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迁徙神话的文化解读

来源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88903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满族先民世居北地,由于气候、战争、疾病等因素的影响,人们曾进行不同规模的迁徙,在族群历史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记.这些被选择保留下来的迁徙记忆在族群认同以及原始崇拜意识的共同作用下催生了大量迁徙神话.满族迁徙神话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复杂的迁徙原因映射了先民在早期社会生活中面对的种种困境,神性、人性各异的迁徙领路人表现了满族及其先民始终不变的祖先崇拜与族群认同,迁徙结果则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满族先世实现民族融合的过程.因此,满族迁徙神话以集体记忆的话语模式勾勒出了满族先民的生活轨迹、审美追求,为追溯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建构多元一体民族发展模式提供了宝贵资料.
其他文献
交通设施的完善度与区域经济协调、有序、良性发展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的统计数据,构建交通-经济发展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运用交通-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研究交通与区域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交通建设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第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经济系统整体耦合协调度偏低,协调作用不强;第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城市交通-经济发展不平衡,“双核独大”“中部塌陷”特征较为明显.促进二者协同
地方政府通过注销矿业权登记,实现矿业权全面退出自然保护区,此举的根源是矿业权取得上的权证一体观点.即:将矿业权出让行为视为民事权利处分行为,行政许可作为权利变动要件;一旦行政许可效力终止,矿业权也随之消灭.然而,因矿业权出让合同的效力仍继续存在,在矿业权退出上出现了民事违约之诉与行政诉讼的救济途径之争.随着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未来可能将矿业权出让的“民事合同+行政许可”方式统一在行政协议范畴内,以出让合同的生效达成物权变动和市场准入的双重法律效果.既然当事人能通过行政协议方式取得矿业权,那么自
矿业为人类提供基本物质与能源保障,支撑世界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当前矿产资源开发及其环境问题全球化日益突出,国际社会对可持续矿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在加速实现全球碳中和的国际共识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和能源转型要求的社会经济系统性变革也将对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提出更高和更绿色的要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理念为指导,积极推进“一带一路”绿色矿业资源合作对于中国建设“矿产资源强国”和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加速全球碳中和以实现《巴黎协定》2℃控温目标、促进“一带一路”经贸
蒯因的说谎者,因为看起来没有经典说谎者当中的那种自我指称,对那种把说谎者悖论归咎于无意义或者非法的自我指称的解决方案提出了严峻挑战.但是,蒯因本人和后来为数不多的评论者大多并没有对此给予足够的关注.通过跨越语形和语义的分析,发现蒯因的说谎者也有可以归咎的自我指称形式,只不过它不是经典说谎者当中的明确形式,而是另外一种经常遇到却从未留意的隐含形式.
最近教育部把"国际语言服务"定位为外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相关院校从2022年开始招生,而对国际语言服务的学科属性、学科定位和课程体系尚在探讨中.我们认为国际语言服务具有跨语言的属性兼有跨学科性质.跨语言中的基础学科,不是语言;外语在这里只是一门工具,不是学科.只有把专门用途语言学定为自己的基础学科,去研究所服务的学科或领域的知识是如何用国际语言构建和传播的,才是真正的学科交叉.根据专门用途语言学理论,国际语言服务是一个宽泛的大类,具体开展研究,如具体招生就必须分专业或方向,如商务语言服务、法律语言服务、医
结合物质流核算(MFA)方法和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方法,测算中国2000—2017年30个省市自治区矿产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研究发现:2000—2017年中国矿产资源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下降,但自2012年以来有所回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双下降的趋势加剧了技术效率的持续下降幅度,造成技术效率总体偏低;而技术变化的改善缓和了技术效率主导的矿产资源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趋势.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提升了中国矿产资源绿色效率;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对矿产资源绿色效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均GDP水
宋代琴文化,是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文明发展智慧的经典范例,"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尊道贵德"的三大理念表现充分.宋人继承上古"以琴治国"思想精髓,熔道、德、政、人、琴、乐于一炉,创造了琴乐实践与思想升华浑然一体的新境界,表现出强大的艺术创造力.宋人视琴为"内圣""外王"、形上之"道"与形下之"器"完美结合的现实存在,将琴所承载的道德品格观念与追求上古"圣治"理想相结合,使汉唐淡化的"政统"属性得以回归.士人以"自适"与"体道"为旨归,形成"重意轻音"与"大音希声"的哲思认知,赋予琴文化更为深刻的人
荀子的性是心处其中并发挥影响变量的动态、整体的人性,荀子的心处于"可道"与"不可道"的十字路口.所谓恶之性可养、可化,所谓善之心可恶、可伪,此心与性的状态使荀子政治哲学具有了教化的指向."性伪合而天下治",是荀子政治哲学在心、性基础上的总体架构和思想追求,荀子提出了养欲、师法、化性等政治哲学主张.荀子政治哲学虽然归结和落实于德性修养,但心、性的无根状态终使其政治哲学体现出一种紧张感和紧迫感.
对人类历史作出整体描述,这在中西历史叙述史上都是重要的传统,并因文明视域的差异而形成普遍史与循环史的不同叙述模式.西方普遍史将"非西方"降格为历史总体进程中的低级阶段从而将其纳入以西方为"历史终结"的"普世文明话语"中,其实质是一种殖民与驯化.中国历史循环观是"天下"观念下"大一统"政治图景的历史表现,建构了历史演进中断裂与连续之间的张力,彰显了传统史学"形而上学"与"实际历史"之间的辩证法.
对日本"东夷"的"褒贬互见"和清朝"东夷"的"损誉不定",使朱舜水的在日角色和日后作用变得十分复杂.在"明清交替"的兴亡背景下,朱氏一方面通过"乞师"行为希望深受汉文化浸润的日本能承载起"反清复明"的文明大任,但同时也认为日本距离他的期待还有漫长的路程;一方面对造成"华夷变局"的清朝义愤填膺,但也通过对清军"迎刃破竹"的状摹和明军"前途倒戈"的白描,暗陈了几分对鼎革终局的无奈和默认.定居日本后,朱舜水对于高谈性命、无视民瘼的士林风气的反思,不但揭破了明朝灭亡的政治学术隐情,也为日本汲取"明朝之失"并走向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