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国画妙笔与书法翰墨的同源异用性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mu4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画与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形象表现方式,两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中国画良好的吸收了书法用笔的思维与技巧,书法借鉴和吸收了中国画传情达意的表达方式.本文以中国画与书法同源的原因及表现为分析基础,逐步阐述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创作的相容性,继而在分析中国画与书法在同品异用方式的基础上,探讨同源异用性特质下中国画妙笔与书法翰墨的创新方式.
其他文献
跑大场是秧歌中最能体现汉族民间集体审美意识和传统文化意蕴的部分,但舞台秧歌创作风格的作品往往忽视了大场这种独特的空间调度形式,局限于动作层面的继承和发掘.本文将舞台秧歌创作风格作品的空间调度与传统秧歌场图进行分析对比,尝试探索场图的存在价值和审美意蕴,将“空间”重新带回到秧歌作品创作中.
线腔又称线胡、线猴、吊猴等,发源于陕西合阳,流传至黄河三角地带的山西芮城、河南灵宝等区域,它原本是提线木偶的专属配乐唱腔,20世纪60年代起在线腔改革中发展出真人舞台表演艺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传承与变迁,今上述三地情况各异——合阳地区仍然保留传统提线木偶演出形式,山西芮城将真人演出作为重点保护对象,河南灵宝则以民间木偶班社形式混迹于各村镇.本文以线腔的艺术源流作为切入点,将提线木偶与真人戏作为考察对象,通过艺术流派之间的相互比照,试图还原线腔传统演出形态,并对其艺术特色进行总结,为古老傀儡声腔艺术的守正溯
艺术教育是指通过对艺术美的感知、表现及创造以培养学生对艺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本文欲从艺术教育的角度阐述其对审美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其重要性体现在四个方面:提高了学生对艺术形态美的感知能力;发展了学生对艺术内涵鉴赏能力;激发了学生对艺术作品创造能力;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在18世纪中下叶孕育出许多杰出音乐家,其历史原因极具研究意义.但是传统的音乐史研究方法容易产生笼统的大背景印象,而经济学中的PEST分析结论表明,宏观环境中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因素对于音乐行业具有重要影响,包括对音乐家生存状态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挑选经济学PEST分析的经济与社会文化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为解读这段历史提供不同的观察角度.
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各行业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在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背景下,国家以及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更加频繁,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促进了国家之间的信息文化交流,进而改变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与趋势.而音乐产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要想实现发展,就应该积极创新产业形式与内容,借鉴更多的音乐产业发展元素与创意,实现我国音乐产业的持续发展.本文将从音乐产业的含义与基本特征、音乐产业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现代市场经济视野下音乐产业发展现状、以音
在我国,歌曲被改编为影视作品,从田汉的《天涯歌女》算起已逾80年,但其成为一种文化潮流,却是近年来的事情.歌曲作品能否获得改编,与自身知名度、文化包容性和歌手的影响力紧密相关.早期零星的此类改编主要针对流行的民歌小调,此后则集中于原创的流行歌曲,改编的具体方式主要有“移植式”“注释式”“近似式”三种.不过,能否改编成功,主要在于影像叙事能否另辟蹊径,跳出歌词的藩篱讲故事.近年来这类歌曲的“改编热”,映照出了许多现代观众的“怀旧”心理以及文化的跨界交融,同时也可看出有资本炒作的迹象,以及影视题材相对匮乏的现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戏剧舞台还是歌唱表演中,声音都是重要的参与者.呼吸是声音的力量源泉,呼吸训练对于科学发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坚持不懈训练,才能为声音的运用奠定基础,从而在生活、舞台和歌唱中正确发声.
春节联欢晚会,简称“春晚”,是中国人每年必不可少的精神大餐.从开播之日起,就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的热点、焦点.可谓观点各异,褒贬不一,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人们年年批评春晚,年年观看春晚,相关报道常见于各类媒体.作为春晚的热心观众,笔者希望就其中的“跨界”演唱现象予以探讨,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具体分为三部分:其一、“谁的”春晚?其二、存在的问题.其三、怎么办?
西画在明清时期由西方传入中国,但由于中国文化的惯性,西画传播经历被误读和难以接受,到逐渐被认知和学习的过程,进而植入东方文明之中.这过程时断时续,漫长曲折.在西画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它的传播方式不一而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西方传教士的传入;对外通商口岸外销画兴起产生的传播;西方职业画家和艺术爱好者到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留学生们到西方的学习引入.本文试图通过对这几种传播途径的梳理和阐述,以期达到对西画东渐过程的认识和反思,进而对中国当代油画的现状与发展有所启示.
龙州天琴从远古而来,穿越了千年风云变幻,传承至今,已经成为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艺术奇葩.历史和社会构成天琴艺术发生和存在的需求型前提,个人、制度与机构成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基础,处于“后非遗”阶段的天琴艺术的重构与发展更是内外合力、上下联动的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