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形势下,高校面临着不同于以往的人才培养任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党政管理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队伍建设必然影响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与最终结果。在此基础上,现代社会分工及职业化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以及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决定了辅导员队伍必须走专业化发展道路。而建设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应从强化职业定位、明确职责范围、建立培训体系和任职资格评定标准、创新管理模式和完善保障机制等方面采取措施。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队伍建设; 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8)01-0113-03
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他们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新形势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实施高校人才培养战略的过程中,辅导员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但是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辅导员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迫切解决。
一、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在师生比例设置、协调学科知识结构、学历层次、年龄结构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辅导员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其中一些问题直接影响着队伍专业化的前景,亟待解决。
1.师生比例不协调
教育部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而很多高校存在着辅导员岗位缺编、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调查显示,现阶段按照标准配置辅导员队伍的高等院校占33.8%,达不到标准的占66%,其中严重低标配置的达10%以上[1]。实践证明,数量配置不足,辅导员分身乏术,造成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隐性问题难以及时被发现和疏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开展。
2.学科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强
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要求辅导员不仅要具备专门的教育工作能力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知识,还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专业背景知识,而当前辅导员队伍的学科知识结构和应当具备的专业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专业化的辅导员知识结构体系应包括:本体学科知识、基础学科知识、应用学科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和背景学科知识。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演讲的技巧、写作的方法等,另外还有德育学、教育心理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的知识也是辅导员开展工作时经常会涉及到的。而当前辅导员队伍的学科知识结构和应当具备的专业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许多辅导员仅仅具备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而缺少了许多应用学科知识。
3.辅导员队伍学历层次距专业化要求尚有差距
调查显示,在高校辅导员、班主任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占66%,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为31.8%,而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仅2.2%[2]。学历结构大多为本科,这虽然符合《教师法》中关于高校教师选聘的相关规定,但距离辅导员是大学生“导师”的要求尚有差距,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需要。
4.队伍整体年龄水平偏低,工作经验积累不足
据调查,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他们精力充沛、年富力强。但是,其中刚刚大学毕业就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约占20%,他们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与其工作的经历几乎同步,处在“做中学”的状态。另外,在36~50岁这个年龄段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辅导员教师比例只有15.3%[3]。从某种意义上说,富有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历和经验的辅导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数量越来越少的趋势[4]。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标准体系建设
从以上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一些问题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在当前情况下,积极开展工作排除各种不合理因素,对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辅导员的专业化,便成为了当前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只有通过专业化的培训、选拔机制和规范化的管理、保障体系,才能建成一支符合教育工作需要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前提是标准化,这是现代社会分工细化和管理规范化日益深入的必然要求。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标准体系建设是对高校辅导员人员选配、专业培训、理论指导等方面进行系统化规范。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标准体系建设,对于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针对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标准体系建设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职业定位,坚守职业道德
从学校方面来说,辅导员不应是学校分流的富余人员或可以滥竽充数的工作角色,而是专业性强、素质要求高的教师。学校应强化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组织者和教育者的作用,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理顺辅导员岗位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以科学的观念指导辅导员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培养辅导员梯队,建设一支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使辅导员工作成为高校能吸引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岗位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从辅导员自身来说,应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在职业定位上,要由眼前的“过渡性”、“临时性”观念,向长远的、崇高的、终身事业的认识转变,树立高层次的职业理想,消除工作上的短期行为和任意行为,从一点一滴做起,重视自己的工作[5]。在实际工作中,要明确自己的教育工作者身份,切实做到对学生负责。学生在大学阶段面临社会定位与人格的双重转换,需要得到正确而有益的指导,这就需要每一位辅导员切实履行自身职责,关心学生成长,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并在及时疏导学生不良情绪的同时给以适当的建议。把人性关怀落到实处,而非仅停留在口头或笔端。这才是队伍建设改革中一切良好愿望得以实现的根本前提。
2.明确职责范围,规范工作方式
“当一个专业处于一个相对强盛的地位,它的专长能满足重要的社会需求,它的科学知识体系已经高度专门化而十分深奥复杂,以至外行人不能挑战专业人员的技术判断时,其专业自立就成为可能。”[3]辅导员在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特殊作用,高校应进一步划清、明细辅导员的职责范围,使辅导员摆脱繁杂的、不相干的事务性工作,让辅导员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逐渐发展到专业自立。
2006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作出了明确规定,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生生活指导;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督促学生养成学习习惯;处理学生日常事务。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辅导员队伍的职责范围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细化,以明确责任,并为辅导员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指南。在职责的厘定清晰上明晰条贯,有助于专业化的深入进行,同时也是队伍管理规范化的必要前提。
3.建立培训体系、制定任职资格评定标准
(1)专业化培训是实现辅导员个体发展的必要途径作为社会人的高校辅导员,通过专业化培训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升职业所必需的各种素质,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这首先需要设立负责辅导员专业化培训的专门机构,整合各类资源并设置符合需求的培训课程。在现有的学生工作部(处)机制中,各高校对辅导员的培训基本上都由学生工作部(处)组织,没有设立辅导员专业化培训的专门机构。而学生工作部(处)由于需要处理大量与学生相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化培训,培训往往限于完成基本培训内容,扩展部分有限且师资难以保证。因此,辅导员专业化培训应该在专门机构的指导下,按照课程设置的规范制订教学大纲,规定课时和内容结构,探索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形成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并重、案例教学与课题研究并举的课程体系,并进行课程教学评估。
(2)设立严格的任职资格条件,有助于保障队伍的基本素质一专业能够区别于另一专业,在于它们各有自己的职业边界。专业组织通过制定的从业标准规范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并对从业人员进行严格的任职资格限制。辅导员的任职条件大致应包括: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符合高等学校教师任职条件;身心健康;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辅导员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背景[6]。另外,是否应当设置标准化的录用资格考试也应当在考虑之列。
4.创新管理模式,在统筹管理的前提下明确权责
辅导员工作繁杂,涉及到多个部门,使得工作分配、绩效考核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统一管理是进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模式创新的目的,在于尽量简化管理工作中的交叉环节并减少漏洞、规避死角。使辅导员队伍的工作效率得以提高,以此推进专业化的深入开展。而模式创新的另一方面,则在于辅导员工作方式与对学生教育手段的创新。在新的形势下,旧有的家长式管理已不再适用于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工作,应当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成人能力、拓展学生自主发展空间这一中心展开。使事务性工作简单化、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让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学生教育管理的科学研究,使学生教育管理朝科学化方向健康发展。
5.完善保障机制,提高专业化效率
辅导员专业化是一个涉及面广泛且面临诸多障碍的紧迫课题,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影响着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在专业化开展的同时,需要建立覆盖各方面的保障机制,为队伍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整合资源、提供便利、保证效率,同时确保专业化工作的质量与成果。
这一工作的开展需要各级领导部门的足够重视与大力支持,并协调力量、统筹规划,实现对改革的有效监督与有力促进。同时,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所涉及的专业培训与机构调整、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以及人才吸引等措施需要稳定的经费保障。最后,要使其真正成为产出效益的良性循环,更需要政策与法律法规的有效保障,使这一岗位的职业化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认可与保障,并给以政策上的鼓励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辅导员专业化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
综上所述,通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辅导员的理论功底得到加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结构得到整合和优化,能力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这样在工作中才能把工作做得好,和学生的沟通效能加强,教育的质量,工作的效率、效果也才能得到较大的改善和提高。正如党中央所要求的:“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参考文献
[1][2][3]赵庆典,李海鹏.努力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75-82.
[4]陈立永.专业化: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4):48-51.
[5]王文华.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标准体系构建的思考[J].辅导员新论,2007(5):73-84.
[6]唐文红.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探讨[J].辅导员新论,2007(7):77-78.
[责任编辑:陈维民]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队伍建设; 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8)01-0113-03
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他们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新形势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实施高校人才培养战略的过程中,辅导员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但是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辅导员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迫切解决。
一、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在师生比例设置、协调学科知识结构、学历层次、年龄结构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辅导员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其中一些问题直接影响着队伍专业化的前景,亟待解决。
1.师生比例不协调
教育部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而很多高校存在着辅导员岗位缺编、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调查显示,现阶段按照标准配置辅导员队伍的高等院校占33.8%,达不到标准的占66%,其中严重低标配置的达10%以上[1]。实践证明,数量配置不足,辅导员分身乏术,造成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隐性问题难以及时被发现和疏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开展。
2.学科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强
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要求辅导员不仅要具备专门的教育工作能力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知识,还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专业背景知识,而当前辅导员队伍的学科知识结构和应当具备的专业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专业化的辅导员知识结构体系应包括:本体学科知识、基础学科知识、应用学科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和背景学科知识。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演讲的技巧、写作的方法等,另外还有德育学、教育心理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的知识也是辅导员开展工作时经常会涉及到的。而当前辅导员队伍的学科知识结构和应当具备的专业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许多辅导员仅仅具备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而缺少了许多应用学科知识。
3.辅导员队伍学历层次距专业化要求尚有差距
调查显示,在高校辅导员、班主任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占66%,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为31.8%,而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仅2.2%[2]。学历结构大多为本科,这虽然符合《教师法》中关于高校教师选聘的相关规定,但距离辅导员是大学生“导师”的要求尚有差距,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需要。
4.队伍整体年龄水平偏低,工作经验积累不足
据调查,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他们精力充沛、年富力强。但是,其中刚刚大学毕业就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约占20%,他们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与其工作的经历几乎同步,处在“做中学”的状态。另外,在36~50岁这个年龄段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辅导员教师比例只有15.3%[3]。从某种意义上说,富有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历和经验的辅导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数量越来越少的趋势[4]。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标准体系建设
从以上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一些问题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在当前情况下,积极开展工作排除各种不合理因素,对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辅导员的专业化,便成为了当前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只有通过专业化的培训、选拔机制和规范化的管理、保障体系,才能建成一支符合教育工作需要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前提是标准化,这是现代社会分工细化和管理规范化日益深入的必然要求。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标准体系建设是对高校辅导员人员选配、专业培训、理论指导等方面进行系统化规范。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标准体系建设,对于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针对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标准体系建设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职业定位,坚守职业道德
从学校方面来说,辅导员不应是学校分流的富余人员或可以滥竽充数的工作角色,而是专业性强、素质要求高的教师。学校应强化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组织者和教育者的作用,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理顺辅导员岗位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以科学的观念指导辅导员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培养辅导员梯队,建设一支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使辅导员工作成为高校能吸引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岗位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从辅导员自身来说,应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在职业定位上,要由眼前的“过渡性”、“临时性”观念,向长远的、崇高的、终身事业的认识转变,树立高层次的职业理想,消除工作上的短期行为和任意行为,从一点一滴做起,重视自己的工作[5]。在实际工作中,要明确自己的教育工作者身份,切实做到对学生负责。学生在大学阶段面临社会定位与人格的双重转换,需要得到正确而有益的指导,这就需要每一位辅导员切实履行自身职责,关心学生成长,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并在及时疏导学生不良情绪的同时给以适当的建议。把人性关怀落到实处,而非仅停留在口头或笔端。这才是队伍建设改革中一切良好愿望得以实现的根本前提。
2.明确职责范围,规范工作方式
“当一个专业处于一个相对强盛的地位,它的专长能满足重要的社会需求,它的科学知识体系已经高度专门化而十分深奥复杂,以至外行人不能挑战专业人员的技术判断时,其专业自立就成为可能。”[3]辅导员在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特殊作用,高校应进一步划清、明细辅导员的职责范围,使辅导员摆脱繁杂的、不相干的事务性工作,让辅导员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逐渐发展到专业自立。
2006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作出了明确规定,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生生活指导;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督促学生养成学习习惯;处理学生日常事务。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辅导员队伍的职责范围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细化,以明确责任,并为辅导员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指南。在职责的厘定清晰上明晰条贯,有助于专业化的深入进行,同时也是队伍管理规范化的必要前提。
3.建立培训体系、制定任职资格评定标准
(1)专业化培训是实现辅导员个体发展的必要途径作为社会人的高校辅导员,通过专业化培训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升职业所必需的各种素质,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这首先需要设立负责辅导员专业化培训的专门机构,整合各类资源并设置符合需求的培训课程。在现有的学生工作部(处)机制中,各高校对辅导员的培训基本上都由学生工作部(处)组织,没有设立辅导员专业化培训的专门机构。而学生工作部(处)由于需要处理大量与学生相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化培训,培训往往限于完成基本培训内容,扩展部分有限且师资难以保证。因此,辅导员专业化培训应该在专门机构的指导下,按照课程设置的规范制订教学大纲,规定课时和内容结构,探索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形成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并重、案例教学与课题研究并举的课程体系,并进行课程教学评估。
(2)设立严格的任职资格条件,有助于保障队伍的基本素质一专业能够区别于另一专业,在于它们各有自己的职业边界。专业组织通过制定的从业标准规范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并对从业人员进行严格的任职资格限制。辅导员的任职条件大致应包括: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符合高等学校教师任职条件;身心健康;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辅导员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背景[6]。另外,是否应当设置标准化的录用资格考试也应当在考虑之列。
4.创新管理模式,在统筹管理的前提下明确权责
辅导员工作繁杂,涉及到多个部门,使得工作分配、绩效考核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统一管理是进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模式创新的目的,在于尽量简化管理工作中的交叉环节并减少漏洞、规避死角。使辅导员队伍的工作效率得以提高,以此推进专业化的深入开展。而模式创新的另一方面,则在于辅导员工作方式与对学生教育手段的创新。在新的形势下,旧有的家长式管理已不再适用于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工作,应当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成人能力、拓展学生自主发展空间这一中心展开。使事务性工作简单化、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让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学生教育管理的科学研究,使学生教育管理朝科学化方向健康发展。
5.完善保障机制,提高专业化效率
辅导员专业化是一个涉及面广泛且面临诸多障碍的紧迫课题,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影响着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在专业化开展的同时,需要建立覆盖各方面的保障机制,为队伍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整合资源、提供便利、保证效率,同时确保专业化工作的质量与成果。
这一工作的开展需要各级领导部门的足够重视与大力支持,并协调力量、统筹规划,实现对改革的有效监督与有力促进。同时,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所涉及的专业培训与机构调整、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以及人才吸引等措施需要稳定的经费保障。最后,要使其真正成为产出效益的良性循环,更需要政策与法律法规的有效保障,使这一岗位的职业化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认可与保障,并给以政策上的鼓励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辅导员专业化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
综上所述,通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辅导员的理论功底得到加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结构得到整合和优化,能力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这样在工作中才能把工作做得好,和学生的沟通效能加强,教育的质量,工作的效率、效果也才能得到较大的改善和提高。正如党中央所要求的:“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参考文献
[1][2][3]赵庆典,李海鹏.努力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75-82.
[4]陈立永.专业化: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4):48-51.
[5]王文华.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标准体系构建的思考[J].辅导员新论,2007(5):73-84.
[6]唐文红.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探讨[J].辅导员新论,2007(7):77-78.
[责任编辑:陈维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