地看待生活现象,越来越有自己的主见了。
  新闻中当然也经常会有反映社会灰暗和新闻人物消极悲观的一面,我告诉学生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困难,甚至是大的灾难,面临困难时,我们应当无所畏惧百折不挠,将困难视为生活的一种考验,并使之转化为一种积极有利的因素;凡事都有双面,好与不好,自己要学会思考,学会判断,从容地面对生活。
  3.参与生活——冷冷暖暖全在心。
  (1)把舞台让给学生。在班级成立若干个“新闻社团”。由班干部带头挑选6—8人(学习能力有低、中、高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实力均等的新闻社团。其中,里面有团长、副团长、组织委员、纪律监督员、小记者等组成,队员分工明确,给社团取上别致的名称,如:新闻袋袋裤、新闻乐吧;喊出响亮的口号,如“新闻新闻我爱你,就像农民爱土地!”;设计精致的社团标志,开展丰富多彩的新闻活动,如:新闻播报、新闻评论、新闻访谈、新闻再现、新闻互动。每周利用一节晨会课时间让社团进行活动,参加评比,别看课堂上才短短的20分钟,却足以体现小课堂中的大社会。学生在小课堂上体验着大社会中的各种角色,孩子们在活动中不仅尽享新闻乐趣,体验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还培养了一定的团队精神,这对班级凝聚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
  (2)让小记者活跃在身边。我们带着小记者走出校园,走进社区,来到电视台,现场采访,参加丰富的实践活动。小记者们看到的,听到的,拍摄到的,想到的一切,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了生活,学会了辨别是非与善恶。
  4.赞美生活——枝枝叶叶总关情。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由此可见,生活也是不缺乏丰富多彩,而是缺乏那双发现的眼睛。我们教育小记者们应该睁大眼睛关注你的周围,去尽量地发现美,善于用心去感觉生活中的美,感激生活所拥有的一切,知足常乐,要用感恩的心去生活,美是无处不在的。学会感恩,用热情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点点滴滴。发现生活中美丽的风景,真诚的微笑,热情的帮助,无私的奉献……因此,我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新闻“校园铁树开花了”、“我们身边的好党员”、“拾金不昧的好同学”、“别让乞丐流浪在街头”、“献血,也是一份责任”……
  “新闻文化”的开设不仅养成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良好品质,还激发了学生爱祖国、爱老师、爱生活的感情。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是非观念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许多家长反映,自从孩子喜欢上了新闻,变得更加大胆和自信了,而且学会了留心观察生活,学习变得更细心,做事更有责任心了。新闻真的融入了学生生活,越学越有味,其乐无穷。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