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知识管理的成功因素解析——人力资源要素

来源 :图书与情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xdai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想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读者》是我国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文化品牌,同时也是我国知识型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成功典范。《读者》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章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出发,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读者》知识管理的成功因素之一—人力资源要素,对我国知识型企业的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经济 《读者》 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0)03-0036-004
  The Analyses of the Successful Factors of DUZHE——Elements of Human Resources
  Peng Changcheng (DUZHE Publishing Group Co., Ltd., Lanzhou,Gansu, 730000)
  Yang Fang (Scientific Information Centre fo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S, Lanzhou,Gansu,730000)
  Li Yingzhou (School of Management, Lan Zhou University, Lanzhou,Gansu,730000)
  Abstract:With the arrival of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knowledge management, a new management thought, gradually become a hot field of research for the scholar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ountry. DUZHE is an international famous cultural brand of our country, and it is also a successful apotheosis for the knowledge enterprises to carry through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The success of DUZHE is not haphazard, and it is the result of the common action of many factors.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related theory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actuality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his paper analyzes one of the successful factors, concretely expounding the successful practice in the process of it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it serves for the benefits of the management practice for the knowledge enterprises of our nation.
  Key words:knowledge management; knowledge economy; DUZHE; actuality analysis
  CLC number:F271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6938(2010)03-0036-004
  
  1 引言
  月发行量从1981年创刊时的3万册到2006年突破千万册大关;从中国西部的贫困地区走向全国、甚至全世界;从一本普通的杂志成长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从期刊界的无名小卒跃升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期刊第一品牌”; 成为继美国《读者文摘》、《国家地理》、《时代周刊》之后世界发行量排名第四、亚洲第一的综合类期刊:《读者》成功了!虽然今天的成功来之不易,但却有章可循。《读者》杂志社是知识型企业,知识对它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一视角来说,《读者》的成功应归因于对知识的有效管理与运作,即成功的知识管理。在《读者》走过的二十八年里,也许并没有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指导过她的成长与发展,但今天我们却可以用这一理论来解析她的过去、她的成功。
  在出版业,85%以上的价值是由人力资本创造的。那么《读者》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是如何将人力资源与知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呢?
  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世界上64%的财富依赖于人力资本。的确,人是知识的载体,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企业创新,使得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因此,人力资源与知识资源的有效整合便成为知识管理的一个核心内容。[1 ]
  对《读者》来说,其人力资源应包括三部分:作者、编辑和读者,三者缺一不可。作者是直接从事书稿的写作活动、创造具有独创性的智力产品的人,作者的思想、学识和风格决定了期刊的质量和价值。编辑则根据《读者》的办刊宗旨,从实际出发,策划选题,修改作品,使之更优秀、更完善、更能为读者所接受。而读者不但是期刊质量的权威评定者,而且是《读者》稿件来源的重要提供者。因此,《读者》不仅仅是杂志社工作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更是作者、编辑和读者共同合作的成果。下面从读者对人力资源要素的管理来解析《读者》知识管理的成功。[2 ]
  2 《读者》的编辑
  编辑是《读者》的直接生产者,也是联系作者和读者的纽带。《读者》之所以能够得到读者的青睐与支持,之所以二十四年长盛不衰,秘诀之一就是它始终坚持人性关怀这一核心理念,从而牢牢抓住读者的心。而将这一理念与《读者》的内容融合在一起的,就是编辑。是他们对《读者》办刊理念的准确把握,也是他们对《读者》所推崇的“真、善、美”这一主题的挖掘与诠释,才成就了今天的《读者》。所以《读者》的成功,编辑们功不可没。[3 ]
  2.1 《读者》对编辑的素质要求
  《读者》的编辑们认为,考验文摘编辑的不是一把剪刀与一瓶浆糊,而是指挥那双操作剪刀、浆糊的手的大脑,考验的是一种文化功力,还有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拼到最后的一定还是心灵的重量。的确,《读者》对编辑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因为作为一名文摘编辑,不仅要具备一般编辑所应具备的事业责任心、政治思想水平、业务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等,还需具备两项较为过硬的功夫:一是鉴赏力,二是创造力。
  ⑴ 鉴赏力。鉴赏力,主要表现在编辑对时代变化有敏锐的目光;有领先于而不是落后于读者的时代意识;有对潜在市场的洞察力,有对大量作品的文化品质及其社会价值的辨识力。这种鉴赏力多发生于选摘稿件中。
  文摘类刊物,是从各种公开出版的书报刊中选摘文章,其明显特点是信息的广泛性和稿件的多样化。面对浩繁多样的稿件,编辑必须迅速准确地判断出不同稿件的价值,也就是说看其是否健康,是否真实,是否科学,是否新鲜,是否有情有趣,是否文笔精华,然后决定舍弃什么,保留什么,突出什么,删节什么。否则,就难免会出现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现象。
  《读者》编辑部每天收到六七百份稿件,还有订的和交换的七百多种报刊,这些发稿编辑都要看。要从大量的稿件中选出适合杂志刊登的文章,所以具备良好的鉴赏力是成为《读者》编辑的首要条件。
  ⑵ 创造力。文摘编辑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编辑稿件上。这种创造力是多方面的。首先,就一本文摘刊物而言,编辑要创造出它的整体风格和特点。对于每一篇文章,可以是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但对于一个刊物,编辑却要使各种题材所辐射出的思想光辉,聚集到一个中心。通过杂志,而不是一两篇文章形成自己的一种气息,一种氛围,去感化和震颤阅读者的心灵。这种创造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刊物的生死存亡。现在文化市场书刊林立,竞争激烈。全国已有各类期刊9000余种,仅文摘类期刊也有几十家。而目前我国读者期刊消费水平却远远低于期刊量的增长。所以读者不能不有所选择。这种选择实际上是对编辑创造力的选择,谁创造出了适合读者口味的书刊,谁就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读者》始终跃居文摘类期刊发行量榜首,无不与编辑们所创造的那种鲜明的风格特色有关。
  新闻界人们通俗地把编辑比作厨师,但文摘编辑决不是一个被动的厨师,而是一个具有灵感和高超技艺的厨师。经过他的鉴赏,经过他的再创造,定会赋予刊物一种生气,一种协调,一种妙趣。[4 ]
  2.2 《读者》对编辑的管理
  随着《读者》的不断成长,其编辑队伍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读者》拥有一支非常优秀的编辑队伍,这与杂志社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密切相关。
  ⑴ 杂志社充分发挥编辑的自主独立性。由于编辑们属于知识型员工,具有自主独立性的特点,杂志社非常重视发挥编辑工作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编辑在遵循办刊宗旨的前提下,可以从选文到内容的安排上各展其才,体现出每个编辑的个性,同时编辑部也鼓励每位编辑尽量发挥各自的特长,使杂志的内容更为丰富。为了促进编辑进行创新活动,杂志社营造了一种比较宽松的工作环境,使得他们能够在既定的组织目标和自我考核的体系框架下,自主地完成任务。杂志社的领导们也尽量采用支持和协调为主的领导方式,给予编辑自由发展的空间。[5 ]
  ⑵ 杂志社鼓励编辑参与《读者》管理。由于《读者》的编辑们受教育程度较高,其需求层次也相应较高,因此,他们追求较强的自主性和别人的尊重与认可。杂志社领导根据编辑的这一特点,让他们参与有关《读者》的发展决策和各级管理工作的研究和讨论,平等商讨一些重大问题。通过这种参与式管理,不但加强了编辑人员之间的沟通和杂志社的凝聚力,而且大大提高了杂志社的经济效益。所以,《读者》杂志社非常重视与编辑的沟通,经常召开编辑会议,增强编辑的信任感与成就感。
  ⑶ 杂志社实施特殊的培训机制。为了使编辑的创作风格与《读者》已经形成的风格融为一体,杂志社所有的编辑都要经历一个特殊的培训时期——辅发编辑。作为《读者》杂志社的辅发编辑,每天不但要处理很多与《读者》有关的事务,如处理各种读者来信,修改与压缩稿件,学习各种编辑方法等,而且还要抽取大量的时间通读《读者》的合订本。《读者》杂志社这种特殊的编辑培训模式从创刊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⑷ 杂志社对编辑的严格要求。在《读者》要想获得一个主发的位置,确实是件艰难的事情。新分配到《读者》杂志的编辑,曾经有四个人在辅发的位置上干满了三年,甚至四年,他们的学历都是本科以上,但实习期反而更长。一位合格的编辑在辅发的位置上,至少要做到中职后,才有资格做主发编辑。每个编辑都是这本杂志的主编——这就是杂志社确立的一种新的编辑流程,也是对所有编辑人员的要求。[6 ]
  ⑸ 岗位轮换。《读者》杂志社实施的是责任编辑负责制,每个人主发一期稿子,其他人只是协助辅发。这样一来,每个主发编辑相当于当期杂志的主编,而且每位主发编辑都有机会轮流做《读者》的当期主编,即编辑们的岗位角色是不断轮换的。这种跟别的杂志不一样的工作流程不但能增进编辑对不同工作岗位的理解,而且能促进不同岗位知识资源的共享,同时还解放了每一个编辑的生产能力,让大家能够发挥得更彻底一些,把每个人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锻炼了编辑的工作灵活性,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编辑人才的培养,关键是要有扶持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机制。而《读者》杂志社恰恰为编辑的成长提供了这样一个环境和机制。
  3 《读者》的作者
  虽然《读者》是文摘性刊物,以转载或摘编其他报刊已发表的文章为主,但是这些文章均出自相应的作者之手,如果没有广大作者的支持与合作,《读者》的发展壮大无疑会受到阻碍。《读者》杂志社深谙此理,他们把作者视为最重要的资源,不但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且在作者队伍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方面下了一番功夫。
  3.1 尊重作者,诚实守信
  尊重作者是《读者》一贯坚持的原则。首先,编辑们尊重作者的劳动。在稿件的审读加工过程中,尊重作者的人格、观点和创作风格;其次,尊重作者作品的版权。现行的稿酬支付办法中,对一些一时联系不上的作者的稿酬,杂志社的做法是先开出稿酬,等作者见到稿件被转载,和杂志社联系后,便及时地向他寄奉稿酬和样刊,或等一段时间后把该笔稿酬转到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由该中心转给原著作权人(主要是港台作者)。编辑在发稿前也都是尽量争取和原刊社取得联系,以确认稿件能否转载。
  3.2 热情服务,认真负责
  为了使作者及时获得他们应得的稿酬,《读者》杂志社指定专人负责这项工作,很好地解决了稿酬寄达的问题。此外,对于作者提出的问题,《读者》杂志社都会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及时答复。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许多作家对杂志社的热情服务与认真负责刮目相看,并且与《读者》开始了长期的合作,而《读者》也逐步拥有了一支优秀的作者队伍。
  3.3 远处着眼,感情投资
  对编辑来说,寻找作者要下功夫,留住已有的作者更要下功夫。提起《读者》对插图的运用,可谓锦上添花,为杂志内容增色不少。然而《读者》杂志社为了团结一批插图作者,从远处着眼,在财力、物力、感情上投资。1991年,正值《读者》创刊十年之际,杂志社为《读者》的长期配图画家出版了一本插图集,这是国内首册一本杂志为插图画家所出的集子。《读者》插图作者的作品汇集出版,充满了对插图艺术的理解和对画家工作的答谢之情。1992年3月,《读者》十人插图展在兰州举办,更是开了一本杂志举办插图展的先河。《读者》为了巩固作者队伍的这种创新举措不但使作者们有了一种强烈的成就感,而且深深感受到了《读者》杂志社对他们工作的理解与重视。就这样,《读者》稳定和发展了自己的插图作者队伍,许多画家也以给《读者》配插图为荣。
  3.4 重视对普通作者的挖掘与培养
  为了保证《读者》的作者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杂志社也非常注重发现新作者,培养新作者,挖掘作者的创新能力和写作潜力。自从《读者》半月版开辟了原创精品专栏受到读者的欢迎后,继而又推出了《读者·原创版》。除了刊发全国知名作家的作品外,普通作者的文学作品在《读者》上占的份量更大一些。但无论是知名作家还是普通作者,稿费标准都是一样的。质量是选择稿件唯一的标准,这就为许多普通的作者提供了成长的机会和空间,也更加有助于他们挖掘自己的写作潜力、发挥自身的写作特长,创作出更加富于特色的文学作品。
  4 《读者》的读者
  可以说,《读者》是与她的读者一起成长发展的,读者的关心与支持在《读者》的发展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不但是这本杂志的消费者,而且也是这本杂志的创办者。
  4.1 《读者》对读者的认识
  ⑴ 读者需要的萌发是《读者》产生的重要根源。《读者》诞生之前的社会背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开过一年,出版业、报刊业经过“文革”十年的沉寂,开始复苏。历经多年的封闭后,中国人似乎都患上了“读书饥渴症”,随着各项事业迅速地恢复和发展,期刊也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面临这种形势,一方面,当时读者有阅读的需要,在经历了“文革”十年单一文化的思想禁锢后,人们对学习、对精神文化生活呈现出多层次、多角度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报刊发展速度迅猛,伴随着数量的急剧增加,读者在选择时容易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这就需要一份文摘类型的刊物来为读者“博采众长,荟萃精华”。就这样,《读者》(当时取名为《读者文摘》)诞生了。可以说,《读者》的诞生完全适应了广大读者的需要,或者说是读者当时的需要催生了《读者》。
  ⑵ 读者需要的存在是《读者》生存的重要基础。期刊的生存能力,一经投放市场接受检验便会立即凸显出来:如果期刊文章和图片的内容与表现形式为读者所认可而被“欣然接受”,期刊就有了生存的基础;反之,如果期刊文章和图片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是读者不需要的,期刊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就会休刊、停刊、死亡。《读者》的诞生好比在“文革”形成的文化断层之上架设的一座桥梁,把读者从精神空虚的荒漠带进《读者》绿园,使那些或带着疑虑、或无所适从、或跃跃欲试、或初出茅庐的数以百万计的中国读者,得以在这方绿园里休憩、充氧、享受清新的精神阳光。《读者》的月发行量也因此由创刊号的10万册一路攀升,不但在竞争激烈的期刊市场上生存了下来,而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⑶ 读者需要的扩大是《读者》发展的重要条件。要使读者对期刊的需要扩大,就必须有更多能吸引读者的东西。1989年,期刊界竞争激烈,而《读者》已经拥有了基本的读者群,但是却处于长达七年的徘徊期中。这时候《读者》仍然坚持以宣扬“真善美”为基点,但是稳中有变,在特色上狠下功夫,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思想。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读者》的图文,不仅构思巧妙,观点鲜明,体裁新颖,风格独特,而且内容是鲜见的。这样,《读者》读起来引人入胜,看起来赏心悦目,给人以清新、新鲜的感觉,《读者》的好名声便在读者中不胫而走。《读者》声名远播,读者就如蜂蝶觅芳,慕名而来;读者群扩大了,对期刊的需要扩大了,《读者》便有了发展的条件。
  ⑷ 读者需要的变化是《读者》前进的重要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读者对期刊的需要产生了变化,期刊就有了前进的动力。这一点从《读者》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读者》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对杂志的办刊思路进行调整。1981年~1984年,《读者》根据文革后形成的文化知识断层,提出了“打开世界窗口”的办刊思路,率先介绍西方的优秀文化和不为国人所知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潮,满足了读者对知识的渴求。1985年~1989年,《读者》根据形势的要求增大弘扬中华文明和爱国主义内容的篇幅,并力求在文章的故事性与可读性中,寻找到某种体现着人性光芒的东西。1990年至今,《读者》提出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口号,加进了与时代合拍的现实生活作品。正是因为《读者》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不断探索读者阅读需求的变化,继而对自身的办刊思路不断调整以满足读者的需要,所以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在众多刊物中独领风骚,独占鳌头。[7 ]
  4.2 《读者》对读者资源的开发
  《读者》的读者扮演着双重角色:《读者》的消费者和创办者。读者作为期刊的消费者是天经地义的,然而同时兼任期刊的创办者却是《读者》所特有的现象。而《读者》杂志社为了开发这一资源也付出了大量的努力。
  ⑴ 尊重读者。《读者》从来都把广大读者视为自己的挚友,视为《读者》的一部分,这一点从创刊者的初衷可以看出:这本杂志由读者自己来参与创办,是读者自己的一本杂志。虽然如今的《读者》已经拥有了一个非常庞大的读者群体,但是创刊时就确立的主旨始终都没有改变过。
  读者参与《读者》创办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推荐稿件,而读者荐稿这种独特的办刊方式也是建立在《读者》尊重读者的基础上的。读者为编辑部推荐了有价值的稿件,而《读者》会用稿酬来表达对荐稿读者的感谢。
  《读者》对读者的尊重还表现在对读者意见、建议的重视上。《读者》开辟了一个栏目叫“编读往来”,目的就是欢迎读者来“挑刺”。而对于读者提出的各种意见与建议,编辑部总是慎重考虑,认真对待。正是对读者意见的重视,使广大读者深切感受到了《读者》的尊重,也使他们与《读者》结下了不解之缘。
  ⑵ 培养读者。对读者的培养是《读者》进行读者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因为要让读者参与杂志的创办,就必须汇集一批对《读者》的办刊理念以及创作风格认同的读者,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与这本杂志融合在一起,才能推荐符合内容要求的稿件,并提供有价值的意见与建议。
  《读者》对读者的培养首先是思想引导,即有意识地强化办刊理念,使读者在阅读杂志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并对这种理念产生认同感。起初,《读者》根据80年代中国读者的特色集中篇幅介绍海外优秀的世界文化、新知识与新鲜生活,受到了读者的普遍欢迎与认可。此后,《读者》虽然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办刊思路,但却始终坚守着“真善美”的办刊理念,而读者也在这种理念的潜移默化下渐渐读懂并理解了《读者》,从而成为参与《读者》创办的重要组成部分。
  《读者》对读者的培养还表现在回复大量的读者来信。对于读者来信的重视,在《读者》杂志社达到了一种很“夸张”的地步。《读者》从创刊至今,共收到一百多万封信,杂志社共回复一万多封。回复读者来信是编辑和读者直接接触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编辑可以更加直接地向读者传达有关《读者》的信息,使他们对《读者》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从而达到一种共鸣,即一本杂志的最佳状态。[8 ]
  由此可见,对读者的尊重与培养,使《读者》拥有了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杂志社不但在稿源的取舍上有很大的选择余地,能够做到精益求精,而且可以及时获取相关的市场信息与读者反馈信息,以便对杂志的办刊思路与竞争策略进行调整,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高素质的人才是知识资本的载体,知识型企业拥有了高素质的人才就等于拥有了资本,正如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Drucker)所说:“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所以人力资本的开发就成为知识型企业管理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只有不断地投入人力资本、增加人力资本,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否则知识型企业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参考文献:
  [1]徐锐.知识型企业的知识管理特征[J].图书情报工作,2000,(1):16-18.
  [2]孙寿山.知识资本与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J].中国流通经济,2004,(4):36-39.
  [3]王天文.编辑是联系作者和读者的中介[J].新闻出版交流,2003,(6):73-74.
  [4]郝耀华.试论文摘期刊的独创性问题[J].报刊之友,2002,(4):33-34.
  [5]袁勤怀.试论《读者》杂志的编辑特色[J].兰州学刊,1998,(4):57-58.
  [6]郝立东.《读者》的历程——访《读者》创刊人胡亚权[J].今日中国,2002,(5):36-38.
  [7]王火青.期刊的生命来自读者的认同[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9,(1):80-82.
  [8]雷寅威.读者需要与期刊生存、发展[J].出版发行研究,1999,(7):13-14.
  作者简介:彭长城(1955—),男,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编审;杨芳(1979—),女,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馆员;李映洲(1957—),男,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徐建华先生所著《传统特色文献整理与收藏研究》是"当代中国图书馆学研究文库"第三辑的12本之一,也是其中唯一关于古典文献学的。古典文献学在图书馆界始终处于非主流状态,然就
图书馆服务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政府不是唯一的供给主体。公共物品性质的可变性、公共物品理论的深化以及民间资本的壮大为非公有制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可
应台湾耕莘护专的邀请,笔者于2004年4月与我院学术交流团赴台湾进行学术交流,现将医院概况及护理见闻介绍如下。
一、圆的方程的求法1.直接法:确定一个圆的要素是圆心和半径,因此,求一个圆的方程,需要求出圆心和半径.解:只要求出圆心关于直线的对称点,就是对称圆的圆心,可知两个圆的半径相等.
函数与方程既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又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因此,同学们要熟练掌握本章的知识要点。学习时紧紧把握:一个概念——函数零点的概念,一个关系——函数的零点与函数图像和x轴交点的横坐标(对应方程的根)的关系,一个定理——零点存在性定理,一个求法——利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