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产业机械化发展探讨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zjzj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粱是人类栽培的重要谷物之一,分布很广,五大洲都有种植,全世界高粱的种植面积是除小麦、水稻、玉米外列第4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20 世纪40—60 年代农业生产就实现了机械化,我国从20 世纪90 年代后,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以市场为主导的发展阶段,发展很不平衡,目前高粱生产还是主要靠人工完成。国际市场上,高粱需求量很大,国内酒用高粱需求量增加,高粱生产有着很好的前景。实现高粱机械化需要的2个条件是种子和农业机械。因此实现高粱机械化首先有适宜机械化生产的高粱品种,其次有适宜机械化高粱生产的农业机械,同时要改变观念提高认识,认识到高粱产业的重要性和急迫感。从而推进高粱生产机械化的进程。
  关键词 机械化;高粱产业;贡献率;机械化高粱品种
  中图分类号 S5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4-0087-02
  高粱是人类栽培的重要谷物之一,全世界年种植面积为4 400万hm2,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列第4位。目前全球高粱种植面积减少,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产量稍有增加,近2年种植面积呈上升趋势。我国高粱年种植面积为150万hm2,产量低于4 500 kg/hm2,处于世界中上等水平,与美国相当。高粱生产条件已由过去平肥地转向条件恶劣的山坡薄地,由食用转为酿酒等多种用途,由以粮食收益转为综合利用的收益上来[1-2]。
  1 国内外机械化生产现状
  20 世纪40—60 年代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在农业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方面,美国农业机械化为70%,可见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十分明显。目前,美国农业人口、农业劳动者分别占总人口的2.20%、1.00%,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负担128人;法国农业人口、农业劳动者分别占总人口的3.20%、1.40%,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负担耕地面积21 hm2。随着农机社会化服务、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比例下降,解放出大量劳动力,促进农业和其他行业的持续发展。
  20 世纪90 年代后,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以市场为主导的发展階段。2004年,颁布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得到改善,农机化新机具推广应用广泛,农业机械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2005 年底,我国农机工业总产值为1 083亿元,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水稻插秧机分别为8.9万、47.4万、8.0万台,全国农机总动力6.8亿kW。全国播种、机耕、收获综合机械化水平为36.50%,其中水稻机收、机播水平分别为30%、10%;小麦在播种、收获方面机械化水平为80%,基本实现机械化;玉米实现50%机播,收割机械化程度不高;高粱在机械化应用方面,水平更低。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正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种植业向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发展空间不断扩大。虽然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很快,但仍然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
  2 高粱的用途与需要
  2.1 高粱的用途
  高粱既可直接食用、饲用,又可加工利用。近年来,国内外高粱深加工研究发展很快,高粱籽粒可作为主食,酿制白酒、啤酒、食醋,用作饲料,生产酒精,提取淀粉,生产高粱面包、高粱甜点、麦芽制品,用甜高粱茎秆造酒,用饲草高粱作青贮和青饲料,用高粱壳提取色素,种植食用菇,用高粱茎秆生产板材、纸、日用品、编织品、饴糖、架材、蜡粉等[4]。
  2.2 我国高粱生产现状
  我国20世纪初开始普遍种植高粱,1914年种植面积占全国农作物面积的7.5%,达到740万hm2,总产1110万t。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用结构发生了改变,小麦、水稻、玉米受到重视,种植面积逐渐增加,导致高粱种植面积不断减少,60年代,减少到400万hm2。70年代,高粱杂交种应用广泛,产量达到2 310 kg/hm2,高粱种植面积稍有回升,达到600万hm2。80 年代以后,我国高粱生产出现较大转变:一是用途。由大部分用于食用转变为饲用、酿酒、加工等;二是种植条件。高粱种植地由较好的平肥地转为半干旱、干旱、盐碱、瘠薄地区;三是发展方向。由单纯提高产量向优质、专用方向发展。2002年,我国高粱种植面积为146.3万hm2,总产585.7万t,分别占世界的3.3%、8.9%;单产4 005 kg/hm2,为世界的2.7倍[5]。
  2.3 国内外高粱市场需求
  国际市场上,高粱需求量也很大。仅东亚的日本、韩国和南亚国家每年就需要500万t高粱作饲料。大都从美国和澳大利亚进口,由于受转基因的影响,有转向从中国进口趋势,因此国际高粱市场看好。
  国内酒用高粱需求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除传统的四川、贵州等地名酒,如五粮液、茅台、泸州老窖等销量不断攀升外,东北、山东、内蒙古等新兴白酒产地,白酒销售量逐渐增加。据统计,我国有100余家大型酒厂,年需高粱100万~150万t,各地的中小型酒厂需高粱约100万t,都较往年增加约10%。高粱在酿醋方面的消费量较大,全国每年用高粱酿醋70万~80万t,山西省老陈醋生产量30万t[5]。
  3 发展高粱产业机械化的必要条件
  3.1 实现高粱产业机械化在于品种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和轮作倒茬的需要,机械化栽培高粱日益受到关注。我国一直没有专用机械化栽培高粱品种,品种选育滞后于生产需要,因而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的高粱生产。为此,选育专用、高产、矮秆、耐密、抗病、抗倒的机械化栽培高粱新品种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6-7]是当务之急,满足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市场需要。品种选育从株型选择、种子质量选择、幼苗拱土能力选择、品种耐药性选择、品种抗性选择、经济系数选择、落粒性选择及破碎率选择等方面筛选适宜机械化栽培的品种[8-9]。目前,我国专用机械化品种有黑龙江省农科院作物育种所选育的早熟机械化专用品种龙杂7号,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于2012年审定的专用机械化栽培高粱品种,晋杂33、34号等品种,但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还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   3.2 实现高粱产业机械化对农业机械的需求
  实现高粱产业机械化,首先要实现高粱播种机械化:一是机械。目前,我国玉米等作物已经很好地解决了播种问题,高粱播种滞后于玉米等作物,不过在玉米播种机械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即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宋旭东等研究出了高粱专用播种机,并获得了专利。二是种子。主要考虑种子的播种质量,包括种子籽粒的大小、均匀程度、发芽率等,应该从抓种子质量入手,保证种子籽粒大小均匀,发芽率90%以上,如果种子籽粒小可以通过包衣来增大种子籽粒。其次是中期管理,中耕除草及病虫害防治,新式喷雾器能够很好地解决。最后高粱收获需要专用高粱收割机械,目前还是利用小麦或者玉米收割机,存在问题是损失大。小麦或者玉米收割机要收割高粱,还需要加以改进。
  4 加快高粱生产机械化的措施
  4.1 选育适宜全程机械化生产的高粱品种
  选育适宜机械化生产的高粱品种,要求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机械化栽培高粱品种的株型以分蘖角度小、中下部叶片宽度适中、上部叶片窄小直立的紧凑型株型为好。穗部要求穗柄稍长,穗中紧偏散。株高100~150 cm,留苗15万~18万株/hm2,比一般传统品种增加50%,要求品种耐密植。二是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分蘖的株高与主穗相当,成熟期与主穗相近。三是种子拱土能力强,抗性好,有较强的抗早衰和抗倒伏性能。四是籽粒灌浆速度快,脱水快,收获、干燥破损率低,耐除草剂。
  4.2 提高机械化程度
  推广应用适宜机械化生产的高粱品种,开展机械播种、整地、田间管理、收获等环节的栽培技术研究,实现良种良法配套,促进高粱机械化生产的快速發展。
  4.3 改变观念,提高认识
  高粱曾经是我国在粮食紧缺时解决人们口粮的重要粮食作物,随着改革开放、科技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粱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高粱产量逐年下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高粱已经不是人们的生活中的主要口粮;二是高粱生产较费工,高粱的价格和玉米基本持平,有时略低于玉米,用工比玉米多;三是玉米的用途广、用量大,商品玉米好销售,高粱相比玉米用途较单调,销售难;四是高粱的机械化程度基本没有,而小麦的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玉米的机械化程度也远远高于高粱。由于上述原因我国高粱生产正处于低谷状态,但是这不能说明高粱就满足了市场需求,目前生产的商品粮高粱远远不能满足市场,许多大型酒厂还得靠进口商品高粱来维持生产,还有许多中、小型酒厂用玉米来代替高粱作为原料的,但是酒的独特风味受到很大的影响。要改变目前的状态就必须改变人们的观念,提高对高粱生产的认识,认识到发展高粱产业的重要性和急迫感。推进高粱生产全程机械化是促进高粱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要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此,高粱产业必须跟上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大高粱生产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发展力度,推动高粱生产技术标准化、集成化、规模化推广应用,解决高粱生产出现的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和生产条件改善,我国高粱生产由传统的手工生产为主逐步发展为机械播种、机械施肥、机械喷药等的半机械化生产状态,为高粱机械化栽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0]。高粱机械化栽培是高粱种植的必然趋势。
  5 参考文献
  [1] 成慧娟,马尚耀,白大鹂,等.高粱新杂交种赤杂16 号的选育研究初报[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1,22(1):11-13.
  [2] 张志学,刘占江,高振东,等.国内外高粱发展趋势及对策[J].杂粮作物,2002,22(2):72-74.
  [3] 史红梅,宋旭东,李爱军,等.高粱产业化生产如何与现代农业机械相结合[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4):307-309,356.
  [4] 邹剑秋,朱 凯,张志鹏,等.国内外高粱深加工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J].杂粮作物,2002,22(5):296-298.
  [5] 卢庆善,邹剑秋,朱凯,等.国内外高粱深加工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J].杂粮作物,2009.29(2):78-80.
  [6] 焦少杰.机械化栽培高粱龙杂7 号的选育[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2):140-141.
  [7] 王黎明.早熟机械化栽培高粱品种龙杂7号[J].中国种业,2006.(3):44.
  [8] 张福耀,平俊爱.高粱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2(224):19-21.
  [9] 焦少杰.粒用高粱机械化栽培品种选择[J].园艺与种苗,2012,12(5):1-3.
  [10] 焦少杰.选用粒用高粱机械化栽培品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2,10(3):22-23.
其他文献
摘要 高粱是人类栽培的重要谷物之一。我国从20 世纪90 年代后,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以市场为主导的发展阶段,发展很不平衡,目前高粱生产还是主要靠人工完成。国际市场上,高粱需求量很大,国内酒用高粱需求量增加,高粱生产有着很好的前景。实现高粱机械化需要的2个条件是种子和农业机械,从而推进高粱生产机械化的进程。  关键词 高粱;机械化;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4;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摘要 介绍北冬虫夏草人工栽培技术,包括培养基配方、接种、菌丝培养、出草管理、采收等方面内容,以为提高北冬虫夏草的栽培效益提供参考。  关键词 北冬虫夏草;人工栽培;接种;菌丝培养;出草管理;采收  中图分类号 S567.3 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074-02  北冬虫夏草[Cordyceps militaris(vuill.)Fr.],又名蛹虫草,与冬
摘要 介绍了刺梨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并针对其病虫害,包括白粉病、褐斑病、烟煤病、梨小食心虫、食叶害虫、月季长管蚜、白粉虱等分别总结防治技术,以期为刺梨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 刺梨;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R282.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175-02  Disease and Insect Pest Contro
摘要 为促进马铃薯产业持续高效发展,引导农民正确使用化肥,合理配比,节本增效,减轻环境污染,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开展了不同钾、镁肥施肥水平对马铃薯块茎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拉萨市种植马铃薯最佳的施肥量为在纯N 150 kg/hm2、P2O5 75 kg/hm2、K2O 225 kg/hm2的基础上,增施镁肥90 kg/hm2,增产效果显著,平均产量高达60 410 kg/hm2。通过对各处
摘要 黔丰1A是贵州省黔南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通过复合杂交方式及多代回交筛选培育而成的新质源不育系,具有株型紧凑、剑叶直立、育性稳定、配合力强、柱头外露率高、易于高产制种等特点。介绍其选育过程、繁殖技术要点,以促进黔丰1A的应用。  关键词 籼型三系不育系;选育;新质源;育性;配合力  中图分类号 S511.0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053-01  在杂交
摘要 对52.5%三环·丙环唑悬乳剂不同剂量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2.5%三环·丙环唑悬乳剂对水稻纹枯病具有十分显著的防治效果,750 g/hm2的用量在发病初期和中期防治2次,其防效可达80%以上,高于常用药剂5%己唑醇悬浮剂。用52.5%三环·丙环唑防治水稻纹枯病,预防作用好于治疗作用。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52.5%三环·丙环唑悬乳剂;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1
摘要 介绍引胜沟八里桥水文站的基本情况,从测验河段水流形势、上游来水来沙及水沙特性、断面冲淤变化、水位流量关系、单沙断沙等方面对湟水民和水文站的特性进行分析,以期为水文测报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八里桥水文站;测站特性;青海乐都  中图分类号 P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203-02  八里桥水文站系引胜沟主要控制站,在青海省乐都县境内,位于北纬36
摘要 辣木是一种具有独特经济价值的热带植物,其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VA等营养物质。粗蛋白质、粗纤维水平都符合优质蛋白质饲料的标准,是一种不与粮食争土地的饲料源。该文综述了辣木的营养特点及其作为畜禽饲料对畜禽生长发育的影响、对畜禽产品品质的影响、在畜禽养殖上的保健作用。辣木作为动物的植物性蛋白质饲料对畜禽生长和产品品质具有促进作用,在畜禽动物保健上也具有一定的功效,从而可为新型饲料的开发提供科学
摘要 2014—2015年进行不同栽培密度对马铃薯丽薯7号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肥水管理条件下,以种植密度8.25万株/hm2的产量最高,平均产量为57 761.2 kg/hm2;其次是种植密度为9.00万株/hm2,平均产量为54 552.2 kg/hm2,综合商品性状分析,丽薯7号最佳栽培密度为6.75万~8.25万株/hm2,适宜隆阳区马铃薯种植区域推广应用。  关键词 马铃薯;
摘要 分析朝阳地区主要气候特点和灾害性天气,以趋利避害,充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气象信息服务。  关键词 气候;灾害性天气;气候资源;辽宁朝阳  中图分类号 P4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237-01  Analysis of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and Disaster Weather in Chao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