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写结合”中让“文本细读”向青草更深处漫溯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501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本是阅读教学的载体,更是阅读教学的核心,文本细读在阅读教学中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文本为核心,抓住文本的关键点,自觉地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以多元姿态走进文本,沉入文本的言语之中,涵泳品味,从而充分挖掘文本的丰富内涵,主动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同时以文本为范例,学习文本的精彩之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从而构织起生动高效的教学课堂,建构起学生个体的心灵空间。
  【关键词】文本细读;读写结合;深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本细读,是从阅读教学出发,与阅读教学结伴而行的一种阅读行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阅读教学的重点在文本细读,所以在进行文本细读时,就要求文本细读必须具有一定的深度。为了能在文本细读中有更大的收获,我们可以将文本细读与写作教学相结合,在读写结合中,让文本细读更有深度与厚度。
  那么,如何才能让文本细读与写作教学得以机地结合,发挥出最大的功效呢?笔者以《济南的冬天》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释文本细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
  一、在文本细读中,把握文本的精髓
  吕叔湘先生曾说:“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文本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章的语言,其终点也必将回归语言本身。“细读”的根本是立足于文本本身,这也就要求“充分阅读”和“深度阅读”,进而对文本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
  以下面的课堂示例来说明:
  示例一:
  笔者在进行《济南的冬天》的教学时,让学生理清文本的基本思路之后,教师提问:课文中哪些动詞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济南冬天的美丽与可爱?请你试着找出这些动词并作简要分析。
  生:“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其中“顶”和“镶”字用得好,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济南冬天山上雪景的妩媚动人。
  师:除了雪景的美丽之外,作者还写了一样景物—矮松,请你试分析写矮松的“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这一句。
  生1:作者将矮松比喻成看护妇,树尖上的小雪装扮了矮松,矮松也因为小雪的装点而显得更加秀美、可爱。
  文本的细读,应该立足文本,用文本本身来解读其字、词、句等,揭示其语言、艺术、思想情感的精髓与奥妙。我们甚至可以把只属于书面文字的语言进行生活场景的再现,把平面的文本读成立体,从而让学生在体会文本语言深刻与细腻的同时,进一步深刻地领悟到思想情感的深刻与独特。
  二、在文本细读中,感悟写作的要领
  在进行文本细读时,除了对文章的语言进行字斟句酌的推敲品味,从字与字、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的联系中揭示文本的深刻含义之外,还要努力把知识语言、文字语言变成心灵语言和智力语言,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有方向、有技巧地以“艺术训练”来代替低效的“重复劳作”。
  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老师可以带着学生一起来交流探究,总结文章的写作手法。
  示例:
  师:《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散文中的名篇,在语言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请大家相互讨论归纳。
  生1:“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此处作者把山色和雪色相间的美景比喻成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色的秀丽可爱;其中,“穿”这个动词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对,作者妙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使得文章熠熠生辉。
  文本细读,决不仅仅是“站着看”,还要坐得住,细细品味文本语言的精妙,读进书里去,真正做到“在汉语中出生入死”,读出自己的感悟,嚼出文本的味道,引发自己更深沉的思考,最后去探索总结作者在写作中用到的写作方法。
  三、在写作运用中,回味文本细读的妙处
  在文本细读的教学过程中,探究总结了文本的写作方法之后,要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内化为自己真正掌握了的方法与技巧,这就需要学生把学到的方法与技巧,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在读写交互中不断地去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笔者在进行《济南的冬天》教学时,带着学生重点研读并背诵第四自然段,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名家笔下无闲笔”,最后让学生以“最美的是校园里的……”为开头,至少运用本课学到的一种写作技巧,进行随堂练笔,字数在150字左右。
  在课堂上完成写作练习之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习作,一起分享交流学习。
  文本细读不仅是一种深度理解文章的方法,更是一种治学的精神,所以,在文本细读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让读写相结合,让文本细读更具有思想深度和内涵。读写结合的文本细读,是真正努力去践行“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一观点,这也是我们在进行文本细读时努力的方向,唯有如此,语文课堂才会飘散着浓郁的语文馨香,焕发青春的色彩,语文课堂也才会洋溢着智慧火花,语文教学才不仅能做到“满载一船星辉”,我们还能“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唯有这样,我们方能做到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广袤的语文大地上。
  参考文献
  [1]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2]余映潮.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一对一教学情境中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不谋而合。本文结合非指导性教学思想与朗诵教学理论,对一次一对一情境下的朗诵教学设计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求得非指导性教学思想下的有效教学策略,用以提高今后朗诵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非指导性教学设计;朗诵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
【摘要】散文是语文阅读中重要的一种体裁形式,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说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按照他的思路,披文入情这个主张对我们研究和指导学生进行散文阅读都有很大的启发。  【关键词】阅读散文;披文入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毛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散文,它在内容上虽然或状物,或
【摘要】课文中以“我”被一阵荷花的清香吸引,作为铺垫,引入课文重点描述部分——一池美丽的荷花。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文字描述中,感染了读者,让人们不仅看到了浮现在眼前的一池美丽的荷花,也得到了美的感受和体验,本文从“发现美——欣赏美——想象美——升华美”的视角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荷花》;发现美;欣赏美;想象美;升华美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荷花》这篇课文是一篇很朴实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感受与升华”阅读教学新模式的出现,则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更好的途径。因此,本文对“感受与升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及其实践问题展开了研究,以便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感受与升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在感、知觉迅速发展的阶
【摘要】在写作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有了充分的情感体验,还是写不出优秀的文章。所以在写作教学中还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指导学生落实文章主旨。写作的性质决定了写作是一种通过内部言语来操纵思维情感活动的技能。写作必须经过内部言语活动或者说是思维活动,对大脑中知识、经验、思想进行合理安排,才能转化为外部言语,即通过写作进行表达。  【关键词】作文;教学;主旨  【中图分类号】G623.24
【摘要】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语文课程资源也在与时俱进地不断丰富和更新。在与学生长期的沟通交流中,我发现娱乐资源受学生喜欢和认可的程度是最高的,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不断深入理解语文的魅力,提高运用语文知识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程;娱乐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资源的阐释及理解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
【摘要】初中語文如何有效地教学?教师应相信学生,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把握合作探究、踊跃展示的核心环节,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体验过程、感受成长。这需要做好三个方面:合作要有问题引领,探究要有层次推进,展示要有积极评价。  【关键词】初中语文;合作探究;踊跃展示;注意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为了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果,不少语文教师都在进行积极的摸索。虽然总结的经验五花八门,提
【摘要】“读”“品”“悟”是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笔者认为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是指导学生“读”“品”“悟”的一个非常实用的教学方法。品读关键词句可以以点带面,以句带篇,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中精彩的亮点,通过揣摩文字、品味语言,从而领会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和思想内涵,构筑起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情感的有效平台,让学生在品读语言中茁壮成长。  【关键词】阅读教学;关键词句;品读策略  【
【摘要】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老师要有明确的课程目标意识。也就是说,我们小学语文老师首先要清楚自己所教的教材在课程目标设置上所处的年级段是什么、本年段的课程目标是什么,以此来指导我们的教材解读、教学设计、训练目标。本文以五年级上册《装满昆虫的衣袋》为例,探讨了如何正确把握教材的“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原生价值;教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我校大部分学生都来至农村,几乎没有课外阅读的积累,作文常常言之无物;再加上高中课程紧张,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可是高中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不可忽视,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作文课时对课内素材的“多例一用”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素材;积累;运用;多例一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背景分析:  从我班实际情况看来,一提到作文,学生就绞尽脑汁、搜遍枯肠。怎样让我们的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